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糊糊版主记事帖医按整理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糊糊版主记事帖医按整理
因为我用药可能和大家有很大区别,特开一个帖,专门发点有可能引发争议的帖子,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都是平时的病案记录,且当做是日记,希望能进到这里来的朋友多多指教:handshake
2006年12月6日
尊某,男,35岁,四川人,十年前来云南,原在家时就“火气重”,经常开些清热泻火药吃,来云南后更感觉自身热,从老家拿来10多公斤黄连都吃完,到处看了不见好转,不吃药就大便不通。

找过医生上百,最后到昆明一家大医院诊为干燥综合症。

现见面白身瘦,形质虚,口干、眼干、鼻干、大便干,自感发热,无汗。

口渴多饮,饮后即渴,小便多,夜间要起夜小便一到两次,头时痛,胸腹无压痛,背部酸重,偶有夜里退抽筋,舌燥白干裂,质红嫩,脉左小右大,浮取微涩,尺脉无力,阴弱而阳浮。

从所见证看,整体是个燥病,太阳阳明两经同病,当清阳明之实,化太阳之气,苦燥伤阴在所不宜,以五苓散合增液汤,前人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这里正好反过来
白术20 茯苓30 桂枝10
泽泻20 石膏100 知母20
山药30 红参10 生地30
玄参30 麦冬30 甘草10
两副,冷水泡透,文火煎30分钟服
10日患者来看,稍有好转,上药再开两剂
今天病人又来,吃完四副药,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各种干燥症状都有好转,唯尺脉无力而偏浮,腰酸,肾气虚象显露较多,本考虑张锡纯的来复汤,但无汗,且咳嗽有痰,仍以前方加味
熟地60 白术20 茯苓30
桂枝10 泽泻20 石膏100
知母20 山药30 红参10(另炖)
生地30 玄参30 麦冬30
天冬20 南沙参30 甘草10
2006年11月29日
郭某,女36岁,腰痛及腿一个月,去医院检查,做CT显示第二、三、四腰椎间盘突出,诊时见腰痛及腿,走路就痛,休息只酸,面色红,血压平时就高,现为145/95mmHg,舌边有瘀斑,苔少,脉之,左弦右缓,来急去迟,两尺浮底取均弦,中取微涩,尺后涩,涩者营气弱,弦者卫气不行,责之少阳不通,少阴无津熟地60 川断30 杜仲50
狗脊30 牛膝30 秦艽30
独活30 威灵仙30 红花10
当归20 乌梢蛇30 赤芍30
甘草10 蜈蚣3条(另研)三副,开水加酒煎15分钟服,两日一剂,蜈蚣一次半条,一日三次。

12月10日
三副药吃完,中途有一次腹泻,血压降至130/80,腰腿痛均告消失,舌边瘀斑退尽,脉涩不见,仍以上药去红花两副。

2006-12-12,天气突冷
马某,男,2岁半,一天前发热咳嗽,到卫生院输液无好转,(用药为利巴韦林、头孢
噻肟钠、清开灵和氨茶硷共四组),家长说小儿早上只是轻微发热,中午突发高热,不发热时也哭闹,身体不让触摸,偶有汗出,时发抖。

来时见小儿咳嗽喘息,鼻翼扇动,紫绀,两眼发直,咽部扁桃体‖度肿大,舌淡嫩,苔水滑。

手足厥冷,身热若炭,指纹直透三关,紫蓝色,手微颤,有抽风征兆,体温40.3℃,心率124次/分钟,呼吸35次/分钟,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广泛湿性罗音,脉轻触即得,浮紧而数。

从所见来看,高热可能引发抽搐,先物理降温,等体温下降后以中药喂服,考虑三阳受邪,解太阳,清阳明,和少阳:
桂枝10 柴胡10 防风10
前胡10 苏叶10 蝉蜕15
薄荷10 石膏20 连翘10
蚤休6 甘草10 大枣10
一剂,开水煎10分钟,每小时服20ml,出汗热退后减半,每两小时一次,随时观察,出现异常再看。

12月13日
因这是一家从贵州来的到云南做生意的,就住在我后面不远的地方,吃药后当天没来说,第二天来,说吃药三次后,小孩身上出汗,四肢回温,身上热退,咳嗽减轻,不喘,面色回。

