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艾灸及盆底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肾阳不足证56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0•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7月第55卷第7期针灸聚英
针刺配合艾灸及盆底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肾阳不足证56例
张丽丽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关键词脑卒中屎失禁针刺艾灸康复训练临床观察
脑卒中后患者的并发症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尿 失禁,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8% ~ 79%,严 重影响了患者预后,也是脑卒中患者高死亡率的预测因 子m。
盆底肌训练可以被动收缩尿道括约肌以及其周围 肌群,从而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显著提高控制排 尿的能力。
但是,由于部分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认知功 能受到损害,使其难以有效配合盆底肌训练,影响了训 练的效果。
针刺与艾灸均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舒 经活络、改善循环等作用,具有副作用小、见效快的优 点。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6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 在盆底肌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了针刺与艾灸治疗,效果满 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 的112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 组各56例。
研究组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45 ~ 84 岁,平均60. 53 ±8. 33岁。
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44 ~ 86岁,平均60. 47±8. 21岁。
两组一般资料均 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神 经病学》中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②采用国际尿失禁 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_SF)[n诊断为尿失禁。
中医 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肾阳 不足证的辨证标准:面色苍白,畏寒无力,腰膝酸冷;舌 淡、苔白,脉沉细。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与西医诊断标准,病程均不 足6个月;②此次患病前无尿失禁病史;③意识清楚,可 以配合本研究;④患者均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尿失禁病史;②合并严重心肝 肾功能不全;③合并其他导致排尿异常的疾病;④患者 无法按照要求完成本研究。
1.5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5. 1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方法,具体如下:指导患者在吸气时自主收缩盆底肌肉,包括会阴及肛门括 约肌,同时不收缩腹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每次维持 5 ~ 10s,每节训练15 ~ 20次,每日训练5节,连续训练 4周。
1.5.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刺与艾灸治 疗:①针刺。
取穴为中极、委中、四神聪、气海及关元。
常 规消毒取穴部位,采用28号毫针,刺人穴位后提插捻 转,以酸胀感为得气,中极穴针感可以传至会阴部,采用 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
②艾灸。
取穴为 气海、关元、三阴交,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取穴部分皮肤,点燃艾条后距离穴位部位皮肤1.5 ~ 3.0cm,灸至皮肤 发红,但不引起患者灼痛,每个穴位灸10 ~20min,每日 1次。
上述治疗连续4周。
1.6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
痊愈为尿失禁情况完全消 失,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为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症状积分减少60% ~ 90%;有效为尿失禁次数略有减少,症状积分减少30%〜60%;无效为尿失禁情况未见好转,症状积分减少< 3 0%。
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 (MFR)、尿量(TV)、相对排尿阻力(RVR)及最大膀胱容量。
③在治疗前后采用ICI-Q-SF评价患者尿失禁症状:根 据症状程度将尿的次数分别记为〇~ 5分,漏尿的量分 别记为0〜6分,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别记为0 ~ 1〇分,评分范围为〇~ 21分,得分与患者尿失禁情况呈 反比。
④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下尿路症 状生活质量评分表(Q0L)评价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与患 者症状呈反比。
⑤记录并比较两组日间与夜间的尿失禁 次数。
1.7统计学处理: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别应用其中的;^检验与t检验分析本次 的计数与计量资料,检验水准为〇.05。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FR、T V、RVR及最大膀胱容 M均明显升高(P<〇. 〇5h 研究组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7月第55卷第7期•521 •
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〇. 05)。
效率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2.2两组治疗情况比较:见表2,提示在临床治疗总有 意义(P<0. 05)。
表1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x±s)
组别
MFR(ml/s)TV(ml)RVR最大膀胱容量(m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研究组16.38 土2.6623.82±4. 15*496.86±9.45215.22土35.14*&0.58 士0.120...,85±0_21“24. 36 土4.5239.76 士6.84▲二对照组16.45±2.5320. 11 ±3. 68*96.59土9.67J92.21 士30.4140.54 土0.150.68±0. 19A23.27±4. 1834.92土& 81 ▲注:与治疗前比较,▲尸<〇. 05;与对照组比较,△尸<0. 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5631148394. 64%A
对照组561916101180. 36%
注:与对照组比较,△P<〇. 05。
2.3 两组治疗前后Q0L及ICI-Q-SF评分变化情况:见
表3,两组治疗前Q0L及ICI-Q-S 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〇.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Q0L及
ICI-Q-SF评分均明显降低(P<0. 05)。
治疗后与对照组
比较,研究组Q O L与ICI-Q-S F评分亦降低明显(P<
0.05)。
表3两组治疗前后QOL及ICI-Q-SF评分变化情况G±s,分)
组别例数
Q0L ICI-Q-SF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研究组56 5.89±1.18 3.78±0.69iA14.25 土2.399.2:7±1.08iA 对照组56 5.81±1.06 4.21±0.95414.17±2.1612.05±1.24A 注:与治疗前比较,▲P<〇. 05;与对照组比较,A尸< 0•05。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曰、夜尿失禁次数比较:见表 4,两组治疗前日、夜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日、夜尿失禁 次数均明显降低(P<〇. 05)。
研究组治疗后日、夜尿失禁 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C O.05)。
表4两组治疗前后日、夜尿失禁次数比较G±s,次)
组别例数
日尿失禁次数夜尿失禁次数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研究组567.22±1.34 2.41±0.52AA 4.56±1.03 2.16±0.41AA 对照组567.17土1.23 4.39±0.94A 4.63 土1.063.OliO.53A 注:与治疗前比较,▲P<〇.〇5;与对照组比较,A P< 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尿失禁属于“遗溺”范畴,脑卒中多发 生于老年患者,患者病后长期卧床,可以导致肾阳不足、肾气不固,则肾气难以摄津,排溺受到影响。
诸多研究表 明,针刺治疗尿失禁、尤其是脑卒中后尿失禁,可以取得 满意的效果。
所采用针刺取穴中,中极是任脉上重要的 穴位,是膀胱的募穴,三阴经脉在此与任脉交汇,针刺该 穴可以助膀胱气化,通畅水道,调节膀胱功能,提高膀咣 约束能力;委中属膀胱经,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针刺该穴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等,且与中极、委中配 合应用,疗效更佳。
四神聪与膀胱经、督脉相连,针刺该 穴可以益气健脑填髓、固摄膀胱和尿道。
为了提高针刺 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多采用针刺联合其他中医疗法,从 而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病情。
气海、关元为 任脉要穴,具有强身保健作用,艾灸这两穴可以起到培 补元气,益肾固摄的作用。
三阴交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 阴肾经的交会穴,艾灸该穴可以起到疏肝补肾,调节膀 胱气化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MFR、T V、RVR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明显升高,Q0L与ICI-Q-SF评分以及 日、夜尿失禁次数均明显降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 提高D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艾灸及盆底肌训练可以显著改 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流动力学指标,取得满意的效果,临床具有推广的价值。
4参考文献
[1] 王建红,陈小飞.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相关因素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28(22) :128-129.
[2] 贺灵琼,解光尧.穴位中频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脑 卒中后尿失禁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 50 (5) :381,
[3] 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 7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192.
[4] 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3:48.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
收稿日期2019-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