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枕头鹅
——叔叔讲给小侄女的晚安故事
[瑞士]胡戈•罗切尔
闭上眼,靠在鹅毛枕头边倾听。
它一直在等你呢,但在把头靠上去之前,先用手拍拍它。
放心,这样不会弄疼这只鹅的:只要你还醒着,它就没有感觉;只有当你睡着了,它才能取回它的羽毛。
有一次,你从枕头里拔出一根羽毛,吹向空中后再也找不着了,这么做实在太大意了。
别再拔它的毛了,它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需要这些精美的绒毛。
闭上眼睛,仔细听,枕头鹅正从枕头里拔出羽毛,放到头顶上,插在脖子上或大腿内侧,它到底要做什么呢?不管怎样,它立刻变得光彩照人。
现在,闭上眼睛,别说话。
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它是如何蹒跚地走上房顶,现在它也许已经在楼梯间里了。
在地面上行走时,它和其他鹅没什么两样,先迈一只脚,跟着迈出另一只,它的步子总是不偏不倚,落在身子中间的重心上,因为身子太沉了。
它又晃晃悠悠地迈出了第二步,小心地保持着平衡,却在迈出下一步时翻了个跟头。
但是摔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飞起来了!
有时候,它会带着你在一夜之间环绕世界好几圈,但它必须在第二天清晨赶回来,在你醒来之前,再把所有的羽毛塞进枕头里。
没有哪架飞机能飞这么快。
如果你想和它一起飞,就必须先把眼睛闭上,这样才不会感到晕。
枕头鹅常常去远行,这一点和鹅一样,鹅从不把家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恐怕人们需要一张地图,不是用来标记那些国家的边界,而是用来标识一队队鹅的迁徙路线。
鹅从不相信国界,这也许就是有些人对鹅叫嚷“你这只蠢鹅”的原因吧。
正是因为枕头鹅到处游历,所以它和所有游览者一样,也喜欢讲述自己的见闻。
其实你叔叔也不例外。
不过,你还记得吗,你第一次和同班同学去爬山,回来后也津津有味地谈论了好几天呢。
枕头鹅到过各种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它的聒噪并不只是因为它到处远游。
现在,枕头鹅并不只是去拜访那些栖居在尼罗河、南美奥利诺科河这些大河河畔的鹅,更主要的是去探望那些处在危险中的鹅。
借助你的羽毛,它也会飞往夏威夷——你在电视上曾经见过这座群岛。
枕头鹅去那儿寻找三明治鹅。
三明治鹅在夏威夷的熔岩上四处逃窜,它们在火山坡上艰难地度日。
人类不仅自己追捕它们,还派出了野狗、野猪和猫鼬。
三明治鹅听不到它们逼近的脚步,因此当它们呼救时,常常已经在这些猛兽的口中了。
枕头鹅游览着这个曾经属于鹅的世界,直到它来到了一个像纽约一样的大都市里。
那里坐落着摩天大楼,却再也没有鹅群,只有零星几只鹅躲在树枝上和柳树杈间。
幼鹅们都不再去那些运河了,因为它们爬不上又高又硬的河沿。
枕头鹅又继续飞往一些港口城市。
当鹅靠近城市时,一般会飞得比较高,只有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才能低俯。
但枕头鹅却从城市的高空中俯降,几乎与烟囱、塔楼和天线擦肩而过,因为它曾测量过这片曾经属于鹅的土地:以前这里窝巢相连,如今却只有小木屋和仓库。
并不是所有的鹅都能幸存下来,很多种鹅已经灭绝了,有几只幸运地逃到了一位艺术家的画作中,从此就再也没有从绘着它们拍打的翅膀的丝绸上飞走过,一大群鹅在大海边停了下来,还有一些一直在飞,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强壮有力,而是那只日本的画笔让它们无法歇脚。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时,有一次,我闭上眼睛,听枕头鹅讲火烈鸟的故事。
它一身玫瑰红,在地中海和红海岸边的绿海岬安了家。
今天当我闭上眼睛时,依然可以看见它们站立在那里,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列,它们的头低低地埋在身体里,长长的脖子蜷缩着,像打了结一样,仿佛忘记了什么不该忘记的事,正在苦苦思索。
但是很快,它们把这事也忘了,脖子伸得笔直,又要起飞了。
当你闭上眼睛,枕头鹅或许也会跟你说起那些火烈鸟。
或许它今天有别的打算——飞往南极,去找饮雪的企鹅,去那些没有人溜冰的冰原上。
那里的企鹅按照个头大小整齐地排列着。
虽然那儿不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是敌人在那儿过得并不舒坦:大部分猎人的手指都冻坏了。
渐渐地,企鹅们也懒得飞了。
它们很多时候待在水下,羽毛不断增多,都快变成鱼鳞了。
小企鹅的爸爸妈妈有时会把蛋放在脚上玩耍,这时,小企鹅们就会特别开心。
枕头鹅不仅拜访亲戚,也会去看那些鹅类的鸭和鸭类的鹅。
它们的亲戚关系并非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
比如,枕头鹅的曾祖母根本不是鹅,而是一只鸭,而且是一只相当有名的鸭,因为它会法语。
它被一个同样有名的男子宰杀了。
那个男子身前围着一条白色的围裙,戴着一项白色条纹的帽子,给它准备了一个华丽的坟墓。
当然它也被拔了毛,这是所有禽类家族的共同命运。
在这只法国鸭祖母的葬礼上,出席者都使用最昂贵的餐具、银刀和银叉。
这只鹅一直有点自负,它躺在盘子上,看上去很鲜嫩,旁边是一小勺由橙汁和磨碎的桔子皮做成的调味汁:因此后代子孙称它为桔子鸭。
枕头鹅以曾祖母为荣。
这位先辈走过无数鸭鹅走过的路:游过两岸长满植物的支流,穿过潮湿的草地和森林,经过它们的休息筑巢之地,最后走到墓地——也就是人们的胃里,他们说那是鸭和鹅的天堂。
当你早上醒来时,枕头已经被压扁了。
有时枕头鹅没有时间把羽毛塞回去,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突起的一端是枕头鹅飞过的一座小山,那些凹凸不仅是你头枕的地方,还是一片平静的海洋和水塘,枕头
鹅和鹅群们一起在那儿停歇。
这些褶皱则是你入睡后枕头鹅张开翅膀起飞的痕迹。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枕头鹅是一只枕头在孩子睡着时变化成的鹅,叔叔告诫侄女不要再拔枕头鹅的毛了,利用了儿童的同情心达到说服侄女爱惜财物的目的。
B.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叔叔是这篇小说的人物,也是枕头鹅故事的叙述者,在故事中是全知的叙述者类似拟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角色。
C. “闭上眼”“闭上眼睛”这两个短语多次在小说中出现,给读者展示了叔叔给侄女讲睡前故事的温馨场面,表明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童话色彩。
D. 枕头鹅在童话故事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小说通过枕头鹅的游历及身世,讲述了三明治鹅、企鹅、火烈鸟和鸭祖母或不幸或安详的生活。
2.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
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
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一补偿一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
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妁潜力和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不可否认,在尹国
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
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
