海峡两岸一家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一家亲,互相交流互促进
朗朗乾坤,巍巍中华。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多少人为了你上下求索?多少人为了你鞠躬尽瘁?多少人为了你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你广泛地传播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于黄沙厚土中,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赤子心。
你,就是那一水之隔,血脉相连的兄弟——宝岛台湾,海峡两岸一家亲,虽然大陆和台湾隔海相望,但是海隔不断我们之间的亲情。
海峡两岸经常举行交流活动。
下面我将给大家列举其中几个。
一、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
“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自1990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一次召开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次,其中第一、二、四、六、八、十次在福建省举办,第三、五、七、九、十一次在台湾省举办,参会人员累计达600多人次,交流学术论文近百篇,促成了多家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与台湾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业务合作,促进了海峡两岸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共同发展,对两岸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2003年10月在台湾省举办第七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交流访问团一行16人自10月19日成为“非典”平息后第一个从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入台的大陆学术访问团,到10月26日从高雄国际机场离台,我们一行由北而南穿岛而行,分别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3年10月在台湾省举办第七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交流访问团一行16人自10月19日成为“非典”平息后第一个从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入台的大陆学术访问团,到10月26日从高雄国际机场离台,我们一行由北而南穿岛而行,分别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也饱揽了宝岛的美丽风光。
在福建省召开的数次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结识了不少台湾同行,有过不少的业务合作,2003年的台湾之行使这种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
二、台湾青年代表:岛内学生关注大陆发展机遇
2月4日,“第七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参访团”应民革中央邀请抵达广东珠海,拉开了为期11天的大陆参访活动帷幕。
此次参访团成员共35人,来自台湾24所高校。
参访团先后赴广州、郑州、安阳、洛阳、登封、北京等地参访。
2009年2月11日15:30,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郑建邦、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大陆参议访团秘书长冯国华、第七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大陆参访团团长陈长风做客新浪网谈两岸青年交流。
这次包含台湾、广东、郑州、安阳、洛阳、登封以及北京,也就是在我们整个旅途当中,把旅途拉得很长远,我们可以来到政治中心北京,文化中心是河南,还有当初革命以及经济的中心是广东。
因此,在这个行程上,同学可以同时领略到大陆的三种风采。
比较特别的地方是我们在广东的时候特别去参访了邮政的一个物流中心,我们杰青团是广东邮务处理中心的第一批客人,包括大陆的朋友和台湾的朋友,我们是第一批客人,让同学特别感动。
在广东我们还进行一个高校的联欢,广东的领导们
很用心地安排了广东的同学一起跟台湾的同学做一个交流。
这部分我们很感激,因为我们知道大陆同学对过年非常重视,但是他们还是愿意提前回到广东。
那天的交流非常热烈,也针对很多议题做讨论。
台湾人才济济,大学比例很高,大学生数量相对比较多,那边有一个统计,大约87%的大学生在你毕业之后6个月之后是没有工作的,因此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就会来到大陆,尤其经济发展之后这边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也给他们的人生开拓了更多可能。
尤其杰青团来大陆之后,多数人抱着来大陆发展的动机,来这边看一看。
参加这次活动的人说:“通过这几年接触,我感觉到台湾同学和大陆同学,因为都是两岸杰出青年在一起交流,有他们的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色。
大陆的孩子,因为我自己的女儿马上也大学毕业了,他们的长处,因为大陆这个地方可能也比较大,他们可能看问题的视野相对相比较更宽阔一些。
另外,有很多大陆的孩子,一家只有一个,父母不惜工本培养他们,差不多各个都是深怀绝技,两岸青年交流的时候有弹琵琶的,有吹萨克斯管的等等,应该说都是非常高超的技艺。
台湾的孩子,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也是我很喜欢的是,他们一个是创造精神非常强、动手能力非常强的群体。
