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动”状中式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名+动”状中式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及其意义
作者:马英新王金萍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名+动”状中式复合词是一种语法结构特殊的汉语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计535个。
这535个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可以归纳为11种,即“时间/处所/方位/原因/目的/依据/方式/对象/材料/工具/情状+动作”,在这11种语义结构中均隐含着较为丰富的语义结构义。
关键词:名+动;状中式;语义结构;语义结构义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的穷尽性统计,我们发现,“名+动”双音复合词的总数为783个,其中主谓式248个,状中式535个。
从复合词构词语素的语法属性来看,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上一个动词性语素似乎理应构成主谓式复合词,但事实上,约占68%的“名+动”双音复合词并没有构成主谓式复合词,而是构成了状中式复合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选取了“名+动”状中式双音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把在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中所产生的意义叫做语义结构义,它是词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语义结构义的准确揭示建立在复合词语义结构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
参照《“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结构义及其释义研究》一文的研究结果,分析“名+动”状中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时,我们是以动词性语素为中心来进行分析的。
据此,“名+动”状中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可以归纳为11种。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列出这11种语义结构及其产生的意义(“→”后面的部分是语义结构义的关键词),并用《现汉》释义加以佐证。
语义结构义的关键词可能还会有其他同义表达形式(如“因——因为”),为避免过于繁琐,这里只列出在《现汉》释义中实际出现过的关键词。
一、语义结构“时间+动作”→在……前/后/中/内/间
岁出:国家在预算年度内的一切支出(跟“岁入”相对)。
此语义结构义可以省略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例如:
晨练:在早晨进行练习或锻炼。
春耕:春季播种之前,翻松土地。
宵禁:夜间戒严,禁止通行。
此类复合词的名词性语素绝大多数是表示时间的,如“春”、“夏”、“秋”、“冬”、“晨”、“午”、“夜”等,但也有个别复合词的名词性语素是表示事件的,这类语素具有时间性、阶段性的语义特征,例如:
梦遗:梦中遗精。
工休:指工作一阶段后休息。
二、语义结构“处所+动作”→在/从/由/到……上/里/中/间/前/旁
此语义结构中的“处所”包含三种情况:一是指动作行为发生时所在之处,其语义结构义是“在”,例如:
墓祭:在坟墓前祭奠;扫墓。
路祭:旧俗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旁祭奠。
二是指动作行为所从来之处,其语义结构义是“从/由”,例如:
管窥:从管子里看东西,比喻所见片面。
空降:利用飞机、直升机、降落伞由空中着陆。
三是指动作行为所面向之处,其语义结构义是“到”,例如:
家访: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访问。
“处所+动作”的语义结构义也可以省略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例如:
井喷:油气井在钻进或生产过程中,地下的高压原油、天然气突然大量从井口喷出。
世变:世间的变化、变故。
崖刻:山崖上刻的文字。
三、语义结构“方位+动作”→在/从/向/往/来自/到/去
此类复合词的名词性语素一般都是表示方位的,如“西”、“南”、“北”、“左”、“侧”、“旁”等。
此语义结构中的“方位”也包含三种情况:一是指动作行为发生时所在的方位,其语义结构义是“在”,例如:
前导:在前面引路。
二是指动作行为所从来的方位,其语义结构义是“从/来自”,例如:
侧击:从侧面攻击。
外援:来自外部的(特指外国的)援助。
三是指动作行为所面向的方位,其语义结构义是“向/往/到/去”,例如:
后退:向后退;退回(后面的地方或以往的发展阶段)。
旁顾:往旁边看。
外出:到外面去,特指因事到外地去。
南下:我国古代以北为上,以南为下,后来把去本地以南的某地叫南下(跟“北上”相对)。
四、语义结构“原因+动作”→因/由
情杀:因爱情纠纷而杀人。
潮流:由潮汐而引起的水流运动。
五、语义结构“目的+动作”→为
后备:为补充而事先准备好的(人员、物资等)。
六、语义结构“依据+动作”→依/按/照/以/依据/根据
刑罚:审判机关依据刑事法律对罪犯所施行的法律制裁。
意译: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法办:依法惩办。
理合:按理应当(旧时公文用语)。
理应:照理应该。
仇视:以仇敌相看待。
七、语义结构“方式+动作”→以/通过/用/利用……方式/方法
此语义结构中的“方式”是指实施动作行为时所采取的方法或方式。
刊授:以刊物辅导方式为主进行教学。
电函:通过电信方式传递信件。
化验: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检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为了突出此类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有时可以改变语义结构义的表达顺序,例如:
油印:一种简便的印刷方法。
用刻写或打字的蜡纸做版,用油墨印刷。
“油印”一词语义结构义的表达形式是“……方法,用……”,“方法”前置具有突出作用,而后置的“用”则是在告诉我们,此处的“用”并不是简单地指向材料,而是指“用油墨的方式印刷”,从而与“胶印”、“水印”、“铅印”、“影印”、“石印”等印刷方式相区别。
