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 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 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 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降水序号
1 2 3 4 5
6
降水历时(天)
2 4 5 2 2
2
降水量/mm
53.0 80.3 100.1 73.2 90.7
54.4
植被覆盖 坡面
森林覆盖率 较高
汾川河洪峰情
无明显洪峰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m3/s 洪峰流量1750m3/s
2016 2017 2018
考卷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海南卷 海南卷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海南卷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Ⅱ 海南卷
考情分析
题号 综合题37(2)、 (3) 综合题37(2) 选择题6~8 综合题22 环境保护24 选择题8 环境保护44 选择题6 环境保护44 环境保护44 环境保护24 选择题9~11 环境保护44

表 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
区域变化影响其他区域

应 开发利用资源要有 用: 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诊断,补充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运用自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人类 活动是否合理 。 2.通过研做习题,引导学生构建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思维模 板,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改进做题方法,提高做题的信心、能力和核心素养。
高三地理地理复习
微专题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 密切,不同的植被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和演化的,也是反 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当植被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导致自然 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都发生变化。近年来以植被为素 材的地理试题屡屡出现,这类试题有利于深刻挖掘逻辑链条,整合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现地 理核心素养考查的意图。


防风固沙、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地 形


然 地
增加蒸腾、调节温差、调节大气成分

气 候
视 教

境 提供枯枝落叶、 保持水土、 根系疏松土壤 要 素
土 壤


影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含沙量、下渗 响
水 文
重视教材
(2019·潍坊期末·T19~20 )养分含量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4~6题
4.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5.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降水序 号 1 2 3 4
5
降水历时(天)
2 4 5 2 2
降水量/mm
53.0 80.3 100.1 73.2 90.7
地表: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3分
地下:树 下木 土(层“小更老干头,树导”致)区会域蒸环腾境更更多干水燥分。,树3分木根系吸水会使地
阅读 问题
挖掘 关键
转化 问题
回归模板、 规律、原 理
紧扣 材料
组织 答案
(2018·海南·T21(2)、(3)·14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
综合题21(2)、(3)
呈现形式
区域图+文字
区域图+文字 示意图+文字 景观图+文字
文字 示意图+文字
文字 文字 景观图+文字 文字 区域图+文字 表格+文字 文字 区域图+文字
考查内容 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野生动物数量少的原因 推测科考队员近距离拍摄熊选择在甲地点的理由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特征及原因 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传统民居的房前种植落叶树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北某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东北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古埃及人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 分析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更好的原因。 分析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考查汾河流域植被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出现“小老头树”
分值
4
9 12 10 10 14 14 4 10 10 6 14 6 14
(2018·海南·T21(2)、(3)·14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 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 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 (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 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 2分 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 4分 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2分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分
自然恢复的次生林
人工松林
考向二、植被(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小尺度(小范围)的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强,空气中 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确定降水 量的增加。做题时易将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
(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 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 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 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在干早、半干旱地区,由于一系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灌木下土壤具
有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下图示意“沃岛效应”
现象景观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A. 土壤
B.气候
√ C.水分 D.植被
(2017·新课标Ⅰ·T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 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第5题。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 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径流量=降水量-蒸腾量
落脚点(核心价值):关注人与自然和谐
考向一、植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汾川河洪峰情
无明显洪峰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m3/s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 ③下渗少
A.①②
④植被截流少 B.②③ C.③④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D.①④
前期的降水使地表松散物质间的孔隙已
经填满,地表下渗能力达到了极限。植被再通
过截流和下渗的方式来吸收降水,减小地表径
降低风速 层
蒸腾水分 次
影响汇水速度、下渗
固土 吸水、肥
地表
地 下 层 次
降 水
光 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根系
(2017·新课标Ⅲ·T44环境保护·10分)8.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 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 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 2分 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 4分 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2分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分
图解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层次、林冠密度、结构(多样性)、植被覆盖率
截留降水 地
阻挡光照 上
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 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2018·新课标Ⅱ·T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左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 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产功能
相互渗透
产生新功能:
平衡功能

统一演变的过程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流的能力也达到了上限。
(2018·新课标Ⅱ·T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
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左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8~10题
√ 10.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分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2分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地上 (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 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4分 地 人工林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 3分 表 人工林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3分
考向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2018·海南·T21(2)、(3)·14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 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 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 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 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 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 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 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4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 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行为动词: 分析 关键词: 结果 研究对象: 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 研究方向: 不良 限定词: 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区域
地上: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分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
固定 泥沙
极端天气
蓄积了大 量沙源
集中 释放
河流的含沙 量极度提高
突变
(2017·新课标Ⅱ·T44环境保护·10分)6.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 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 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考向一、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 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 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 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2017·新课标Ⅱ·T44环境保护·10分)6.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 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 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