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语文素养生成的突破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导火索,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梳理知识脉络,领悟文本主题和情感。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朗读价值,实现有效朗读,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采用综合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朗读、深入朗读,提升朗读效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朗读
素养
传统语文课堂,朗读与阅读各自为阵,朗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旗帜鲜明的指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最为关键,如果学生能够出声朗读、理解朗读、情感朗读,才能学好语文。

”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科学设计,践行有效朗读。

一、内容感知是有效朗读的基础教材是学习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开展有效朗读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研究和解读,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朗读教学引导方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必须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

学生只有对文本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才能正确朗读,进而读懂文本。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的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
这些文字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内涵。

学生只有弄清楚文字的具体含义,才能更好的朗读,最终实现有效朗读。

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
《树之歌》,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利用各种工具书,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这个预习任务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认真查阅资料,就能顺利完成。

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学伊始,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朗读,
而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多数学生都能正确、流利的完成,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读错字。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朗读热情本来就很高,加之预习充分,学生朗读起来更加热情洋溢。

内容感知是有效朗读的基
础,教师对此有深刻认知,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朗读,而是首先引导学生解决文本中的字词,这就为有效朗读做好了铺垫。

文本内容是朗读活动的载体。

在朗读之前,学生首先要解决好生字词,多角度多维度挖掘文本内容,形成阅读基础认知。

这样学生才不会在朗读时出现读错字、朗读不顺畅等问题,才能切实保障朗读的有效性。

二、情感调度是有效朗读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活动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情感,是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也是有效阅读的前提。

“有感情朗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装腔作势、手舞足蹈并不是情感朗读。

学生的朗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上。

如果学生不顾文本情感表达,单纯从自己的理解这个角度着手朗读,情感表达就有可能产生偏差。

只有掌握了文本感情基调,学生融入的情感朗读才是有效的,感动人的。

学习《大禹治水》,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动画视频《大禹治水》,学生观看热情极高,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

观看完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你是如何评价大禹治水这一行为的?”学生积极主动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还是比较有趣的,学生探索热情高涨。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对大禹产生了崇拜之情,自然愿意参与到朗读中。

因为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大禹形象都有了很好的感知和了解,学生在朗读时情感格外充沛。

培养学生对古代英雄的崇敬、敬重之情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朗读时,情感才能被完全调动起来。

在进行朗读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作者情感因素的探寻。

当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就能更好的解读文本。

这时再进行朗读才会达到预期目标,提升学生朗读感知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技巧把握是有效朗读的关键语文朗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朗读能力的。

学生学习认知不同,对朗读技巧的把握也不同,这是现实存在的,语文教师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时,一定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择合适的、恰当的朗读策略,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语文时间较短,难以扎实掌握朗读方法。

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教师要及时给与朗读方法方面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操作要领。

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生感情虽然很是充沛,但在朗读时总是读不出对老屋的赞扬之情。

究其原因,
是学生缺乏朗读技巧。

为此,教师选取了其中的一句进行示范朗读:“‘再过一个晚上,行吗?’,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气中既要包含着乞求、哀怜的口气,还要饱含期待,因此,在读的时候语速必须放慢,尤其是最后两个字。

”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学生迅速抓住了朗读的技巧。

当学生蠢蠢欲动,朗读热情高涨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学生先讲述朗读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朗读。

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
才会愿意主动朗读,展示自我。

教师抓住了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朗读教学效果自然达到。

朗读有技巧可循,小学生掌握的朗读技巧过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挥者,必须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何时停顿、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起伏等都是重要的朗读技巧,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处理。

语文学习的实质,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朗读的过程。

要想实现有效朗读,教师必须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

调动学生情感,是有效朗读的前提,教师要将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链接起来,引发学生内心感悟。

朗读需要一定技巧,学生只有把握一定技巧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朗读,为语文素养生成提供保障。

有效朗读,语文素养生成的突破口
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
陈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