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监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玉林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监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 (共10题;共63分)
1. (6分) (2019高三上·荣成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

(甲)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

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的安详宁静。

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乙)
大,即能包容。

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处计较。

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源于此的吧。

(丙)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

北京学界的大,不是能做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气象阔大而人才荟萃,更是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能接纳后进。

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广大”。

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

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丁)(1)将下面这句话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神思恍惚忍俊不禁细致气质
B . 神魂颠倒自得其乐细小气质
C . 神魂颠倒忍俊不禁细致气度
D . 神思恍惚自得其乐细小气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是因能做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气象阔大而人才荟萃,而是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B . 不是因能做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C . 不只因能做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D . 不只能做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气象阔大而人才荟萃,更富于包容,较之别处能接纳后进。

2. (6分) (2019高三下·辽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

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

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的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

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
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

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

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

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

切浔题。

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避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 . 民问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 . 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 . 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 . 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 . 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 . 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问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 . 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 .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 . 传统文化不足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3. (9分) (2020高三下·六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功利是纯现实的,而空寂则是纯理想的。

功利是纯物质的,而空寂则是纯精神的。

因此想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种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学,显然是由中国北方农村经济下产生。

他们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实的。

墨家在当时,大概他们的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因而他们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了。

由笃实而走上艰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贪功利。

当时中国北方农村需要笃实,却不必太需要艰苦。

因此墨家思想终因其太接近计较功利,而没有儒家般易受人欢迎。

道家则较闲散,但又折向空寂了。

只有儒家在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之中道上,这是中国思想之正脉。

两汉儒生,都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他们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总仍还是要笃实。

董仲舒曾说:“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

”他们不能不担着实际生活的担子,但那担子压得不太重,不紧张,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可以让他们来求正谊明道。

所以他们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谋利计功,而确然成其为儒家态度。

到东汉以下,门第逐渐成长。

半耕半读的儒生,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

那时则老庄道士占了上风,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儿。

佛教在那时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

但南北佛教风气不同,北方佛教比较在社会下层生根,因此也比较笃实。

南方佛教则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尚玄想,尚清谈。

若说空寂,则南方佛教更空寂,后来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

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

人事牵犁,亦较北方轻减。

下及唐代,一辈士大夫,论其家世,比较还是北方传统占优势。

北方农村比较南方笃实,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长。

门第力量还在,每一个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还有家庭重负。

因此唐代佛学虽盛,而却重事功。

下到宋代,中国一切文化学术重心,逐渐南迁。

门第破坏了,小家庭制普遍了,士大夫一得科第,衣租食税,生事易足,生活担子更轻松,人事更宽弛,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

理学家说敬说静,总是在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遂能欣赏到这一种生活。

朱子说:“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

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

”其实敬也等如没事了。

只要你在没事时莫放纵,莫惰,莫骄。

莫惰了,又没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认识的所谓敬的体段。

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总因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这些全是在比较轻松无事中才讲求。

宋儒亦讲明道正谊,但实在是个人身上的意味重了,并不像先秦儒家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

先秦儒讲的义与道,常指的政治性,社会性的,个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较淡。

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

他们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说他们是崇信孔子的僧徒。

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

(摘自钱穆《中国人的匆忙与闲暇》,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功利与空寂,分别代表着物质的现实与纯精神的理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标榜的中和的人生哲学不耽空寂,也不着功利。

B . 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但仍保持笃实的本色。

C . 佛教的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

不过,因为受门第影响,唐代佛学虽盛,却重事功;宋代小家庭制普遍,心地变得闲散。

D . 宋儒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可以说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是慕效孔孟的道士,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于中国北方农村经济,相对于墨家和道家而言,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是中国思想之正脉。

B . 董仲舒所说的“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表明两汉儒生既担着实际生活不太重的担子,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

C . 在古代,墨家大概因为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所以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但其思想太接近计较功利,受欢迎度不高。

D . 东汉以下,染上了空寂的味儿的老庄道士占了上风,而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的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佛教在南方和北方表现出不同风气,在社会下层生根的北方佛教比较笃实,而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的南方佛教则显得空寂。

B . 南方佛教尚玄想,尚清谈,与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有很大关系。

C . 宋明之理学家说敬说静,源于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而朱熹的言论则集中表现出敬其实也等如没事
这一观点。

D . 宋儒不像先秦儒家一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而在个人身上的意味很重,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

4. (12分) (2019高一上·泸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

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

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

“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

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

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朦胧,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

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

”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

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

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个虽有责任心却没有文化素养的人。

B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 . 小说语言生动而又不失典雅。

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5. (11分) (2017高二上·赤峰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

弘治八年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

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

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

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

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

谐再疏争,皆不听。

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

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

旋榜为奸党。

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

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
岁省费钜万。

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

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

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

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

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

乞皆罢免。

”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

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

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

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

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

帝曰:“谐功
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

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

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

母忧归。

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卒,赠兵部尚书。

隆庆初,谥庄敏。

《明史·陶谐传》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B .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C .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D .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 . 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

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 . 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 . 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

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

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陶谐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 . 陶谐善于地方理政。

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

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 . 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

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

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 . 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

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一百二十五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

②母忧归。

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6. (7分) (2016高二下·兰州期中)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这首小令,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却是明白如画,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性情。

B . “春红”代指美好可爱的花,却因经受朝雨暮风的不断摧残而凋零,如同美人的夭逝,令人悲痛不已。

C . 上片从惜花写起,“太匆匆”三字,表达出惋惜之意,“无奈”句,又表达出怨恨之情。

D . “胭脂泪”化用了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李煜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但比杜诗稍逊一筹。

E . “相留醉”意即“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诗人陶醉其中,不舍离去。

(2)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与李煜的另一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上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