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和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整体规划,不仅让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
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年生活更美好”目标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沈慎《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会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箪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的问题。
C.近十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不利于我们的城市保持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提高建设质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了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的第三段提到了河南盂州的经验,意在强调城乡一体多元互动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城市建设与乡村争夺土地资源的局面。
B.安徽徽州对于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价值。
D.如果能够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
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
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
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
一件是“甜蜜”。
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
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
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
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
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儿,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
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
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儿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
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
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
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
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
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
这事儿,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31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标题“大红袍”,在文中既是指巴林鸡血石,又是家乡大楼的设计原型和名称来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B. 文本在写孔远“雕艺”时,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表现了“甜蜜”“安居乐业”两种石雕的精美逼真。
C. 文本写孔远独家秘笈“相石”之绝,为后文他在拍卖大会上发现“大红袍”的价值并高价买回的情节作了铺垫。
D. 全文叙事详细得当,重点突出,略写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上的表现,而详细叙述了他捐款建楼这一情节。
8.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孔远石屋名“无我斋”,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我”的理解和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
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 “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指方位,代指身边;也可以指身边跟随的人。
文中是前一个意思。
C.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 “三晋”是指战国时期的赵、韩、卫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晋国故地。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认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该建议被太子丹否决后,鞫武又推荐田光去刺杀秦王。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刎而死。
D.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②。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老学庵是陆游书斋的名字。
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②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
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15. 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记载,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宫女倒掉洗脸水就使河上泛起了一层油脂,展示了皇宫生活的奢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然有“________”之雄心,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 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 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 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