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的真正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兵伐谋”的真正含义!
文 | 艺轩
“上兵伐谋”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这四个字的意思则解释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让对方没有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这里的“上兵”则指的是“上乘的用兵之法”,而“伐”则为进攻、攻打之意,“谋”其实指的就是谋略。

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也只是大概,或者说没有那么准确。

那么要如何理解“上兵伐谋”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呢?
武圣孙子像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消灭敌军的主谋,让敌军失去主心骨,失去一个真正能出主意的人。

第二种就是打消敌军要打仗的念头,也就是说,让他不想打了,直接和谈。

那么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两种解释呢?
第一种:伐掉敌军主谋
试想一下,如果一支军队失去主谋,那么这个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者说,一支军队失去了能出主意的那个人,那么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结果显而易见,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东汉年间,著名的开国名将寇恂,去讨伐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叛将“高峻”。

以前汉军攻打了整整一年都没有将高峻打败,而这一次寇恂的讨伐大军一到,高峻就开始慌了,赶紧派遣自己的军师“皇甫文”以使者的身份去见寇恂,想伺机讨好一下寇恂,也能顺便打听点消息回来。

但是谁知道,这个皇甫文刚进寇恂的军营,就被寇恂下令推出去斩了。

然后还让他的副使者回去告诉高峻:“他的军师没有礼貌,已经被我杀了!如果他要投降,那就赶紧投降;如果不投降,那就守着吧,迟早也得被我灭了!”
果然过了不久,高峻就率军投降了。

但其实,你仔细看看,似乎寇恂并没有用到什么太过高明的计谋,只是将高峻的军师杀了而已。

再说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但是寇恂却啥也不说
就将他杀了,最可气的是还让高峻投降。

这样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呀,但是为何高峻还是投降了呢?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那个能为他出主意的人,高峻不知道寇恂军中的虚实,再说军中没有一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他就是必败无疑,如果不投降,那就是死路一条。

后来寇恂也解释道:这个皇甫文是来查探我军虚实的,“留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

”所以如果放他回去,那么对自己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还不如将他杀掉,使得高峻失去主心骨,这样一来他就没有胆子和我们打了。

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寇恂伐掉了高峻的谋,而这个谋就是皇甫文本人。

古代战争
第二种:伐掉敌军想打仗的念想
这种说法就相对来说比较高级一些了,因为打仗实际上就是利益相争,无论是为了土地还是为了钱财,实际上本质就是利益相争。

那么两军交战就是决定利益偏向的最好手段,但是如何做到取胜于敌人呢?实际上最好的胜利就是“不战”,打掉对方的战争念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兵伐谋”。

而我们在“折冲樽俎”这个成语的典故中就能很好的看出这一条。

所谓的“折冲樽俎”,实际上就是指在酒席之上就把敌人的兵马给斥退了(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想去攻打齐国,于是晋平公就派遣范昭作为使者去打探一下齐国的虚实,看看它的防务情况等。

当范昭来到齐国时,齐景公便高兴的大摆筵席,为他接风洗尘。

酒至半酣的时候,范昭说:“我想喝大王杯中的酒,不知道可不可以?”齐景公立马说:“这有何不可?”随着叫人将自己杯中的酒倒给了范昭,范昭端起酒杯一口就干了。

酒喝完以后,侍从们开始重新斟酒,这时候就被齐国的大臣晏婴止住了,说:“且慢,给国军换一个杯子。

”这下范昭就很不高兴了,喝了一会儿便装醉说:我想跳个舞,给我奏成周之乐。

” 乐师们就说,我们这儿没有人会演奏大人说的周之乐。

几个回合下来,范昭被搞得面红耳赤,没有面子,于是便匆匆的
回去了。

晏婴像
酒宴结束以后,齐景公就很好奇的问晏婴:“大国来使,你们干嘛搞得人家这么不舒服?”晏婴就说:“这个范昭就是纯粹来找事儿的,就是来不舒服的。

他要大王的酒,实际上就是一种挑衅,一种试探。

他这样做是想乱了我们的尊卑,再说,他想让我们的乐师给他演奏‘周之乐’,这可是天子之乐,我们诸侯国是没有资格演奏的,所以我们的乐师才会拒绝他。

”齐景公这才恍然大悟。

而范昭回到晋国的时候,便给晋平公汇报说:“这个齐国打不得,我此行本来是想侮辱他的国君的,但是被他的大臣晏婴识破了。

我本想扰乱他的礼仪,也被他的乐师给识破了。

所以齐国是有贤臣的,这一仗打不得!”
这也印证了八个字:“实者备之,强者避之”。

所以上兵伐谋,伐的是对方像起兵戈的念头,这样才是为“上兵伐谋”的最高境界。

资料参考:《孙子兵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