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三调在武术中的体现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功三调在武术中的体现及应用
气功“三调”,提的是在练气功过程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活动,也叫做气功的“三要素”。
中国的气功种类很多,有道、医、儒、释、武等。
各种功法的理论都离不开这“三要素”。
因此,只要掌握了“三要素”,也就是抓住了练气功的关键,就能练好气功,获得功效。
气功,是一种练气和练意的功夫。
它是从锻炼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入手,调练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毛发肌肤,以达到疏通经络、活畅气血、祛病延年、强健身心,增强人的生命力的目的。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武术家,大多是精于气功的;许多道家、佛家、医家的气功大师,亦精于武术。
他们都善于将二者交修互炼,互为补充,熔武术、气功于一炉,从而使二者的修练水平都达到高深境界。
那么,武术运动如何应用“三调”?现分别试论于下:
一、调身
调身,是练气功时对身体姿势的调整,为调息、调心打下基础,这是首先必须注意掌握的关键问题。
不同功法,对身体姿势的要求不同,如静功要求放松入静,维持一定姿势,动功则要求某些部位的放松与紧张用力相互变换、形成各种动作;同一功法,如何将全身各部位按功法调理得协调统一,均有具体要求。
武术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调身”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武术运动的全部内容,训练的全过程无不体现出调身。
武术要求按一定的身体姿势从事练习,并且不断调整身体姿势,纠正错误动作,改进技术,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水平,这一过程就是调身的应用。
武术运动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习者应从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入手,进行肩、腰、腿、手、步以及跳跃、平衡等练习。
每一种练习动作对姿势都有严格要求,这实际上就是调身。
如练马步驻,要求两腿屈膝平蹲,大腿呈水平状,开胯、展膝,足尖内扣,膝与足尖在一垂直线上;头正身直,肩平项竖;思想宁静,肢体放松,气沉丹田。
作到“顶平、肩平、腿平、心平”,则“头正、身正、劲正、气正”,即“四平四正”,方能练出功夫。
华拳谱说:“挺胸塌腰,气贯丹田,扣足展膝,稳如泰山。
”《少林拳术秘诀》也说:“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
”可见练功夫必须注意身形体态,姿势要正确,且正确姿势非一朝一日可以练就,必须经常调整改正,才能逐步达到要求。
二、调息
调息,是指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动人体内气,使之逐步聚集、储存于身体某一部位,并逐步循经络路线运行,以疏通经络气血。
通过调息能激发、调动人体内气,故调息为练功要旨之一。
在调身的基础上,静功要求呼吸细、匀、深、长,出入绵绵,两耳不闻气息声,功夫深者似乎未进行呼吸,进入“胎息”状态:有的动功则相反,要求深吸猛呼,呼吸肌高度紧张用力,全身鼓势用力。
调息得当,能很快进入气功态或功能态,调息不得当,胸闷气促,头脑昏沉,肢体酸软,全身乏力,还会出偏,影响健康。
对气息的调练,直接影响练功功效。
武术有它特定的呼吸方法。
武术训练中,呼吸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动作质量和劲力的发挥,
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把“内练”与“外练”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武术中常用的呼吸法如提气、托气、聚气、沉气等,均与动作密切配合,各种发力动作要求“以气摧力”。
这些都是调息在武术中的体现及应用。
三、调心
调心,就是调整意识。
练功中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意识逐渐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使大脑进入一种宁静,虚空轻松愉快的境界也即所谓“入静”。
不论是静功还是动功,都要求思想专一,排除与练功无关的一切意识活动。
在气功“三调”中,调心训练比前二者难。
调心的方法很多,习者要根据功法,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习惯来确定。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意识是有能动作用,具有驾驭各种心理活动的特殊功能。
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的。
气功中的调心训练,能调整抑制与练功无关的其它心理活动,使意识定向集中于练功。
武术运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动作复杂,变化多端。
做动作时,要身、腰、腿、手、头、胸、腹、眼紧密配合,协调统一,要求内外合一,神形兼备、节奏鲜明,具有民族风格特点。
所有这些,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来完成的,因此,意识的作用就很明显。
如果一个人在打拳时思想换散,注意力不集中,边打拳边在想其他事情,那么,他所打的“拳”就会错漏百出,不成其为拳了。
武术运动不但要锻炼肢体,而且还要锻炼意识,拳谚说,“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武术中对意识进行锻炼的过程,就是调心的体现及应用。
武术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只要一动,全身上下内外无有不动。
外在的形体动作和内在的精神意识要统一。
要完成复杂的动作,要达到“内外合一”,就需要用意识来调整。
例如,长拳的“八法”分为“外四法”和“内四法”。
“外四法”是对身体表面各部动作的要求;“内四法”是对精神、意识及人体内脏各器官的机能而言。
内外协调统一、复杂多变的武术动作需要大脑来指挥完成。
所以,意识的调练在武术运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武术和气功有着密切联系,二者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同作用于人体,能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生命力。
武术和气功,在方法、内容方面是相通的,可以互为利用锻炼成果,提高各自的训练水平。
气功的“三要素”在武术中有具体体现及应用,可以把它作为武术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