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
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谈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
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
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
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
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裏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
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
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
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
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洪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
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吗?
⑤羞涩是可贵的。
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
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
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
我应当回家。
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
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
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
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做作、矫情的粉饰。
如同一个远古的女子艰难跋涉途中,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前方葱郁的水草,脸颊被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有了微醉般的羞涩。
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
B. 第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C. 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D. 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2. 文中第①段对夏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 请结合本文合理推测羞涩丧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阐述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燕子的选择
秦羽墨
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姅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
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午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哦,对了,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不是夫妻吵架,就是父子相抵,难得有平静的时候,燕子可不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
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
⑥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
⑦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
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
然而,问题来了,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
燕子因此做了很多白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
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着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
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搬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土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
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
⑧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
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
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
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
⑨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母亲向来很
有耐心,脾气也好,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
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选自《文苑》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初来的燕子以野地为家,慎重地选择安家地点,这既介绍了燕子的生活习性,也引出下文燕子不愿在我家筑巢的内容。
B. 在写燕子围观我家吵架的细节中,“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以此反衬我家的不和睦。
C. 文末的“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一句,蕴含着作者离开村庄后淡淡的感伤和对燕子们的怀念。
D. 文章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了燕子筑巢的事情,展现农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引人思考。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 本文标题为“燕子的选择”,有人认为也能以“家”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
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
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
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
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
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
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
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
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
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
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
在大地上尽情狂欢。
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
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
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
“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
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
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
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
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
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
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
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
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
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四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
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
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
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
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 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
C. 第四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
D. 第五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作铺垫。
8. 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章中四处划线的句子都是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巷人家
李安涛
①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
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
②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
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
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
③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
她每天来,身后总跟着一个满脸胡茬、傻乎乎的壮汉。
这是老人家唯一的儿子,听说,自从他的妻子跟别的男人跑了,他就得了“失心痛”变得痴痴呆呆,到后来,连生活也难得自理。
快有二十年了,王婆婆就靠每天卖汤圆维持娘俩的生计。
日子久了,街坊邻居都忘了她的名字,直接称她“王汤圆”。
④说起王婆婆的汤圆,的确色昧俱佳。
从早到晚,总会有一些男男女女围着她的三轮车,有人买过一碗品尝,立马竖起大拇指:“细腻糯滑,口味地道,齿缝生香。
”这是当然,因为王婆婆每次制作汤圆时,都要精心筛选颗粒饱满、品种优良的大米,掺进糯米的比例恰到好处,然后去乡下那口老井担来清澈的水浸泡,然后用自家的石磨碾成汤圆糊,里面还要加一些炒好的花生和芝麻。
⑤这还不算,关键是王婆婆的汤圆分量足,吃一碗就能够填饱肚子。
如果有不够吃或还没解馋的,王婆婆就拿勺子在锅里捞两三个又白又香的汤圆为客人免费添上,嘴里还一个劲乐呵道:“早上吃饱,精神不倒。
”这年头,还有花小钱管饱管味道管放心还管开心的便宜事。
顾客们竞相传开,渐渐地,小巷子的王汤圆倒成了一个实诚的城市符号,一旦遇上昧良心的
人,大家就拿她做比较,末了又瘪着嘴:“还不如一个老太婆!”
