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支架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文本复述能力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支架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文本
复述能力的策略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利用支架教学能够为训练学生复述文
本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图表
支架等方式,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文本复述时加以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本
复述能力。
【关键词】: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文本复述
一、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6年级结束时,学生
在说的技能方面应该达到如下要求:(1)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2)能
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教育部,2012)这就
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科学而有效的文本复述训练,从而达到课标要求。
同时,教师也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辅
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按照要求进行文本复述,逐步提升学生复述文本的能力。
为
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与辅助,教师应该在充分测评过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后,根据文本的类型等搭建不同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进行文本重构。
二、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提炼文本信息
在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提炼文本信息往往是许多学生会碰到的第一个
“拦路虎”,特别是在碰到信息量大、杂的原文时,许多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畏难
心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课本或课外
文本资源,训练学生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进而为辅助学生进行文本复述打下坚
实的基础,而搭建问题支架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利用问题支架时,
应该注意问题的设置要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必须紧扣文本关键信息,形成逻辑
分明、条理清晰的问题链。
学生要能够通过正确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提炼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能够按照文本顺序进行信息重组和文本重构,从而进行有效的文本复述训练。
例如:教师在教学译林版《英语》(下同)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 的Story time部分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在呈现环节将这篇对话式的文本分为两个部分,为辅助学生提炼第一部分的关键信息,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What does Mike’s father do? (2)What does Mike’s mother do?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性的信息,划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为接下来的复述做好铺垫。
在第一部分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两个相似的问题:(1)What does Su Hai’s father do? (2)What does Su Hai’s mother do? ,辅助学生获取完整的的文本信息。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拔高性的问题:(1)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u Hai’s parents jobs? You can ask questions about it. 启发学生在前一部分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自主提问。
同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提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复述文本的准确率。
学生正确回答完这四个问题后,文本的关键信息也被充分提炼出来,文章的结构也得到了清晰的梳理。
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四个答案,提炼、重组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大大降低了复述文本的难度,同时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文本时,也能够先通过提问法搭建问题支架,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再进行文本复述,文本复述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搭建图表支架,呈现文本结构
在面对篇幅长、难度较大的文本时,清晰地呈现全文重点信息、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是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本复述能力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运用图表支架进行板书,利用关键词帮助学生锁定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复述文本的准确性、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结
构和内容选择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图表支架,在最大程度上辅助学生对文本的复述和重构。
1.表格式图示
例如,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的Story time部分的文本呈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食物以及人们的主要活动。
此篇文本的关键信息多、语法点多,为学生进行准确地文本复述造成了很大障碍。
所以,教师在新授环节和拓展环节可以运用如下表格图示(见图1),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为复述文本提供信息和结构支撑,顺利实现文本的重构。
Festivals Month
(月份)
Food
(食物)
Activity(
活动)
Spring Festival January
or
Februar
y
Dragon Boat Festival
May or June
Mid-Autumn Festival Septemb
er
or
October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ctober or
Novembe r
图1
呈现了图1的表格后,学生能够在拓展环节根据自己完成的图表,结合教师
提供的四个关键词;festivals, month, food, activity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复述。
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适当地增减学生复述文本的
难度。
比如:学生在复述节日活动时,通常会遇到较大障碍,教师为了更好地辅
助学生,适当降低学生复述文本的难度,可以在出示图片的同时出示一些提示性
的短语,比如: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look at the moon等。
等
到学生对文本比较熟悉后,教师可以去掉这些辅助性的短语,进一步提升学生复
述文本的能力。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较广,应用形式灵活。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作
为支架,简洁明了、清晰准确地呈现文本的内容和结构,这对于学生提升文本复
述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的Story time部分是一篇谈论
梦想的对话式文本,其中涉及到了七个人物,内容较为杂乱,学生在梳理文本的
时候存在一定困难。
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应该仅仅抓住关键短语:want to do/be... ,按照人物逐个梳理每个人物的梦想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在如下思维导图(见图2)的帮助下,学生在进行文本复述时只需要抓住一个关
键短语:want to do/be...以及每个人物的2个关键信息,就能够将文本的内容
和线索清晰地梳理出来,完成文本复述的任务。
图2
思维导图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
在原有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减,以提高或降低学生复述文本的
难度,更能够将经过删改的思维导图运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比如:在学生充
分熟悉文本后,教师可以只留下思维导图中的人物、梦想和原因中的动词,让学
生通过回忆完成填空和文本复述。
这一经过修改的思维导图既可以运用于课堂教
学第一课时的拓展环节,亦可用于第二课时的复习热身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辅助。
1.连环画图示
连环画图示主要适用于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可用于辅助学生对故事类文本进
行复述。
故事类文本通常情节丰富,学生对这样的文本通常比较感兴趣,但对于
如何复述此类文本,学生却不知道具体的方法。
通过对全篇故事文本的学习,学
生通常能够提炼出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但对于具体情节的复述,学生通常会陷入什么都想表述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准确表述的困难境地。
面对这
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连环画图示的作用。
例如,五年级上册 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的Story time
部分的文本呈现的就是一则故事。
文本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并配上了相应的
旁白,这对于学生提炼关键的情节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故事类文本,教师可以在拓展环节呈现如图3的连环画图示。
为了帮助学生逻辑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先根据文章内容出示几幅
连环画(如图3),这些连环画可以不按照文中故事情节发生的顺序呈现,学生
在复述文本前可以首先通过教师设置的排序题理清重要故事情节发生的顺序,为
接下来的复述打下基础,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文本复述。
如果文本难度较大,教
师还可以在每幅连环画旁边配上相应的关键词提示,对于学生的文本复述起到辅
助作用。
图3
四、结语
文本复述能力是课标规定的小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具备的在说方面的语言技能。
为了达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提升文本复述的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不
同环节善用教学支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搭建一把获取知识的“梯子”,刺激学
生获取位于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知识,学会提炼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把握不同文本
的结构,顺利实现对文本的重构。
在利用教学支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知
识的难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地调整教学支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