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第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政治第二单元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答案 D
解析A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均为错误观点。
D项正确说明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改造世界,符合题意。
2.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答案 D
解析漫画中的人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必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B项不合题意,A、C项说法欠合理。
2011年8月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集中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学龄前儿童成长规律的行为。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扭转幼教“小学
化”趋向势在必行。
回答3~4题。
3.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表现。
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答案 A
解析幼儿园“小学化”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A项入选、C项排除。
其他各项均与题意不符。
4.幼儿园“小学化”背离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精神。
纠正这一问题( )
①必须从《教育规划纲要》出发
②必须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改变教育规律
③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④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教育规划纲要》是意识的东西,不是工作的出发点,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人为改变的,②错误。
只有D项与题意相符。
5.一盆兰花放在这里,诗人看见气质:“啊,多么高洁的气质,冷峻清丽,典雅脱俗。
”画家瞧见造型:“哦,多么优雅的造型,茎游叶舞,婀娜多姿。
”医生关注药性:“呵,多么珍贵的药材,行气解郁,镇心怯烦。
”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 ) A.目的性B.计划性
C.自觉选择性D.被动复制性
答案 C
解析诗人、画家、医生对兰花的认识和评价说明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并非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具有自觉选择性,C项符合题意。
A、B材料没有体现,D项观点错误。
6.下面漫画启示我们在消费过程中要(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C.看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
答案 B
解析漫画的寓意在于没有考虑偿债能力,盲目的房贷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项符合题意。
7.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
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答案 D
解析心灵属于人的意识活动,身体是人的生理过程,心灵和身体的对话,表现了身体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心情愉快,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D符合题意。
其它各项观点均错误。
8.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
”这表明( )
①追求和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有意义
②追求到终极真理是人生乐事
③认识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
④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和占有真理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体现了真理的发展与真理的意义,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的“终极真理”说法错误,④中关于认识的最终目的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的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通过审题,确定“这”指代的主旨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
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认识对象即认识的客体,它包括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具有客观性,与认识是不同的,故③④错误。
10.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主观感受具体程度的指标数。
目前,幸福指数已成为重要的民生指标。
经济条件是影响人们幸福程度的基础因素,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幸福感)并不完全与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
当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许多人的幸福感开始聚焦在身体健康、婚姻美满、工作满意、人际和谐、成就、安全等因素上。
这说明( )
A.幸福程度根源于个人的心态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感受完全取决于外部条件
D.价值判断没有固定标准
答案 B
解析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说明幸福是一种意识,只能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其他各项均为错误观点。
二、非选择题
1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
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建议。
答案①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在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我们在处理人与资源矛盾的过程中,要树立节约意识、资源危机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把尊重客观规律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客观性相统一。
解析回答本题一要注意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首先应回忆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再就是答题指向要求——提建议,更侧重从方法论角度作答;注意材料观点的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12.2011年9月13日,在公安部指挥下,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大案,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为一体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这起案件暴露了我国在“地沟油”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与企业经营者道德缺失有一定的关系。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原理,分析国家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道德力量提升的依据。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同经济建设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提升。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道德力量提升,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以食品安全问题为背景,考查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解题时考生要抓住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原理这一设问要求,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性等方面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3.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念。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
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5)综上所述,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文明建设的认识发展过程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回答时既要结合材料从四个角度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又要从总体上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