天冷小孩没带过来,问要不要再开药吃,我把剩下的加姜再煎服。

今天见到其家长,说小孩已经不咳了,现流鼻涕,就暂不开药,明天再看。

11月13日
卢某,男,35岁,据检查为“甲亢”,西医治疗了两个多月,想吃中药辅助治疗,来诊时见面白皮松,眼突,体瘦多汗,气喘不足息,体力极差,口渴多饮,尤喜冷饮,多食易饥,饭量超常,心悸手抖,口苦,便干尿少。

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两皆大,异于常人,按之满指,促而来急去迟,中取无力,右寸前独大而滑,宽副增大,振指有力。

从以上见证看,当属消渴,责之中上二焦,整体来说,阳明之热为盛,壮火食气,中气被耗,当清阳明,和少阳,养太阴,兼顾少阴之外越,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石膏100 知母10 山药30
黄连10 茯苓20 柴胡20
党参30 黄芪60 白术20
白芍30 山萸肉30 牡蛎50
甘草10
两剂。

上药吃后的十多天没见病人来,一天他老婆来说,吃后好多了,现在已经去打工了,并且停了西药,这把我吓了一跳,怎么就把西药停了呢?上方又开两剂。

12月10日
病人自己来看,各方面和上次相比都有很大改变,水量和饭量都降了一半,也有力气了,汗出仍多,表气不固,大便干结,小便黄少,面有微红,舌苔仍有微腻,脉大有所减弱,仍洪大中取不足,但尺脉微涩,阴弱而阳浮本为顺,考虑肾中真阴亏虚,少阴浮越于外,水火同治,仍以前方加味:
石膏100 知母15 黄连10
茯苓30 山药30 红参5克(另炖)
黄芪60 党参30 白术20
白芍30 山萸肉60 牡蛎50
甘草10
两剂。

发一组小儿病,最近看了好多的小孩病,以前全是西医治疗的,今年全改为中医治疗了,效果相对于西医来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中医治疗下来,多数在一副药就好了,少数的也就两副中药,发到这里大家共享。

2006-12-3
赵然,女,2岁,发热咳嗽两天,体温38℃,咳嗽微喘,湿性咳嗽,咳时会呕,身上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指纹在风关,紫暗,大便干,小便黄少,太阳受邪,以疏散为主:麻黄10 桂枝10 苏叶15
炒枳壳15蝉蜕10 防风10
杏仁6 浙贝6 前胡10
甘草6
一剂。

自加生姜三片,开水煎10分钟,每次服20ml,一小时一次,汗出减量服。

12月12日
朱珠,女,5岁,咳嗽流鼻涕十多天,打过几次针,吃药无数,大体为止咳消炎药,不发热,咳咳嗽有痰,痰稀薄,恶心,怕冷畏风,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迟,寒伤阳,进寒药阳更伤,故咳嗽不愈。

有外证,当先解外:
麻黄10 桂枝10 苏叶15
蝉蜕10 干姜6 浙贝10
枇杷叶10 五味子6 枳壳10
甘草10
一副,加生姜20克,水煎10分钟,每服30ml,两小时一次。

14日来诊,服前药病好了大半,上方不变,一副。

2006-12-3
赵某,女,7个月,发热,咳嗽,流鼻涕一周,到妇幼医院住院五天,无好转,且有腹泻,来诊时见面寒,皮肤起粟粒,现不发热,咳嗽气喘,腹泻一天多次,泻下物为黄白粘液,夹有未消化乳块,太阳表证仍在,太阴已经见,为外寒夹食滞。

麻黄汤去杏仁加味:
麻黄6 桂枝6 白芷10
苏叶10 蝉蜕10 前胡10
防风10 枳壳15(炒)建曲10
干姜3 枇杷叶10 甘草6
一剂,开水煎10分钟,每服10ml,每小时一次。

