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2021-07-19 18:44·医学普及课堂
•郄门
【类属】手厥阴心包经郄穴
【位置】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腕横纹上5寸左右。

【取穴方法】从大陵沿着手厥阴经的缝隙往上循摸,在肌腱和肌肉移行处能感到一个细窄的缝隙,即是郄门。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得气的深度,脉节在0.2~0.3寸,肉节0.5~0.8寸,筋节0.8~1.0寸。

可灸。

【功效】止痛安神,清营止血。

【主治】咳血,呕血,缪血。

五心烦热。

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痔疾。

胸痛,心肌炎,胸膜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乳腺炎。

【考证】《甲乙经》曰:心痛,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会宗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郄穴。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上三个凹陷。

外关上一个凹陷处,在支沟尺侧旁开一筋。

【取穴方法】从腕横纹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循摸至外关,从外关再往上摸一个凹陷,此凹陷是支沟。

从支沟往尺侧循摸,滑过一条筋
至一个缝隙中,在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就是会宗。

【功效】清泻三焦,开窍,理气止痛。

【主治】耳病,耳鸣,耳痛,耳聋。

眼病。

气滞,喘满。

运动后肌肉痛。

【考证】《外台秘要》曰:会宗主肌肉痛,耳聋,羊痫。

•外丘
【类属】足少阳胆经郄穴
【位置】在外踝上7寸左右,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脊”顺着腓骨向上循摸,在骨和肉交会之处是绝骨。

从绝骨外再往上循摸4个凹陷,外丘位于第四个凹陷中。

循摸时必须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主治】胸胁痛。

少阳经胸胁部皮肤病,如带状疱疹。

【考证】《百症赋》曰:外丘收乎大肠。

《甲乙经》曰:胸胁支满,头痛,项内寒热,外丘主之。

•中都
【类属】足厥阴肝经郄穴
【位置】在内踝尖上7个凹陷,在胫骨后侧,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取穴方法】先定蠡沟(其位于内踝上第五个凹陷处,于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沿着足厥阴经的缝隙,从蠡沟再往上循摸两个凹陷。

中都穴是筋变成肉的部位,直按是较大的凹陷。

【主治】胁痛,腹胀,包括一些早期肝病、肠炎。

经期综合征,小腹疼痛,恶露不尽。

•筑宾
【类属】阴维脉郄穴,足少阴肾经腧穴
【位置】太溪上5寸,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侧肌腹之间的缝隙,比目鱼肌的肌腹和肌腱移行处。

【取穴方法】从太溪沿着足少阴经的缝隙循摸5个肉节。

第五个肉节(凹陷)是筑宾穴。

筑宾是一个较深的凹陷,位于腓肠肌的前下缘和比目鱼肌之间的凹陷处。

为了确认此部位,可循摸到蠡沟,再往后滑过一条“筋”的后侧缘,第一凹陷属足少阴肾经的缝隙,就是筑宾客穴。

【功效】清神志,利下焦。

利湿毒,去大毒。

【主治】阴血滞涩或郁热所致的疾病。

妄言怒骂。

舌体运动障碍,吐舌。

一氧化碳中毒,出现昏迷,有言语障碍,可重灸筑宾。

恶疮,包括很多淋巴结核病后,皮肤不收口。

疮疡,包括多发性疮疡,经常发作的蜂窝组织炎等。

痤疮。

腿软无力,腓肠肌痉挛。

甲状腺病。

肾炎,膀胱炎,盆腔炎。

•交信
【类属】阴跷脉郄穴,足少阴经腧穴。

【取穴方法】从太溪开始往上循摸2个肉节,第二个肉节(凹陷)是复溜。

复溜向胫骨循摸,滑过拇长屈肌,此处的凹陷就是交信,缝隙较细窄。

【功效】调经止血,通利下焦。

【主治】女子漏血不止,闭经,月经不调。

失眠。

疝气。

尿潴留。

内脏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官能症,咽、喉、食道、胃、肠神经症(以痉挛为主的病症)。

妇科病,如子宫功能性出血、子宫脱垂、子宫收缩不全等。

【考证】《百症赋》曰: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阳交
【类属】阳维脉郄穴,足少阳胆经腧穴。

【位置】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腓骨长肌后侧缘。

和外丘在同一水平线。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脊”循摸至绝骨,从绝骨再往上循摸4个肉节(凹陷),即是外丘。

从外丘往后触摸,滑过一条肌肉,其后侧缘就是阳交的缝隙。

阳交位于腓骨后,腓骨长肌后侧缘。

【功效】清神志,利肝胆,维系阳经的营养平衡。

【主治】喉痹,胸胁痛,胸满癫狂,膝肿痛,面部浮肿。

胸膜炎。

肝胆部位的带状疱疹。

【考证】《百症赋》曰: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

【千金要方】曰:阳交主喉痹胸满寒热。

主胸满肿。

•跗阳
【类属】阳跷脉郄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位置】在昆仑上3寸,跟腱前和腓骨长短肌之间。

与绝骨在同一水平线。

【取穴方法】从昆仑沿着足太阳经的缝隙往上循摸3个肉节,即是跗阳穴,缝隙较细窄。

【功效】清头目,利筋骨。

【主治】眩晕,头痛。

足部生疮,寒湿脚气。

髀枢及股痛,下肢瘫痪,小腿三头肌痉挛。

多发性下肢肌腱扭伤,如走路、爬山经常脚踝扭伤,说明足踝部肌腱不协调,可以灸跗阳。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考证】《甲乙经》曰:跗阳主萎厥,瘛疭,痹不仁,四肢不举。