一个团队来了,他们来之前是互相不认识的,只是经过遴选、面试,后来组团的时候大家才认识,有的就是在机场才熟了。
可是这一路下来短短的11天,他们就能同台表演很多,让人家都很惊叹的一些节目。
”
三、两岸携手重建大国文化
2009年3月23日-27日,应民革中央邀请,新同盟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统一联盟联合参访团来京访问。
3月25日,参访团成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麟徵女士与台湾名作家司马中原先生接受新浪网独家访谈,就两岸文化交流发表看法。
到场嘉宾有:张麟徵: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长期观察和研究两岸关系,多次来大陆参加论坛及研讨活动。
“在任何场合,始终温文优雅,从容淡定;但每次发言都直言不讳、一针见血”。
著有《泥淖与新机——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等书。
司马中原:著名作家。
本名吴延玫,1933年出生于江苏淮阴。
1949年去台,六七十年代发表出版了大批小说,长篇有:《狂风沙》、《荒原》、《魔夜》、《骤雨》等,中篇有《山灵》、《雷神》、《霸头》等,多以其出生地江淮平原为背景,八十年代转向鬼怪故事的创作,“尝试从鬼的典型里寻找人的感情”,有“讲鬼名嘴”和“鬼学大师”的谐称。
散文则多思乡和怀念故国之作,有专集《乡思井》。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名字被收入牛津版《世界名人录》。
除文学创作外,司马中原更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志,多年来在台湾文坛担负组织领导工作,他的足迹遍及台湾大中院校,通过演讲和文艺营等宣传组织活动,教育和培训了大批文学青年。
他还经常率团出访,到世界各地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
在会上张麟徵说:“其实就文化的观点也好,就两岸关系也好,就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好,我感觉两岸如果要统一,文字要先统一。
文字
来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以来,大概历史都是一脉相承下来。
当然当中有些变迁,有些细微的改变,1949年以后文字方面做的改革比较大。
基本上我觉得如果从美学的观点,从历史传承的观点,从文化保护的观点来讲,我觉得正体字非常美,而且我今天去拜会了很多机构,每个机构上都有大幅的字画,那些题字我没有看到半个简体字。
所以,可以看到从艺术、文化、两岸关系、历史传承各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大陆应该推动文字方面的一些革新,当然简体化了那么久,要把它恢复到正体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们循序渐进吧,至少在大陆目前来说,老一辈的人都认得正体字(新浪编者注:台湾现在使用的繁体中文为“正体字”),年轻一辈可能就不认得了。
从识繁书简开始,可以先认识繁体字,写的话还可以写简体字。
我想未来写也不是问题了,因为现在电脑那么普及,不管你是用拼音的或者是用我们的注音符号,其实把那个字打出来,所费的工夫,正体字也好,简体字也好,时间是一样的,跟用手写的感觉是不一样了。
所以,我这次来特别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些成果,特别是在两会的时候,我看到大陆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而且大陆如果能够协助台湾,或者台湾跟大陆一起去联合国做文字申遗,汉字的申遗,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活动,以为那表示两岸携手,表示两岸合作,表示两岸彼此认同。
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
四、观看这些活动后的读后感
无论是闽台会计师学术研讨会;岛内学生关注大陆发展机遇;还是两岸携手重建大国文化,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促进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我们要牢记两岸一家亲,从闽台会计学术研讨会这个活动中我的感悟就是:台湾比大陆的经济实力强很多,所以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方面的交流。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诗人的歌唱响在岁月的日日夜夜,演绎极度苍桑的千古绝唱。
越不过浅浅海峡,听不清悠悠南音。
那生生不息的沃土让飘飞的黄叶有了归根的渴求,流浪的雀鸟叹息那满载离愁的山楂果,或许是承受不住相思的怂恿,要啼红黄昏体验殷殷母爱。
是骨肉相连的情怀牵缚着我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的心么?中国啊,它再也不是贫穷的化身,悲哀的代名词,再也不是黑土地上压弯的脊梁。
它是希望,是昂扬,是新刷的起跑线,是火红的黎明啊,正在喷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看啊!腾飞的大中国正以勃发的姿态迎接你的归来。
千百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从未止步,乡音未改,风光依旧。
浅浅的海峡又如何能阻断血脉相连的情缘?无数同呼吸共命运的灵魂,手牵手肩并肩,期待着不断被刷新的海上航线。
在岛内学生关注大陆发展机遇这个活动中,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大陆有哪些发展机遇,这样会有更多的台湾人到大陆来发展他们的事业,这样既大陆的有利于大陆的发展,也会增强海峡两岸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