这个小孩一副药没吃完就好了。

12月5日
赵某,男,半岁,腹泻5天,在医院输液三天,微有脱水象,但现在每隔半小时左右就要泻一次,阵阵哭闹,偶有吐,泻下物为粘液夹泡沫,黄色,偶有白色块状物,不发热,指纹紫滞,舌后部白苔稍厚,风泻夹食滞
建曲10 麦芽10 山楂10
鸡内金10 苍术6 枳壳10
上药黄炒黄,合下药
白芍10 苏叶10 砂仁6
甘草6
上药共放一起,自加生姜两片,冷水泡透,煎开5分钟下火,放凉再煎开,每次服10ml,一小时一次。

这个小儿只服完这一剂药就好了。

12月12日
晏某,女,1岁,发病3天,发热,咳喘吐黄痰,咳盛,口干,舌红,脉浮数,咽痛,鼻流浊涕,畏风恶寒,胸闷腹胀,不思食,二便正常。

此为太阳表证传里之象,太阳阳明同治,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0 石膏30 前胡10
苏叶10 浙贝6 防风10
瓜蒌壳15 枳壳15 陈皮10
枇杷叶10 甘草10
一剂,煎10分钟,每次服30ml,个半小时一次。

今日来不咳,唯喉中有痰,有时候会咯出,清稀。

热象已无。

上方去石膏、瓜蒌壳,加干姜3克,法夏5克。

劳淋一例
某女,39岁,已婚,常尿频尿急尿痛3年多,西医中医治疗,找过医生无数,全看做是膀胱炎,但用药全是先有微效,继而无效,心灰意冷,来走亲戚时,被她的亲戚带来看,拿出的化验单有几十页,但里面没有找出个有阳性结果的。

来诊时见,面色痿黄偏黑,体型瘦小,先诊脉,脉象见左小而细涩,双尺部均无力且偏浮,至数倒也和缓,寸脉弱,右脉关弦。

舌体瘦嫩,中有一凹线,舌边有瘀斑,苔几乎没有。

因是疑难病,于是按十问全部问一遍,无寒热之象,唯四末不温,很少出汗,但夜间会盗汗,饮食少,腹胀不舒,大便干,小便次数多,时有痛,时无痛,但数量少,平均每十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

腰部酸,小腹痛,但按之
反舒,口渴喜饮,结婚二十年,生有一子一女,做过结扎手术,月经对月量少,偶见黑色血块,白带少。

现诊为劳淋,因反复发作,多吃寒凉之药,胃气因药而弱,肾气不固则小便次数多,脉浮虽为瘦人常见,但尺脉相比前面两部来说,确实浮起,有肾气外越之征,固护肾气是当务之急,病虽不急,治当急治,以张锡纯的来复汤加减:
山萸肉60 熟地90 杜仲30
仙灵脾30 仙茅15 川续断30
补骨脂20 菟丝子20 丹皮15
桂枝15 北五味子15 麻黄6
当归15 山药30 降香20
上方一剂,水泡透煎20分钟上,倒出药汁后,加足水,下次再煎开5分钟即可,不拘时服。

第三天来诊,说服药后当天并无改变,但第二天就小便次数减少,不再起夜,说明前方对路,上方开六剂带回老家,布包后炖猪腰子吃。

此患者的亲戚接到电话,说吃完三副药,症状基本上消失,现继续吃后面的药。

这例病人是在看了李可的书后得到启发,以大量补肾药直入下焦,填补耗损的肾气,本想会有滋腻碍胃的副作用,但服药后没发生,说明病人的体质正是需要此类药物,不调胃而胃自调。

带状疱疹后遗症
在最近的几年中,每年要看几十个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按以往的说法,这种病多数为气滞血瘀,要么是火毒烁伤经络,要么是病失调治,余毒未清,从书上看到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是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加虫类搜风。

在具体看到病人时,会按这个思路先入为主,这样下来,后遗症的的治疗,就进入了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做到药到病除,虽然最后或多或少有效,总是在时间上拖了很久。

这里提出个新的看法,就是这种“证”的形成,以及在具体表现上,有没有一个比较恰当的说法,从发病来看,借用西医的说法吧,带状疱疹的发生,就是一种伏邪发病的机制,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人体正气是发病原因,至其发之时,以火毒为主证,以湿热为标,急性期治疗应该说在中医不为难事,但在西医或者中医治不得法,延时不愈或者久拖未治的,产生后遗症是经常会见到的,这种后遗症的产生,不是余毒未清,而是正气受损。

