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当代小说选读)检测:模块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评 (一)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者,被尊称为“亚圣”,而“孔孟之道”亦被当作儒学的代名词。
孟子对如何做人有着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论述与阐释,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孟子主张人无分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他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圣人与我同类者。
”孟子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钱穆先生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两层含意:一是启迪人们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们向上的努力。
而孟子提倡学做圣人不仅有益于挽救社会风气,更为重要也更积极的意义则在于肯定众生人格平等。
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够成为圣人的命题,从终极目标上激励人们后天努力和奋斗,同时表明国君、大臣和庶民在人格上并没有高下之分。
在等级分明的古代社会,这一思想无疑是大胆而带有进步意义的。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
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外在干扰。
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能否做“仁人”。
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与老子的清静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
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它们也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孟子在与诸侯王公的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气节。
当弟子问孟子,齐宣王对孟子很尊敬,为什么孟子对齐宣王反而不那么尊敬时,孟子用曾子的话回答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孟子多次与诸侯论治,坚持仁政主张,言辞犀利,敢婴逆鳞,经常使国君们“勃然变乎色”,或者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正是在这种自信和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一令专制君主嫉恨恐惧不已的著名思想。
这种平等的君臣观无疑比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进步得多,它引起专制帝王和奴仆们的恐惧和指责,说它使人忘却“君臣大义”,“孔子之道,君君臣臣;孟子之道,人皆可以为君也”。
1500多年后,明太祖朱元璋读到这些“大逆不道”的话语时,仍咬牙切齿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他下令将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庙,又大肆删削《孟子》一书,但是孟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些不过是徒劳罢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与诸侯王公的交往中不卑不亢,无所畏惧,是因为孟子具有“仁人无敌于天下”的高深修养和“浩然之气”。
B.人格平等、善养“浩然之气”、积极入世、做人要有原则和气节等一系列观点,都是孟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C.孟子认为,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进取精神。
D.孟子认为抵御外在物欲诸如酒色财气等的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好的环境。
【解析】递进关系倒置了,应为“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君臣观,其核心是君臣平等;孔子的君臣观,其核心是臣要对君服从。
孟子的君臣观比孔子的进步。
B.孟子的“性善论”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它不仅启迪人们不断向上的自信,还鞭促人们不断向上的努力。
C.孟子认为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所以要有所成就,就应该生活在逆境之中。
D.圣人是可以学做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保养良好天性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成为圣人。
【解析】在逆境中奋斗,会有所成就,但有所成就,不一定必须生活在逆境之中。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与诸侯论治,言辞犀利,经常使国君们无言以对,孟子这样做是为了表现自己高度的原则性和气节。
B.与老子的清静无为和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同,孟子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敢于在逆境中奋斗。
C.专制帝王和奴仆们将孟子的君臣观视为洪水猛兽,既恐惧又仇恨,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大肆删削《孟子》一书。
D.孟子认为,人生道路上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摆脱这些外在干扰,是每一个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必须做到的。
【解析】“孟子这样做是为了表现自己高度的原则性和气节”不合文意。
孟子经常使国君们无言以对能够表现其高度的原则性和气节,但不是“为了表现”其原则性和气节。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
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
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馀以补不足。
如此积得千馀斛,藏在小仓。
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
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
太祖甚喜。
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徵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
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
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
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
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太祖曰:“善。
”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
”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
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
..
都督孟津渡事。
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
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
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
沛问黄门
:“有疏邪?”黄
..
