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质检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检
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凿.(zu ò) 脑髓.(su í) 气氛.(f èn ) 倜傥.(t ǎn ɡ)
B .殷.红(y īn ) 骊.歌(l ì) 讪.笑(sh àn ) 炽.痛(zh ì)
C .澎湃.(p ài ) 屏障.(zh àn ɡ) 诧.异(ch à) 祈祷.(d ǎo )
D .崎岖.(q ū) 污秽.(su ì) 深邃.(su ì) 荒谬.(mi ào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
B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契而不舍 群蚁排衙
C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荒草凄凄 浩浩荡荡
D .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勤勤恳恳,竭心尽力,到死为止。


B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燕然勒功:东汉大将燕然因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而勒令别人给自己记功。


C .仰之弥高....,越高,攀登得越起劲。

(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之”在课文中是指代由古代文化典籍形成的书山。


D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斗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很静,四周鸦雀无声....。

只是偶尔有一只小小的甲虫,嗡嗡地响着从花间飞了过去。

B .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
,把全班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C .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进行实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D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上。

B .小李工作非常积极,总是提前上下班。

C .全厂职工听取并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 .齐辉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C.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D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7.古诗文默写。

(10分)
(1)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______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4) ______ ,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 (5)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6)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 ______ 。

(8)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描绘美妙的峨眉山月景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 ______ 。

8.综合性学习。

(4分)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古之黄河】
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1分)
【近之黄河】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2分)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
学校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密封线外不准答题***************************************************
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今之黄河】
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

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1分)
9.名著导读。

(4分)
亲爱的孩子,你可别再干这种事儿了,不要去管大人的事!大人都中了邪,他们正在经受着上帝的考验,而你还没有——你就按着孩子的想法生活吧。

你要等着上帝来打开你的心灵,来指教你应该做什么,来引导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明白吗?至于谁犯了什么过失——这不关你的事。

让上帝来评判,来惩罚吧。

(1)这段文字出自名著《》,文中的“你”是(人物名)。

(2分)(2)这段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之下说的?有何用意?(2分)
二、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10—13题。

(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4分)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即更.刮目相待()(4)肃遂.拜蒙母()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2.选文中孙权最能说服吕蒙“就学”的句子是“”,文
章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2分)
1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9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
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
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
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
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4.请你分别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说”字的含义。

(2分) .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15.请说说第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2分)
16.开头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2分)
2
3
17.闻一多先生做学问的事例对你有哪些启发?(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24-27题。

(11分)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 】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 】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

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

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

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

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
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4分)
答: 19.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

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 】【B 】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2分)
答: 20.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2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选文详细记叙了母亲三次交米给食堂熊师傅及其被批评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母亲的辛酸与羞辱,并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 .文中儿子在欢送毕业生典礼之前,并不知道母亲为供他上学去讨米的事,这说明了做儿子的平时对母亲关心不够。

C .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儿子知道母亲乞讨供他读书后的强烈震撼和感激。

D .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五、作文(4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逐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孤单的寂寞……此时,你可能需要看周围甜美的微笑,听听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中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请先将题目填充完整,如:欢乐、鼓励、互助、善良、理智……
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500字。

学校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密封线外不准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