对这个病的治疗,找到其徵结所在是才会让治疗有方向,这就是我要说的对于这个病的辩证。

从症状来说,痛是主要的,它的性质为刺痛,为刀割样痛,为火烧样痛,这是绝大多数,一般认为这种痛为瘀血痛,所以活血化瘀药是理所应当用的,但细看之下,会发现这种痛虽为比较剧烈的疼痛,但按之反舒,只是轻触才痛,重按是不痛的,也不会因为重按而引发这种痛的发生,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无论它痛得有多剧烈,仍然要从虚痛入手。

从其它方面来看,首先看舌,舌一般不会见到有瘀点瘀斑,这就否定了血瘀的说法,大多数这种病人的舌都是边有齿印,说明要么脾虚,要么脾不虚也有湿,从舌苔来看,多数为薄白苔,这和有余邪是不相称的。

从脉上来看,大多数的脉都是细脉为主,兼弦兼缓不一定,其中都会夹有涩滞,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细而涩,营不足也,弦者卫气不行,缓者卫气不足,显然是血不荣经,气血均虚,血主濡之,血不濡经则经气不通,故痛;气主煦之,气不流经则经气不通,亦为痛。

套用一句话,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固气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些其一。

痛从发生原理来看,总是肝不疏泄,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体越虚,则其用越强,平肝、舒肝、泻肝、养肝都是治法,孰重孰轻在这里就要权衡一下了,有平肝之上亢,不如养肝之虚损,上亢是不明显的,而虚损却显而易见了,用大剂滋养才足以复肝之体,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温阳补气用黄芪、白术桂枝、干姜、鹿角霜。

养阴用熟地,麦冬、沙参、当归、玉竹,平肝理气用香附、乌药、
瓜蒌壳。

瓜蒌壳一味药,集平肝、理气、舒肝、泻肝于一身,不可多得。

这种病常发生于人体肋部,为肝所属,加用更为合适。

在这里举个病倒来说明,和在中医版主群说那个不太一样,但总体思路就是按以上方法来看的,是一剂药就吃好了的
2006年10月17日
某女,69岁,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年,中西医看过不少,始终没有效果,现左肋部从背部到胸部痛,轻触如针刺,如火烧,但用手按压时不见痛,和寒温关系不大,皮肤有疤痕,疤痕有紫滞之色。

无寒热之象,汗出也少,饮食自如,口微渴喜饮,自己说是习惯使然。

大便稍偏干,小便无异常。

舌瘦红,中有一平凹,苔少薄白。

脉左右俱小细而弦,中取有涩象,浮取濡弱,伏于底部之脉微细无力,脉势来徐去急,至数和缓。

从以上见证看,阴气不养经,是其主要问题所在,疤痕紫滞,是气不足及,当以滋养阴液为主,兼以温阳补气:
黄芪30 白术20 熟地60
玉竹30 香附20 乌药20
麦冬30 沙参30 当归20
枳壳30 瓜蒌壳30 桂枝20
干姜30 鹿角霜20(打碎) 甘草10
一剂即愈。

2006年12月16日
牙痈一例
陶**,男,47岁,电焊工人,右上第4齿于多年前折断,经常发炎,未到牙科处理,一周前又发炎,吃了两天消炎药,脸逐渐肿了起来,去卫生院输液,用了四天的头孢曲松加替硝唑,仍然没有消炎,脸更肿,张口困难,头痛。

电话来问,我让来诊所看了再说,来时右侧脸肿得变了个样,量了体温,体温不高,说头痛难耐,张口困难,牙倒没前几天痛,整个面部麻木了。

只偶感发热口渴,不欲饮,二便无异常,牙右上第4牙只有残根,牙龈红肿,舌紫蓝色,无苔,脉象只两寸独大,没有异常发现,唯舌色可疑,细问之下,说多年了就是这个样,这里就舍舌从症了,泻火解毒是现在最适合的方法,以五味消毒饮加减:
银花80 连翘50 蒲公英30
紫花地丁30 野菊花30 蚤休20
白芷30 赤芍30 黄芩30
甘草10
上方一剂,头煎10分钟后,放开数量喝,因为药看上去太多,就用煮饭的锅来煮,倒出药汁后就加水再煮,后面只煮两三分钟即可。

