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光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 知识讲解(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责编:雒文丽
【学习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知道物体的颜色;
2.了解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3.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现象;
4.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的性质,能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5.知道光的反射定律,能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光的色散
1、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色散:太阳光可以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4、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要点诠释:
1、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也可以混合成白光。
3、光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光能。
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
要点二、看不见的光
1、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2、红外线:色散光带红光外侧存在能使物体发热的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红外线。
3、紫外线:太阳光色散光带紫光外侧。
1、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2、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光。
要点三、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458×108m/s,计算中取C=3×108m/s。
(在水中速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1光年=9.4608×1012km。
要点诠释:
1、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2、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1光年=9.4608×1012km。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激光束引导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排队看齐、影子、小孔成像等。
要点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来整理仪容,矫正舞姿,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
(2)利用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
(3)两块平面镜可组成简易的潜望镜;
(4)光污染。
要点诠释: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要点五、光的反射
1、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镜面反射:当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仍是平行光,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
4、漫反射:平行光照到由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就会杂乱无章地射向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5、球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要点诠释:
1、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沿原路返回。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类型一、基础知识的应用
1.如图所示,C为蓝色玻璃,D为白屏.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一边入射,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出射光线再经过C射到D上。
则关于射到D上的光的颜色是()
A.红光
B.白光
C.黄光
D.蓝光
【答案】D
【解析】(1)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一边入射,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
结果在白屏D上可以看到一条七彩的光带,由此可知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蓝色玻璃C,白屏D上只在原来出现蓝光的地方出现一条蓝色光带,这表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透明物体的颜色特点及光的色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举一反三:
【变式】(2014秋•惠安县校级期中)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霓虹灯的灯光B.彩色电视机的画面
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D.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
【答案】D
2.(2016•敦煌市三模)我国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思路点拨】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答案】C
【解析】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举一反三:
【变式】(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像发出的光线进入了人眼的缘故
B.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实际上是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或物体反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C.我们看到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与平面镜成像的道理相同
D.站在平面镜前的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的像逐渐变小
【答案】BC
类型二、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
3. 如图所示,小明站在竖直玻璃板前2m处,他看到玻璃板后自己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假如在玻璃板后1m处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的黑色挡板,该同学(选填“能”或“不能”)再次看到玻璃板后自己的像。
【思路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解答,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后面有挡板也能看到像。
【答案】虚;能
【解析】图中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小明看到玻璃板后自己的像是虚像。
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镜面后方是没有实际光线的,成的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后1m处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的黑色挡板,该同学仍能再次看到玻璃板后自己的像。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举一反三:
【变式】小明将手指紧贴在镜面上时,发现镜中手指的像距手指为8cm,那么平面镜的厚度为cm。
【答案】4
类型三、作图
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由光的反射定律,(1)过入射点画出法线;(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通过哪个点如下图所示: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利用反射规律作图。
举一反三:
【变式】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经两镜面反射的光路。
【答案与解析】在入射光线上取一点P1,根据平面镜成像对称性规律做出在平面镜MN中的像点P2;再次根据对称性做出像点P2在平镜面NE中的像点P3,如图1所示。
最后根据反射光线延长线一点过像点的规律做出光路图如图2所示。
5. 一点光源S经平面镜M成像于S′,人眼位于P点可以观察到S′,今在S、M间放一不太大的遮光板N,如图所示,则()
A.S不能在M中成像S′ B.人眼观察到的像S′的亮度不变
C.人眼不能观察到像S′ D.人眼观察到的像S′的亮度变暗
【思路点拨】通过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由图可见,像的位置跟没有挡板N是一样的。
因为在P点观察,这样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不变,所以像的亮度不变。
【答案】B
【解析】在S、M之间放一不太大的遮光板N,点光源S发的光仍能射到镜面上,只是比不放遮光板N要少,因此S仍能在平面镜M中成像。
因人眼在P点,放不放遮光板,经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不变,故人眼观察到像的亮度将不变。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发出的光,只要能到达平面镜,就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要确定能看到像的位置,哪里有反射光线,哪里就能看到像。
像的亮度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多少有关。
类型四、实验探究
6.(2015•巴中模拟)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思路点拨】本实验主要研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答案】(1)较黑暗;蜡烛B;(2)重合;相等;垂直;相等。
【解析】(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发现: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总结升华】对于实验题的考查,要从实验目的、器材的选择、操作步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对于实验故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梳理。
举一反三:
【变式】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