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
2013年夏秋季,贵南县区有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流行,波及中、小学托儿机构及家庭。

我院门诊于同年8~10月,对194例发热4d以内病毒上感患儿分三组进行治疗,利巴韦林组(73例)、中药组(66例)、对照组(55例)的退热时间分别为23.5±2.75、30.6±3.34、76.3±7.08h。

前两组退热时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

又选择发热2d以内病例做观察,利巴韦林组(52例)、中药组(40例)、对照组(49例)的退热时间分别为22.2±2.82、39.9±5.20及80.7±7.56h。

前两组退热时间显著;该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说明利巴韦林早期应用更好。

抽样76例作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36例全部为腺病毒,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147例,女47例。

年龄1个月~13岁;其中1岁以内52例,1~2岁45例,2~3岁34例,3岁以上63例。

1.2症状体征全部患儿都有发热;其中≤38.9℃50例,≥39℃144例。

眼结膜充血18例,咽充血伴咽峡部或扁桃体上有白色小点状分泌物16例,疱疹55例,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19例,颊粘膜充血伴针尖大小出血点21例,流涕31例,其它34例的症状体征与普通上感相似。

1.3实验室检查
1.3.1外周血象182例作了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检查,10,000以内者86例,10,000~15,000为61例,15,000以上35例。

中心粒细胞百分比:2岁以内患儿<50者占58%,2岁以上<70者75%。

1.3.2病原学检查同期对部分患儿,每隔10d抽样作咽拭子病毒分离,共测76例,分离阳性36例;其中1型腺病毒2例,3型24例,7型10例,阳性率为47.4%。

1.4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本组病例由3名医师各负责一组进行治疗观察。

3组病例的年龄分布及病情轻重选择基本相同,观察病例限于发热在4d以内患儿。

1.4.1利巴韦林组73例,全部采用滴鼻治疗,滴鼻液为1%利巴韋林溶液(10mg/ml)。

第1h每隔15min滴鼻1次,共4次,此后1~2h一次,夜间停用;退热后改为4h一次,继用2d。

用量为每侧鼻孔各2~3滴,滴鼻时患儿取仰卧位,以使药液流入鼻咽部,3~4d为一疗程。

利巴韦林由北京银建药业提供。

1.4.2中药组66例,全部采用中草药水煎服。

处方:发热3d以内者;薄荷6g,介穗6g,芦根15g,锦灯笼6~9g,生石膏20g,钩藤9g。

发热3d以上者:
青蒿6~9g,骨皮6~9g,芦根、茅根各15g,锦灯笼6g,生石膏20g,钩藤9g。

1剂/d,3剂为1疗程。

1.4.3对照组55例,应用抗生素或复方新诺明。

1.4.4结果由于上感病程短,小儿不会自诉症状,故采用降温作为疗效的客观指标。

三组来诊时平均发热时间(以小时计)分别为4
2.3、5
3.1及38.5,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3.7±2.75、30.6±3.34及76.3±7.08hh。

利巴韦林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t分别为6.92、5.84,P<0.01)。

1.4.5从本组中,又选择发热2d以内病例开始治疗并进行分析,利巴韦林组52例,中药组40例,对照组49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
2.2±2.82)、(39.9±5.20)及(80.7±7.56)h。

利巴韦林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显著(t=2.147,0.01<P<0.05)。

利巴韦林组及中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t分别为7.250,4.992,P<0.01)。

2讨论
2.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占我国儿科门诊各类疾病之首位[1],其病原90%以上是病毒[2],尤以3岁以内婴幼儿,病毒上感的发病率更高。

本组抽样作咽拭子病毒分离,76例(占总数的39.2%)中分离出腺病毒36例,阳性率为47.4%。

同期首都儿科研究所亦从门诊诊断为上感的57例患儿咽部分泌物培养出腺病毒者26例;另有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共1例。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接触游泳池水后患眼结膜热的88例患儿咽部分离到病毒者85例,均为腺病毒,且以3型为主。

从以上病毒学调查,结合本组临床表现特点,与我们看到的早期腺病毒肺炎口咽部表现相类似,故推测北京地区1983年夏秋季上感的病原主要为腺病毒。

2.2由治疗结果分析说明,病毒唑与中药无论在降温及缩短病程方面均比对照组疗效为好,其中尤以利巴韦林早期应用疗效更为满意。

由于中药味苦,小婴儿往往难以坚持服药,应用病毒唑滴鼻操作简便,又可避免服药引起呕吐影响疗效。

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的核苷化合物,对多种DNA、RNA病毒有效。

其作用机理为阻断病毒核酸的复制[3],从而可以阻止感染或减少感染量。

鉴于目前对病毒性上感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初步认为利巴韦林对流感[4]及腺病毒感染均有一定疗效,尚可避免因滥用抗生素而招致的不良反应。

如在冬春季节,用于治疗上感患儿,还可能减少病毒继续向下呼吸道传播蔓延,从而降低病毒性肺炎,尤其是威胁婴幼儿健康及生命最为严重的腺病毒肺炎的发生率。

本组经该药治疗后,除2例食欲减少外,未见其他副作用,与文献报告相同。

由治疗说明,在上感早期,除有细菌感染指证外,不必应用抗菌素类药物,后期可能有继发细菌感染,可结合临床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2.3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本组仅作参考,因在病毒感染早期(4~5d内),白细胞总数可达15,000左右甚或更高,中心粒细胞百分比也可在75%以上,一般在5d后两者均见下降。

本组患儿都在发病4d以内检查,退热后仅部分患儿做过
复查,如能做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及四唑氮蓝测定,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小儿呼吸道感染调查协作组.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78;16:66.
[2]北京儿童医院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51.
[3]刘昌孝(综述).一个新的抗病毒抗肿瘤的核苷化合物--Verazol(三氮唑核甘).医学参考资料1975:440.
[4]张家健,等.三氮唑核苷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1981;19: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