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然后从正 面提出同情心出于天性的观点,指出种种美德由同情心派生,进 一步论证同情心的自然性。
●第三部分(第5段):指出同情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一、引出天性和美德,领起全文,为本论张本


树立靶子,明确观点
是 人
分析推演,指出错误 二、先驳后立,论证中心
任务二:理解关键概念 分析重点句子
●活动探讨1: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同情心”“自爱心”等关键 概念,请你根据文中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明确 上述概念的内涵。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弄清关键概念。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 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解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 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进行提取、归纳。
●①“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 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地步更幸福,还是处于 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 挥更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 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 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 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为什么悲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让我们进入卢梭的《悲悯是人的天 性》。
人物评价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 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但这却正是其特殊之处的真正体 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决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 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正在痉挛 发作的人,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但他并不能被称为强大 有力。一个肩负重任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努力前进的人才是 真正的英雄。
【课后任务】
●人之初,性本善。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孟 子就提出“性善论”观点。请你在了解“性善论”的基础上,试 与本文卢梭的观点进行比较。
●共同点:①孟子和卢梭都强调同情之心的普遍性与原发性,并进行 了深刻的阐发,甚至他们用以述这种情感的故事有着极大的类似之 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 是先天的。卢梭也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角度
内涵
文中内 容
定义
美德、禀性、 感情
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同情心是我们这 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 和最有用的美德。同情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 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同情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
本质
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同情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段落要点,梳 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 础上,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 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周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以 列提纲方式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对自然状态中人的特点作了说明,并 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与社会状态的人(文明人)哪个 更幸福。
● 同样是统领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周恩来总理曾以一句“我貌虽瘠天下肥矣” 感动了天下。从这短短八个字当中,不难看出这位领导者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 一个微小细节,昭示着说话者对天下人民的责任感和与天下共甘苦的决心。人们 为这句话感慨总理的无私之时,也更增强了对国家的信心,因为他们从执政者的 一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希望,正如同一片落叶, 捎来了整个秋天的信息。
●③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顺的声音充耳不闻” 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同情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温顺的声 音”来指同情心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美好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
●④“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 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这句话表明什么?
——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人物评价
卢梭第一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 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 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 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 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 意味。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人物评价
他能把疯狂的性情描画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 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 同情的泪水。
——英国诗人拜伦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首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 德
任务一:梳理论述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展示1:研读经典理论文章,理清论述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请你用列提纲的方式,利用多媒 体投影功能将本文的论述思路向同学展示出来。
●明确: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趋势下, 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任务三:深入思考探究,亮出自己观点
●活动探究1: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其天性 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请你在学习中认 真探究“人的同情心从何而来”这一论题。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 入理解“同情心”的含义,与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然 后选派代表进行阐述。可以形成以下几个观点。
●活动探讨2:本文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否定句多,给文意的理解带 来一定的困难。请你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一句话,在小组 内进行探讨。如果经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在课堂上提出来共同 探讨,以加深理解。
●任务阐述:本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会文章 的思想内涵。“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文除语言上长句多、 关联词语多外,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也比较强,学生初读时, 对文意的理解会产生一些困惑。“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提出感到 难理解的句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拓展思路,产生茅塞顿开 的效果。略举几例。
先于思维合乎 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同情之心的表现。这是纯洁的天
自然天然
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活动;这种天然的同情心的力量
,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作用
缓和自爱心帮 助他人,代替 法律、风俗和 道德,到别处 寻找食物,不 抢夺别人东西
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 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 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顺的声音充 耳不闻。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寻找食物,也 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不同点:同情之心对于理想政治意义的走向不同。孟子将恻隐之 心作为善端,主张从“不忍人之心”发展出理想政治体制的“仁 政”。卢梭认为政治体制必然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 上,与理想政治相称的不是同情心,而是以政治共同体为边界的 公民情感,即爱国心。
●立论示例:
● “一叶落而知秋”,从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得到的秋已降临的结论仍旧是亘古 未变的真理。就如同“见微知著”“细谨之处定成败”的喃喃古语传授给我们的 智慧之者所说的一样,从一个小小细节,即可以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
●①“自然状态的人”: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无 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下文的“野蛮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②“自爱心”:人只关心自己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 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每个人都尽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③“同情心”,可以通过列表的情势,明确概念内涵。
● 想来几千年前姜子牙在得知商纣王用象牙雕造的筷子进食之时,曾叹息“商 之倾覆不远矣”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持掌天下的君王,只沉溺 于夸耀财富奢靡之时,不仅提示了这种执政者对于天下兴衰、人民疾苦的漠不关 心,也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倾颓。从象牙之箸得出王朝且灭的结论,是姜太 公的智慧,同时也是人们自古以来一叶落判定秋已至的智慧。
●②“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 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 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 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同情心的体现,诗 人善良的天性。
●②二者在对同情之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都推重其重要的道德意义。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恻隐之心重仁,羞恶之心重义,辞让之心重 礼,是非之心重智。孟子将同情心视为人性的重要端以及人的本质 特征。卢梭也认为同情心是“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 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 然的同情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驳论示பைடு நூலகம்: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 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 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 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泪为心底的悲悯而流。每每孤灯夜读,总会流泪。为窦娥蒙冤流泪, 为贾谊受屈流泪,为廉颇老矣流泪。痴迷于戏剧,而悲剧的结局,偏要把 美好的事物撕得粉碎。因此,每到结局处,总是心中一悸,为之黯然泪下。 为发了疯的李尔王流泪,为殉情而死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流泪,为因彼此误 会而双双殒命的露伊斯与斐迪南而流泪。对他人的不幸最大触动,莫过于 潜然泪下,从那些残缺的碎片中,看到过去的褪色欢欣,怎能不为那些生 命,那些美好而感伤?悲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对生之遗憾,生之残缺 的深深哀叹。
●活动探究2:结合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 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联系文中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 于人性或为人处世的看法,这一任务对学生有很好的提示教育作 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经历的丰富,应该逐步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域,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培养语文核心 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西方哲学启发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的 观点,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全面认识人性。这是对学生思 维的发展与提升。这是一个开放型的探究,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辩 证 分 析
的 天 性
列举事例,论证中心

运用对照,突出“天性”
满 激
三、论述“同情心”的作用:有助于人类互相保存

●活动展示2: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逻辑周密,具 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请你认真阅读第二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一 步一步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任务阐述:本任务让学生在分析作者论述思路的过程中,学习批驳 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着作者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①作者第一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②指出霍布斯解 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③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愿望而产 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④用 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⑤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 到问题的本质→⑥指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⑦得出自己的结论: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
●④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同情心。这 种同情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逼真,把打斗双方拉开 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⑤同情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也 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 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①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 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 其天性。
●②同情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 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
●③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 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 的同情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