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01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02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03国内战争爆发。

(4)1918年,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发动内战,苏俄□
2.内容
(1)农业:实行□04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05配给制。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
(4)实行成年人□06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评价
(1)作用: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弊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特别提醒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适应“战时”需要;二是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性,如“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制”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下采取的措施,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军事命令、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措施,违背了价值规律。

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也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根源所在。

易错提醒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应结合其实施的特殊历史背景及特点去分析,明确
其实施是为了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
01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①战争破坏:四年□
02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②自然灾害:1920~1921年的大旱灾,□
③政策因素: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
①工农业: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②人民生活:人民生活必需品得不到保障,许多人死于饥饿。

2.政治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直接原因: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03余粮收集制得到强化。

(2)表现
①在农村: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04罢工抗议。

②在城市: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
05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维埃
③水兵叛乱: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牵动着军队士兵,□
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1)□
(2)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02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
3.内容
4.影响
07工业化打下
(1)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
了坚实的基础。

(2)巩固了□08工农联盟,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

5.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09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特别提醒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都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前者是“直接过渡”,后者是“间接过渡”。

(2)新经济政策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材料二1920年,一个农民在给苏维埃机关的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三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方法。

——列宁《论粮食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思考农民对什么制度产生了不满?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分析?
提示:(1)目的:一是应对严峻的战争形势;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现平均主义,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特点:战时性、强制性。

(2)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根源: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价值规律。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了战争的胜利,但它不适用于和平时期的情况,是临时政策。

[要点归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将整个国家生活纳入战争的轨道,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2)评价
①积极
a.是在战争逼迫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是完全必要也是唯一可行的政策。

b.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
a.理论上: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实践上:造成很多弊端,尤其在战争结束后,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途径,引发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以上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材料探究]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
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表明,苏俄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你知道这些危机是怎么引发的吗?
(2)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实质。

这个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提示:(1)长期的战争破坏;自然灾害;粮食、原料、能源缺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2)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质: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影响: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3)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要点归纳]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实质及其评价
(1)原因
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2)特点
①运行方式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经济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评价
①积极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

稳定了政治形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创造了条件。

c.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②消极: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1.1918年,苏俄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俄政府决定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自由贸易政策D.宏观调控政策
答案 A
解析1918年苏俄面对险恶的形势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A项正确。

2.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 )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
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答案 A
解析“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体现了劳动义务制,是1918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此相关的是A项;B项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为1927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D项为经济计划,排除。

故选A项。

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阳光灿烂”是因为苏俄实施了( )
A.玉米种植计划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根据时间“1922年”可知,考查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A项玉米种植计划是二战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B项是1918~1921年初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

4.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组织俄国的商业”可以看出,材料所述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故选C项。

5.作为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 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A项;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但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故选C项。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
答案 A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故A项正确。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答案 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

故C
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

4.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这说明了( )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引起了这种状况
D.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苏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B项符合题意。

5.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答案 C
解析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

6.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
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
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
答案 D
解析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故选D项。

7.下表是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材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使经济迅速恢复
B.一战使俄国经济近于崩溃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D.苏联工业化举步维艰
答案 A
解析1913~1920年苏俄工业生产总值迅速下降,说明了一战对于苏俄经济的破坏。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至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基本完成,故A项正确;B项表述片面,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926年苏联工业化并未开始,D项错误。

8.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材料二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同下层脱离的”经济政策和“实行退却”的经济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苏俄后来实行的“退却”的经济政策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三中列宁和邓小平提出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和邓小平在这些经济政策上共同的成功经验。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意义: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找到了一条在落后的状况下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着眼点: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成功经验: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可以看出,当时脱离实际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退却”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第(2)问,从材料二、三可以分析得出,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文明成果,发展生产力,同时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

据此回答即可。

第2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01工业化。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国家□
(3)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2.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0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
4.实施: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03五年计划。

1933~1937
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5.特点:优先发展□04重工业。

6.成就
(1)1937年,实现了□05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06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
07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7.局限:形成了□
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特别提醒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不同。

它是在特殊条件下起步的,一开始就侧重
重工业;而西方工业化走的是一条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道路。

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发展军事工业。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重工业。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01集体化的方针。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
2.目的
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
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
(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02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2)并未促进□
(3)1932年底,□03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

余粮收集
制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
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
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0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1936年,苏联通过《□
成,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

2.表现及影响
3.特点
权力的□10高度集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概念阐释
苏联模式
又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层。

思维点拨
苏联模式的特点
(1)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特别提醒
苏联模式理解“三注意”
第一,必须把苏联模式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区别开来。

第二,应把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

第三,不能笼统地用苏联模式概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方式和道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