不拘时服。

今天早上我还没起来,病人来电话说再来看,来看时脸肿全消了,牙也不痛,头痛也无,基本上可以停药,嘱让上牙科处理,但病人不放心,前药再开一剂,小量频饮。

上面见到的紫蓝色舌质,可能和平时从事的电焊工有关,已经多年如此,乍看以为是体有血瘀,细问之下才知道有了好多年,长期如此,此为舍舌从症之例,供大家参考。

2006年12月15日
郭**,女,87岁,咳嗽半年多,治疗几经周折,输液多次,逐渐西医治疗无效,来开中药
治疗,近日发热咳嗽,咳盛则喘,咯黄色脓痰,高年患者本当见虚,而现在见证却一派实热,咳吐黄痰,咳嗽昼夜不歇,汗出身微热,稍微有点怕风,口渴欲饮,大便偏干,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厚,脉滑大而数,来盛去衰,显然阳明之热,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石膏50 知母20 前胡20
麻黄10 杏仁15 沙参20
浙贝10 天冬20 连翘30
金荞麦根30 甘草10
上方两剂,先煎麻黄石膏去沫,加余药煎15分钟,一日三次。

2006年12月18日
病人长子来说,咳嗽已愈,痰也只是偶有少量,唯口仍渴,上方去麻黄加五味子15克。

一般所见,老人多为虚证,这例也有虚象,但以实为主,所以仍从实证看,药中加了润肺就不顾忌其它了。

有各位的鼓励,心中真是感激不尽,原来想可能我的帖子会引发争议,所以才加密的,既然进到这里来的朋友,也是在论坛给予别人帮助很大的,我们就共同学习,一起努力吧。

在这里也就不再有隐满的了,我全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算是对大家的回报吧。

:handshake
在此发一个误诊的病案
2006年12月9日
马某之母,85岁,病人没来,由其子来代开中药,说其母长年咳嗽气喘,现加重并发热有痰,饮食减少,输过几次液,效果不大。

因为年老行动不便,暂且开中药一副以观后效,听其言,心想老年人多数为脾肺气虚,生湿生痰,加上近来因感受外邪,西医讲的老慢支或者肺气肿之类的急性发作,于是提笔开:
半夏10 茯苓20 陈皮20
苏子20 白芥子10 莱菔子15
甘草10
上方水煎15分钟服。

2006年12月10日晚
马电话来说,上次的药方吃了没有效果,是不是再吃点看看。

我大体问了一下,说还发烧。

我心中不安,就回答说,等我看了后再说吧。

11日早
我到病人家里,见到的病人和印象中的大不相同,面黑而干,气喘声低,但咳嗽时是连声不断,一听就知道是干咳无痰。

因为是从四川老家来云南的,口音我也听不太懂,问时只说热,全身热得象火烧火燎,问口渴不渴,说经常在想喝水,让伸舌一看,舌燥白干裂,起芒刺,
苔白偏黄,极少,舌边见有瘀斑。

拉过手来一摸脉,右大而左小,我心中一惊,上次的药方显然是开错了的,这是燥证,药却以燥治燥,明显出错了:L ,要是再服前方,就等于是火上浇油了!再细看,原来右脉虽大,中见涩象,来迟而去急,左脉也涩,尺部弱细几无,问腰部有何感觉,说腰酸腿痛也是多年。

这是误治伤阴了。

也或许是本就阴伤在先,现又有药误。

四川人说烧,说热,和云南人是不同的,他们说的就只要有口渴就说热,咳嗽有痰竟然是她儿子猜想的,看完病人,我回到诊所,开了下方,以纯阴养液,兼以理血,药法从阳明、少阴
沙参30 麦冬20 石膏30
知母10 天冬20 芦根30
苏子20 百合20 乌梅20
诃子20 桑叶20 菊花10
降香15 赤芍20 甘草10
上方一剂,冷水先泡透,文火煎20分钟,煎三次合在一起,小量频饮。

