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2. 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

这说明商代
A.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开始具备了国家形态
C.政权和神权间紧密结合D.奴隶制国家较为完备
3. 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

据此可知,“采地”的设立()
A.意在防范诸侯的犯罪行为B.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紧密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说明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的地位
4.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这表明诸子百家()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
C.关注社会的发展走向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
5. 春秋时期,诸侯可称先祖“受命”,天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利。

《管子》中记载齐桓公说:“九合诸候,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等级制度彻底颠覆B.中央集权趋势凸显
C.礼乐制度遭到破坏D.神权政治色彩淡化
6. 商鞅指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

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

该论述
A.指出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B.表达对秦国现状的担忧
C.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D.注重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7. 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

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嘱里
A.“焚书坑儒”,文化专制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8. 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

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该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B.体现出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C.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D.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
9.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

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

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冉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坎。

”这说明该政策()
A.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B.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C.保障了商品质量的稳定D.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10. 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奉诏六条察州”的刺史。

下列与其职权相近的是
A.唐朝节度使B.宋朝通判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
11. 汉昭帝继位时年幼,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这实质上反映了()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12. 据《魏晋南北朝史论》统计,道武帝至献文帝90年间共出猎67次,平均1.3年就出猎一次,其中明元帝在位15年其出猎次数就高达22次。

而孝文帝在位29年出猎次数为0。

这反映出鲜卑族
A.传统经济方式有所改变B.民族性格正在逐渐丧失
C.政权正逐步走向封建化D.传统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13. 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

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
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
14. 封是指封还并对诏敏之不当者加以段正。

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3卷至56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

这些记载反映出唐代
A.中央决策机制不断完善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
15. 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而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据此推知,两税法()
A.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C.抑制了土地兼并进程D.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16. 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

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

由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研究表明
A.唐诗全面反映了唐社会风貌
B.唐诗是研究唐史的原始史料
C.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D.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
17. 北宋初年,禁军成为国家正规军,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师附近,另一半分驻地方,而且非常驻,定期轮替换防。

此举意在
A.抵抗辽夏入侵B.提升军队战力
C.缓解财政危机D.防范将领反叛
18. 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

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

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B.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D.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19.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20. 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

符合上述治边思想的元朝史实是()
A.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
B.“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实行捺钵制
C.“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D.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
21. 宋元话本中,故事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明代小说主人公主要是“生药
铺主管”或“市井细民”。

这一变化可知明代()
A.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B.士农工商界限开始被打破
C.出现推动社会转型的新因素
D.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
22. 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成祖为“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

明朝
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
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23. 明代的内阁,阁臣无定员,入阁的品级无限制,简派阁臣的方法也无严格规定,或皇帝
钦命,或录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密荐,或由吏部九卿科道官会同推举,或经推举后,
由皇帝拈阄选定。

以上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封建制度下行政效率日益降低B.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中枢
C.群策群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官员的权势过大制约皇权
24. 清朝前期,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为“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狩猎并赐宴的制度称为“围班”。

“年班”和“围班”制度的实施
A.加强了边疆民族交融B.推动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C.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D.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的特征
25. 研读如表(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的相关数据),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科技的发明创新息息相关
C.明清封建社会衰落,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落后世界
D.工业文明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科技发明的比重
26. 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

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

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主要政治目的及效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增减)”。

从任命地方官员的角度说明“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

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晋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国力大损。

到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材料二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这些发展反映了我国古
代经济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材料四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8.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

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
另行组织,叫“别头试”。

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

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
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
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

……这股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