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试题(三)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试题(三)
人民版必修2
(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上帝、黄金、信仰”,这三个词最适合用来表达下列哪个事件的主题( )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法国大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上帝、黄金、信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三个因素:对黄金的追求,传播天主教和对宗教的热情。

答案:A
2.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
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
C.太平洋沿岸 D.印度洋沿岸
答案:B
3.“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许多人都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该文中“人”的航程的起点与终点是( )
A.欧洲非洲 B.欧洲亚洲
C.亚洲美洲 D.非洲美洲
解析:材料说的是黑奴贸易,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卖黑奴,运送到美洲,以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答案:D
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7世纪荷兰领先于世界的产业是( )
A.电力工业 B.棉纺织业
C.航运业 D.采煤业
答案:C
5.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利纺纱机
解析:柴油内燃机、电灯泡、电话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此可排除A、B、D 三项。

答案:C
6.1878年,爱迪生在报上预告一项新发明,结果煤气公司的股票猛然下跌,因为这意味着普遍使用的煤气灯要被淘汰。

这项新发明是( )
A.发电机 B.电灯
C.留声机 D.电影放映机
解析:此题属于历史知识考查。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新发明的电灯比煤气灯更好用,所以,煤气灯必然会被淘汰。

答案:B
7.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是这样评价该名人所研制的成果的:“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里的“它”是指该名人研制的(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计算机
解析:根据题中时间提示,可知B、D两项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9世纪70年代后)。

由“机械动力”可知该项成就应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8.下表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万能蒸汽机”的推广 D.航天工业的发展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石油产量从1870年到1900年有了巨大的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发明使用,故选A项。

答案:A
9.自9月底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强震,已让各国投资者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降至历史低点。

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

20世纪3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是( )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C.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D.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解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大打关税战结果造成危机愈来愈严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大大缩减。

答案:D
10.(2014·淄博质量抽测)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
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胡佛针对大危机,实施了国家干预政策,比较胡佛、罗斯福,二者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罗斯福借鉴胡佛是可能的,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其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项错误;材料只是局部信息,无法说明其对经济干预是“全面”干预,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11.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对图片信息的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全国复兴管理局是新政中工业改革的措施,目的是为了调整劳资关系。

A项是整顿银行的目的;B项是措施,不是目的;C项是社会救济的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
12.在英国,福利项目之多、政府向国民提供的津贴和补贴名目之繁杂,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

二战后,英国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
A.强化了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淡化了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其中突出特征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是其表现之一,故选B项。

答案:B
13.某西方大国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析:从题干上来看,西方大国将一些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并且减少福利开支,这些措施从实质上讲都是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根据这些知识就可以作出判断,西方国家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所以答案应该选D项。

A项错误,因为在工业革命后,政府并没有减少干预,B、C两项都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题干内容不一致。

答案:D
1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都是资本家。

”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 )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
解析:从材料中“近乎每一个人都是资本家”可知是人民资本主义。

答案:C
15.20世纪90年代在任美国总统说:“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来,利益逐层渗透的经济理论在堆积如山的联邦债务上造成一种虚假繁荣。

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使如此众多的美国家庭,甚至连双亲工作的家庭都不再为他们的孩子做提高生活的美国梦了。

”为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解析:20世纪70年代面对“滞胀”的局面,美国采取了“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20世纪90年代采取了“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的措施。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13分,17小题16分,18题11分,共40分)
16.(13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人“发现”美洲。

材料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说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远航美洲纪念活动。

材料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相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分)
(2)阅读材料二,“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4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个左右。

)
答案:(1)答案一: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

)
(2)立场: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合理性: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地对待各种文明。

(3)(略)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

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二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
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

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

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

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

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4分)
答案:(1)多种因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资产阶级统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加大了社会福利;二战后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贫困人群扩大;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流行。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分)
(2)高福利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高福利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高福利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高福利是导致经济“滞胀”的因素之一。

(4分)
(3)启示: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才能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以防止社会惰性。

(4分)
18.(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
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重大事件评价较高?(2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3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6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举1个可得2分)
(2)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分)
(3)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答对2点得2分)
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

(答对2点得2分)
思想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引进自然科学,兴办新式学堂。

(答对2点得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