2021-07-19 18:44·医学普及课堂
•郄门
【类属】手厥阴心包经郄穴
【位置】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腕横纹上5寸左右。

【取穴方法】从大陵沿着手厥阴经的缝隙往上循摸,在肌腱和肌
肉移行处能感到一个细窄的缝隙,即是郄门。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得气的深度,脉节在0.2~0.3寸,肉节0.5~0.8寸,筋节0.8~1.0寸。

可灸。

【功效】止痛安神,清营止血。

【主治】咳血,呕血,缪血。

五心烦热。

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痔疾。

胸痛,心肌炎,胸膜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乳腺炎。

【考证】《甲乙经》曰:心痛,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会宗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郄穴。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上三个凹陷。

外关上一个凹陷处,在支沟尺侧旁开一筋。

【取穴方法】从腕横纹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循摸至外关,从外关再往上摸一个凹陷,此凹陷是支沟。

从支沟往尺侧循摸,滑过一条筋至一个缝隙中,在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就是会宗。

【功效】清泻三焦,开窍,理气止痛。

【主治】耳病,耳鸣,耳痛,耳聋。

眼病。

气滞,喘满。

运动后肌肉痛。

【考证】《外台秘要》曰:会宗主肌肉痛,耳聋,羊痫。

•外丘
【类属】足少阳胆经郄穴
【位置】在外踝上7寸左右,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脊”顺着腓骨向上循摸,在骨和肉交会之处是绝骨。

从绝骨外再往上循摸4个凹陷,外丘位于第四个凹陷中。

循摸时必须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功效】清肝胆热,解毒。

【主治】胸胁痛。

少阳经胸胁部皮肤病,如带状疱疹。

【考证】《百症赋》曰:外丘收乎大肠。

《甲乙经》曰:胸胁支满,头痛,项内寒热,外丘主之。

•中都
【类属】足厥阴肝经郄穴
【位置】在内踝尖上7个凹陷,在胫骨后侧,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取穴方法】先定蠡沟(其位于内踝上第五个凹陷处,于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沿着足厥阴经的缝隙,从蠡沟再往上循摸两个凹陷。

中都穴是筋变成肉的部位,直按是较大的凹陷。

【功效】清热理气,止痛。

【主治】胁痛,腹胀,包括一些早期肝病、肠炎。

经期综合征,小腹疼痛,恶露不尽。

•筑宾
【类属】阴维脉郄穴,足少阴肾经腧穴
【位置】太溪上5寸,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侧肌腹之间的缝隙,比目鱼肌的肌腹和肌腱移行处。

【取穴方法】从太溪沿着足少阴经的缝隙循摸5个肉节。

第五个肉节(凹陷)是筑宾穴。

筑宾是一个较深的凹陷,位于腓肠肌的前下缘和比目鱼肌之间的凹陷处。

为了确认此部位,可循摸到蠡沟,再往后滑过一条“筋”的后侧缘,第一凹陷属足少阴肾经的缝隙,就是筑宾客穴。

【功效】清神志,利下焦。

利湿毒,去大毒。

【主治】阴血滞涩或郁热所致的疾病。

妄言怒骂。

舌体运动障碍,吐舌。

一氧化碳中毒,出现昏迷,有言语障碍,可重灸筑宾。

恶疮,包括很多淋巴结核病后,皮肤不收口。

疮疡,包括多发性疮疡,经常发作的蜂窝组织炎等。

痤疮。

腿软无力,腓肠肌痉挛。

甲状腺病。

肾炎,膀胱炎,盆腔炎。

•交信
【类属】阴跷脉郄穴,足少阴经腧穴。

【取穴方法】从太溪开始往上循摸2个肉节,第二个肉节(凹陷)是复溜。

复溜向胫骨循摸,滑过拇长屈肌,此处的凹陷就是交信,缝隙较细窄。

【功效】调经止血,通利下焦。

【主治】女子漏血不止,闭经,月经不调。

失眠。

疝气。

尿潴留。

内脏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官能症,咽、喉、食道、胃、肠神经症(以痉挛为主的病症)。

妇科病,如子宫功能性出血、子宫脱垂、子宫收缩不全等。

【考证】《百症赋》曰: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阳交
【类属】阳维脉郄穴,足少阳胆经腧穴。

【位置】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腓骨长肌后侧缘。

和外丘在同一水平线。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脊”循摸至绝骨,从绝骨再往上循摸4个肉节(凹陷),即是外丘。

从外丘往后触摸,滑过一条肌肉,其后侧缘就是阳交的缝隙。

阳交位于腓骨后,腓骨长肌后侧缘。

【功效】清神志,利肝胆,维系阳经的营养平衡。

【主治】喉痹,胸胁痛,胸满癫狂,膝肿痛,面部浮肿。

胸膜炎。

肝胆部位的带状疱疹。

【考证】《百症赋》曰: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

【千金要方】曰:阳交主喉痹胸满寒热。

主胸满肿。

•跗阳
【类属】阳跷脉郄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位置】在昆仑上3寸,跟腱前和腓骨长短肌之间。

与绝骨在同一水平线。

【取穴方法】从昆仑沿着足太阳经的缝隙往上循摸3个肉节,即是跗阳穴,缝隙较细窄。

【功效】清头目,利筋骨。

【主治】眩晕,头痛。

足部生疮,寒湿脚气。

髀枢及股痛,下肢
瘫痪,小腿三头肌痉挛。

多发性下肢肌腱扭伤,如走路、爬山经常脚踝扭伤,说明足踝部肌腱不协调,可以灸跗阳。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考证】《甲乙经》曰:跗阳主萎厥,瘛疭,痹不仁,四肢不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