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
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
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
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
1.A
2.A
3.B
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
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略无,毫无。
阙,通“缺”,中断。
良:实在,的确,确实。
【点睛】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
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
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
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
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
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
”郑君又不听。
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
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
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虢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
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①叔瞻:春秋时期郑国的宰相;②虞:古代诸侯国名,下文的“虢”也是古代诸侯国名,③胰理:皮肤、肌肉的纹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这里比喻事物祸害刚露苗头时。
④持:控制,⑤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昔晋公子重耳出亡.亡:(__________)
(2)郑君不礼.礼:(__________)
(3)举兵伐.伐:(__________)
(4)反.灭虞反:(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键”的“以”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B.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2)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君和虞君的性格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逃亡以礼相待讨伐同“返”,返回
2.C
3.(1)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
(2)虞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建议),接受了晋国的宝玉,借给晋军道路。
4.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同:都不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无远见,看问题肤浅。
异:郑君不肯“厚待重耳” 可见其傲慢;虞君接受了晋国的“垂棘之璧”而让道,可见其贪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亡”,古今异义,今义为“死亡”,古义为“逃亡”;“礼”,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以礼相待”;“伐”,古今异义,今义为“砍伐”,古义为“讨伐”;“反”,通假字,通“返”,意为“返回”。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以”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A B D项中的“以”,意思都是介词,意为“用,把,拿”;C项中的“以”,是连词,意为“因为”。
故选C。
48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贤,贤明;厚待,优厚地对待。
(2) 听,听从;受,接受;假,借。
4.本题考查理解主旨。
文章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最后。
本文借两个故事说明了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法处理的道理,即本文的主旨句“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郑君不听”“郑君又不听”“虞君不听”表现出二人的相同点是都不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无远见,看问题肤浅;“‘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表现了郑君的傲慢,“受其璧而假之道”表现了虞君的贪婪,这是二人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
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从。
叔瞻又劝说道:“不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
”郑君又不听从。
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
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掳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
唇亡而齿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
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
”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
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了虞。
这两位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
所以《老子》说:“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法处理。
”
3.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小题。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亲密无间.衣食所安./国泰民安.
B.弗敢专.也/专.心致志弗敢加.也/添砖加.瓦
C.战则请从./从.善如流公将驰.之/驰.名中外
D.彼竭我盈./车马盈.门惧.有伏焉/临危不惧.
2...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做出的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这些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理解:曹刿认为这些当权者只会吃肉,军事才能上都比较差,面对齐国军队很难取胜。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百姓信任并可以追随他打仗的条件。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查看到齐军的车辙很乱,远望他们的战旗也已倒下,因此追赶他们。
理解:曹刿解释自己“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结果,可见,在军事上他也能做到“远谋”,考虑问题比较远。
3.孔子、曹刿、唐太宗都认为_______________治理国家的根本。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他们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选自《论语﹒学而》(材料二)太宗①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②庶非国家所有。
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③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②率(shuài):大都、大致。
③登:成熟。
④数名,等于百万(古代指万亿)借指老百姓。
⑤比屋:借指老百姓。
【答案】
1.D
2.A
3.答案示例:
认为:施行仁政(民本;以人为本;取信于民等)
表现:孔子:管理国家要认真对待事情,对百姓讲信用,合理选用官员,不误农时。
曹刿:公平对待百姓的事,取信于民。
唐太宗:以人为本,不误农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简静;(重视百姓生计,省徭赋,不因自己夺百姓农时)。
【解析】
1.A参与/缝隙,有“养”的意思/安定。
B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专注、专一,虚报夸大/增多。
C随行,跟从/听从。
D都是:充沛,充满。
担心,害怕。
2.A理解错误,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材料一的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
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材料二唐太宗话,说明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体现他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衣食是人民的根本,要想(得到)衣食,又必须按时播种收割,而要想不失时,就必须做到简静,要是屡起战端,大兴土木,不抢夺农时。
此文曹刿认为要以百姓利益为重,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在三人身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材料一: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材料二: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
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
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
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
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
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
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
4.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
②[贻]遗留。
③[规]劝诫。
1.解释划线的字
(1)连月不开(______)(2)波澜不惊(______)
(3)患无隙以规之(______)(4)故《记》中云(______)
2.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3.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或异二者之为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选自《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4.翻译下面各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5.理解填空。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品质。
从乙文可以看出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的人。
6.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
士奉为座右铭。
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答案】
1.放晴起、动担心、忧虑所以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3.B
4.(1)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我同谁一道呢?)
(2)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中和脸色上。
5.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德才兼备、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6.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来答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惊”,古今异义,今义为“吃惊”,这里的意思为“起、动”;“患”,古今异义,今义为“祸患”,古义为“担心、忧虑”;“故”,一词多义,有“原来”“所以”“原因,缘故”等意,这里意为“所以”。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本句由两个主谓句组成,第一个主语是“滕(滕子京)”,“豪迈自负”和“罕受人言”是两个连续的谓语;第二个主谓句“正(范文正)患无隙以规之”中间不用断开。
故在“负”“言”后断开即可。
24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为:心理活动/被;
B.以:因为/因为;
C.先:在……之前/前,前面的;
D.书:书信/写。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微,没有;斯,这,这种;归,归依。
“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
(2) 谪,贬官;辞,言语;色,神色。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
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贵品质;“负大才”“豪迈自负”表现了滕子京的德才兼备、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说明他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6.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首先要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然后联系社会生活,谈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里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谈人们应如何奋发有为、奉献社会。
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中和脸色上。
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5.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