门云:“无疏。
”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捽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
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
”由是声名益振。
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
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
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
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B.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C.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D.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如“曹洪刘勋等”是“军中豪右”,两者之间不能断开。
根据语段大意可知:“告”的宾语是“子弟”,两者之间不应断开。
【答案】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有“贬谪,放逐”之义,如迁谪(贬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 “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即用作奴隶的称呼,如《后汉书》就有“倭国王献生口百六十人”的记载。
C.“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到魏晋时代,都尉的职务逐渐虚化。
D.“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
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文官充任。
【解析】“皆以文官充任”错,应是宦官充任。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沛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去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从而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了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死后在乡邻亲友和故旧的帮助下得以安葬。
【解析】“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错误,与原文信息不符。
【答案】 B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馀以补不足。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词“课”“益”“阅”各1分,大意2分。
(2)关键词“进”“见用”“冗散”各1分,大意2分。
【答案】(1)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
(2)黄初年间,儒雅之土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
【参考译文】
杨沛字孔渠,冯翊郡万年县人。
汉献帝初平年间,在公府内做令史,根据簿册被任命为新郑长。
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用这种办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仓中。
恰逢太祖曹操做兖州刺史,去西面洛阳迎接天子,他所率领的一千多人马都无粮草。
路经新郑时,杨沛请求拜见太祖,将所收集的干椹都献给了太祖。
太祖非常高兴。
等到太祖匡辅政事后,提拔杨沛为长社县县令。
当时曹洪的宾客在长社县境内,不肯遵守法律缴纳赋税,杨沛先打断他的小腿,最后杀了他。
因为这件事太祖认为他很有才干。
杨沛接连升官,历任九江、东平、乐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绩。
因与督军争斗获罪,杨沛受髡刑五年。
获罪受罚服刑还没有结束,又恰遇太祖在谯县出征,太祖听说邺下有许多人不遵守条律禁令,于是发布命令推选邺县县令,要求严法峻刑的才能应当可以和杨沛相比,因此杨沛又从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邺县县令。
杨沛拜见后,太祖见了他,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说:“竭尽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
”太祖说:“好。
”回头对坐席上的官员们说:“诸君,这个可怕啊。
”赏赐给杨沛十个奴隶,百匹绢,既是想以此勉励杨沛,也是报答杨沛当年献干椹充军粮救急之举。
杨沛辞别太祖,人还没到邺县,而军队中的豪强势力曹洪、刘勋等人都畏惧杨沛的威名,连忙派家将飞骑过去警告子
弟。
让他们各自检点约束自己。
杨沛当了几年县令,因为功绩才能转升为护羌都尉。
建安十六年,马超反曹,大军向西征讨马超,杨沛随军出征,统领孟津渡口大军渡河的事务。
当时太祖已经到达南岸,但还有一些人马正在渡河。
这时已渡到南岸的中黄门忘了带行轩,想暗自北还取过来,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给他小船,想先单独回北岸去取。
官吏大声呵斥着不肯给他,黄门便与官吏争吵起来。
杨沛问黄门:“有书信吗?”黄门说:“没有书信。
”杨沛怒斥道:“怎么知道你不是想临阵逃跑呢?”于是让手下人揪他的头,给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黄门吓得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坏了,黄门自己去向太祖告状。
太祖说:“你没有被杨沛打死已经很幸运了!”自此,杨沛的声名更大了。
等到攻破关中,杨沛代替张既担任京兆尹。
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
杨沛前后在各地做官,没有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以退休之后,家无余资。
在家里治疾养病,借侄儿的房舍居住,没有其他的奴婢服侍他。
后来得了河南夕阳亭部的荒田二顷,建起瓜牛庐,居住其中,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冻挨饿。
杨沛病死后,同乡、亲友及他过去的老部下和一些农民合力殡葬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巉巉磴【注】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磴:石级。
8.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
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答案】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出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庄子和望帝两个典故抒发了作者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3)刘禹锡的《陋室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奏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
【答案】(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心托杜鹃(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每空1分,共6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走正门
王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
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
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答案】BE
(2)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整体结构方面作用显著。
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另外,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答案】①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②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作铺垫;③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
本文中的海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如海爷从一个小油贩子挣得“银子用斗量”的家产,买下贺府豪宅,表明其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
海爷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讲述贺家母子的故事后听到小儿媳的回答,长叹一声,表明其居安思危,有长远打算。
当看到贺家一对母子祭祖的表现后,决定不拆迁贺家祠堂并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表明他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
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
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4)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本文标题虽为“走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