⑥每天,王婆婆的傻儿子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从早到晚,眼神都是直愣愣的。
等到王婆婆的生意稍稍淡下来,她就赶紧从锅里捞一碗圆溜溜的汤圆给儿子吃,生怕他被饿着。
傻儿不说话,端起汤圆就狼吞虎咽……
⑦有时,王婆婆盛一碗给他,他却头也不回地盯着巷子里那些花花绿绿的水果。
这时,卖水果的大嫂就会笑着提醒王婆婆道:“呵呵,傻儿又要吃我的苹果呢。
”说完就顺手捡几个送到他的面前,他一阵傻笑狂啃猛咽。
王婆婆一边慈眉善目地看着一边把手放在自己的围裙上擦了擦,跑去为儿子付账。
卖水果的大嫂就佯装生气的样儿回:“谁要你的钱呢,拿回去拿回去。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小巷里时有发生,比如卖包子的想吃香蕉了,卖水果的想吃馒头了,大家都不肯收钱,就干脆拿出自己的货物送去互换,多少就没人斤斤计较了。
王婆婆懂得做小本生意的艰辛,更不愿白白占人家的便宜,所以,她买了人家的东西,一向执拗着要付钱。
⑧中饭过去,巷子里的各种生意就淡下来,若再碰上天气好,忙碌了半天的女人们就从家里端出一张椅子,三五几个总要靠到黄葛树下来说说笑笑,好像没有它的余荫就会失去愉悦的气氛。
王婆婆不和她们坐一起,空了就坐在三轮车旁,从兜里掏出那些皱皱巴巴、花花绿绿的零钞放在并拢的两只膝盖间工工整整地理好,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兜里,然后,在那里东张张西望望。
每天,王婆婆都要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才肯收摊,推着她那辆叽叽嘎嘎响的三轮车摇摇晃晃地回家。
这时,巷子里的人们早已吃过晚饭,有人正打算去看看外面的灯红酒绿,却发现了王婆婆的身影,跑去抢过她的三轮车.一边推着一边埋怨道:“别这么晚才收摊,早点回家歇歇吧。
”
⑨推过坑坑洼洼,王婆婆总是感激不尽地说完道谢的话,独自推起三轮车,同她的傻儿子一道消失在黄葛树旁的屋檐下。
(节选自《散文选刊》)
1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营造了小巷清幽宁静的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 本文记叙了王婆婆卖汤圆的故事,展现了平凡人生活中温馨的一面,文章清婉明丽的叙述深深地打动人心。
C. 文中的王婆婆是一个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更是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她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光辉。
D. 文章写到巷子里的人们帮着王婆婆推三轮车的情节,展现了小巷中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淳朴风情。
11.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12. 文章第5段在写人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
1. C 。
C项,“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此时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做作、矫情的粉饰”等内容分析可知,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说明了真正的羞涩不是做作和粉饰,它蕴含了对信念和希望的恪守。
2. 描写了夏夜的闷热沉郁与都市的繁华,烘托出作者的郁闷心情,为后文写现代物质社会羞涩的丧失及对羞涩的向往作铺垫。
3. ①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利益与欲望的驱使。
②个人原因:现代社会人的性格普遍外向造成羞涩丧失。
性格外向的人更为开朗活泼,少了矜持与羞涩。
而现代社会的孩子性格养成方面普遍趋于外向,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③信息化原因:社会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造成羞涩丧失。
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流沟通更加快捷全面,人们对自身或外界信息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人和事保持矜持与不安,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④文化生活原因: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造成羞涩丧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更加自信开放,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4. B 。
B项,“‘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燕子们看热闹的情景,不能体现幸福。
5. 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6. 认可“燕子的选择”。
理由: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认可“家”。
理由:“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7. B 。
“‘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
理解有误。
“我”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要冒着雪去劳作,第二段首句“母亲起身的时候我并不知道”。
8. ①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我”的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风雪勤苦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落,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
9. ①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冻得通红、龟裂的手”;第二处写“我”对为家庭生活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第三处写“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母亲的真切情感。
②“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串珠,贯穿全文,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
10. B。
B项,“展现了平凡人生活中温馨的一面”不全面,文章也表现王婆婆在生活困境中的坚韧顽强。
“清婉明丽的叙述”表述不准确,文章风格应该是“平淡质朴”的。
11. 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构思全文。
文中从“黎明时分”“中饭过后”写到“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叙述人物的生活故事;②以顺叙为主,兼用插叙手法,交代了王婆婆母子的生活情况;③首尾呼应: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突出环境,结构严谨。
12.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先正面写汤圆分量足以及王婆婆免费给客人添汤圆,表现了王婆婆实诚热情的品格,又通过顾客们对王婆婆的赞颂,从侧面体现王婆婆的厚道。
正侧结合,有力地表现了平凡小人物身上淳朴的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