今天病人的儿子来,说这次的药,随吃就随见到效果了,不仅咳嗽好了,而且腰酸腿痛也好了许多,要让开上次的药再吃,考虑年老,药改小其剂,量同样开,吃的时候再减半。

从上例有个教训,就是没看到的病人不要轻意开药,不然出错的机率是非常大的。

用药杂谈
《内经》有云“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又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我的理解,凡治病,适其至所,就是要把握个“度”,把握这个“度”是最难的,把握好的,就能“适其至所”,把握不好,要么病重药轻,
杯水车薪;要么就病轻药重,药过病所,反伤于人。

这里说的是剂量。

此其一。

其二,药的气味厚薄说的都是药性,和现在说的小量药和大量药是不同的,也就是现在说的用药轻重,和药性的升降,并没有直接关系。

辛甘发散为阳,不是说小剂就发散,大剂就不发散,酸苦涌泄为阴,也不是说大量用就涌泄,小量用就不涌泄。

还有现说的淡以通阳,说是淡味渗泄为阳的另一说法。

那么到底是是不是药剂量大了辛甘药就不发散,小了才发散?剂量大的酸苦药就涌泄,小了就不涌泄呢?这种说法我持否定态度。

就单说麻黄一味药,要是一剂药中用6到10克,在一个成人来说,可能发汗,也可能不发汗,用15到30克,多数情况是肯定要发汗的,为什么呢?是药性使然,而不是剂量大了就下沉,量小就发散。

此为药性决定升降。

再说一个药连翘,在温病学派兴起后,这味药用于“辛凉解表”,说量一定要小才会辛散,量大就入里了,听一教授讲温病学,也说某医先看一下病人,不好,让他去看,他一看处方是对的,唯其中的连翘用量太大,后改小连翘用量再服,线果病人第二天好了,我听了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要说连翘一味药,大量用是可以用到几十克以上的,一公两以上也不会就因量大而入里,这里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是煎不得法,所谓淡味渗泄为阳,还不止说味淡之药,所有药在煎煮后都是可以调整气味的,这和做菜煮汤是同理的,肉少水多,汤就淡了,肉多水少,肯定汤味浓厚,这是从配比来说。

煎服方法上,如果用开水武火急煎,这同样可以把味浓厚的变为稀薄的,取其气而不取其味。

反之亦然。

“阳为气,阴为味。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通过在煎煮时调整方法(主要指文火武火,开水凉水)和时间,可以改变药的气味厚薄。

其三,从药物的配伍上,同样可以调整气味厚薄,改变升降浮沉,如麻黄汤,麻黄本来已经有发汗作用了,不用桂枝也可以发汗,问题就是要加量,但加量后会发生汗出而心悸,这样就产生了副作用,减量用又不起作用,就加了桂枝,一来增强发汗解表,一来桂枝可以防止麻黄所带来的心悸,所以用桂枝和不用桂枝是不同的。

麻杏石甘汤中用了石膏,石膏的用量比麻黄大得多,麻黄就不再发散了,这也是因为配伍后发生了药性的变化。

(这里只从这方面来说一下,其中还有更多的机理不在此讨论。

)增加需要的效果,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是配伍的最终目的。

一个药物在方剂中的数量增减,总是要以切中病机为目的。

其四,服用方法,方的大小,药的多少都有了,煎出的药到底如何服用呢?常说的治外感药在饭后服,治内伤的药在饭煎服,这是常法。

还有热服法,冷服法,各种不同,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出效果。

古人有“汤者,荡也;丸者,缓也。

”其说我看有两方面,一是说汤药比丸药见效要快,一是说凡病可以急治的,多用汤,要缓治的,多用丸。

另一方面,从方便病人的角度来考虑,能用汤的用汤,能用丸的用丸,也为不失其法,这只是说用药,其它的用针,用灸,膏药,推拿等就不说了。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其五,药后将息,这个常有人忽略,《伤寒论》中有桂枝汤服后将息法,说“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
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在服药后,将息可以促进药力,将息不得法,也会影响药效。

麻黄汤后面也有“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都是说明服药后不是药吃了下去就行了,还要“将息”。

六,药之有毒无毒,古人有“聚毒药以供医事”,说明是药三分毒,以药之偏性来治人阴阳之偏,是为“治在权衡相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神农本草经》把药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里面是把药分为有毒无毒来论。

《内经》有“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病。

”说的也是药分有毒无毒,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