“方式+动作”的语义结构义也可以省略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例如:
土葬:处理死者遗体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再埋在地里(对“火葬、水葬”等而言)。
光控:通过光进行控制的。
声控:用声音控制的。
八、语义结构“对象+动作”→对……进行
此语义结构中的“对象”既包括动作行为的受事,又包括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对象,二者的区别在于关涉的对象不会在动作行为的作用下发生任何改变。
例如:
药检: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化验检查。
[药:关涉的对象]
语义结构义“对……进行”还可以变换成其他形式,如“对/关于……(进行)的”:
电阻:导体对电流通过的阻碍作用。
[电:受事]
侧记: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记述(多用于报道文章的标题)。
[侧:关涉的对象]
还有一种形式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只需将名词性语素和动词性语素进行位置互换,即采取“动+名”的动宾形式,这是此类语义结构所独有的表达形式,例如:
血检:化验血样。
[血:关涉的对象]
我们一共收录了62个语义结构为“对象+动作”的复合词,约占535个“名+动”状中式复合词的12%,例如:
政审、纪检、质检、税检、尿检、尸检、禅悟 [关涉的对象]
幼教、网管、油耗、货损、家装、机修、胎教 [受事]
九、语义结构“材料+动作”→用/利用
此语义结构中的“材料”是一次性的,在动作行为完成时就已经被消耗掉了,因此不能重复使用。
利诱:用利益引诱。
电热:利用电能加热的。
十、语义结构“工具+动作”→用/利用/借助于/凭/以
此语义结构中的“工具”是指实施动作行为时所凭借的事物,这种事物可以重复使用。
枪击:用枪射击。
筛选:利用筛子进行选种、选矿等。
锚泊:(船舶等)借助于锚而停留在水面某处。
心算:只凭脑子而不用纸、笔、算盘、计算器等进行运算。
蠡测:以蠡测海的略语,比喻以浅见揣度。
此类复合词的名词性语素绝大多数表示具体事物,如“笔”、“目(眼睛)”、“手”、“斧”、“机(机器)”、“车(马车/车床)”等,但也有个别复合词的名词性语素表示抽象事物,例如:
言喻:用语言来说明(多用于否定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我们把“言喻”一词的语义结构归入“工具+动作”,其语义结构义是“用”。
十一、语义结构“情状+动作”→像……一样/那样/似的
此语义结构中的“情状”是指动作行为的情状或态势。
牛饮:像牛一样大口地喝。
泉涌: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来。
棋布: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情状+动作”的语义结构义也可以省略后半部分,例如:
鼎立:三方面的势力对立(像鼎的三条腿)。
此外,此语义结构义还有其他同义表达形式,如“形似”:
蝶泳:游泳的一种姿势,因形似蝶飞而得名。
对于“瓜分”、“席卷”两个词,在《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研究》、《“名+动”偏正式复合动词释义研究》、《“N+V”偏正结构构词考察”》、《汉语比喻类NV偏正复合词的概念整合》和《简论N+V短语的词汇化》等文章中,均将这两个词分析成名词性语素表示动词性语素的情状,而我们却并没有将这两个词归入“情状+动作”类,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语义结构为“情状+动作”的“名+动”状中式复合词实际上是通过比喻的方式从主谓式(“主体+动作”)而来的(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同构歧义现象),而“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或分配)”、“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这两个词的语义结构则是“受事+动作”。
第二,将“情状+动作”的语义结构义嵌入词义后,它的表达式为“像+名+一样/那样/似的+动”,而“瓜分”、“席卷”词义并不是“像瓜/席一样分/卷”,而是“像分瓜/卷席一样”,这两个词的本体并不是“名”,而是“动+名”。
可见,并不是词义中有“像”的就一定属于“情状+动作”类,对词语进行分析和归类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名+动”状中式双音复合词是一种语法结构特殊的汉语复合词,其语义结构可归纳为11种,即“时间/处所/方位/原因/目的/依据/方式/对象/材料/工具/情状+动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义结构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马英新.“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结构义及其释义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苏宝荣,马英新.复合词的结构义与语文辞书释义——以“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为例[J].辞书研究,2014,(5).
[4]徐正考,史维国,曹凤霞.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5]孟瑞婷.《现代汉语词典》“名+动”偏正式复合动词释义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6]萧世民.“N+V”偏正结构构词考察[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4).
[7]王琳.汉语比喻类NV偏正复合词的概念整合[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8]赵思达,刘冬冰.简论N+V短语的词汇化[A].武汉: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10.
作者简介:
马英新,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
王金萍,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8年度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NV状中式复合词的结构义研究,项目编号:BJ201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