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童真释放于作文之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让童真释放于作文之中
作者杨小兰
“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灵性中的真、善、美。

然而,读读现在孩子的作文,却难以察觉到那份可贵的天性。

字里行间,你触摸不到纯洁无瑕的童心,搜寻不到天真烂漫的童趣,品读不到娇憨逗人的童话,感受不到纯朴率真的童真。

在大多数的作文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内容,以及模式化的框架、成人化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感;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没有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的奇思妙想,没有能感染人、打动人的可贵的童真……
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朱自清曾说过:“写作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思想认识,影响着他们的做人准则。

试想,一个只会编假话、说套话、抄袭拼凑的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缺乏敢想、敢做、敢说、敢写的勇气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成长为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呢?那么,如何让童心袒露,让童趣回归,让童话再现,让童真释放于作文之中呢?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研究儿童心理特点,让童心袒露
儿童与成人的个性、兴趣、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有着天壤之别。

教师应潜心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设法让童心袒露于作文之中。

首先,教师应自觉学习儿童心理学,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为走近学生,开启童心、童趣,开掘童话、童真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应走近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

多留心观察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恶,尊重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的需求,急他们之所急,乐他们之所乐,忧他们之所忧,真诚地帮助他们,精心地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

这样,学生才能接纳教师,把教师当做朋友,渐渐敞开心扉。

教师便能进一步掌握儿童的个性、心理及认识规律,从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直观新颖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掌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后,教师便要更新作文评价观,以儿童的心态、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评判学生的作文,以学生眼里的真实为评判标准,大力表扬体现童真的作文,鼓励学生说出真话、表露真心。

再次,教师要尊重、关注儿童心理,对学生在作文中裸露的真心话要慎重处理。

不仅要在文末写上几句温馨、慈爱的批语,还应随机与学生面谈,消除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难,尤其要注意保守他们的秘密,维护他们的尊严,把关爱送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解除戒备心理、敬畏心理,作文会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也就敢在文中真诚袒露童心了。

二、走进学生生活,让童趣回归
童心一旦袒露出来,童趣也不难开掘了。

学生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只要教师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接触他们的世界,用心捕捉童趣、开掘童趣,童趣定能回归到学生的作文中去。

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开掘童趣:
1.在玩耍中开掘童趣
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在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

例如,有一阵子,悠悠球在学生中风靡一时,他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看来,玩中自有学问,值得一写。

我便给学生布置了题为《我玩悠悠球》的作文。

没想到,学生一见题目竟高兴得欢呼起来,他们跃跃欲试,从悠悠球的结构、变化多端的玩法技巧、其中隐含的原理、带给人的乐趣等诸多方面娓娓道来,写得既具体又生动有趣。

学生作文中表现的智慧令我自愧不如,感触更深的是那跃然纸上的童趣,竟撩起我的一丝羡慕与忌妒,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的确,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童趣都是永存的。

只有走进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玩,亲自体会玩的乐趣,并让玩走进学生的作文,学生一定能写出无穷的童趣来。

2.在生活中开掘童趣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掘童趣。

春天,学生们爱到池塘边、田间捉蝌蚪,就让他们写写捉蝌蚪、养蝌蚪;学生们爱幻想,就让他们写写《我的梦想》《如果我是×××》;学生们关心环保问题,就让他们写写《我当环保小卫士》……这些作文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是他们最感兴趣、最为熟悉的,学生一见作文题就想一吐为快。

作文有话可说了,学生何需再去编造、拼凑呢?那一份童趣自会被自如地挥洒出来。

3.在活动中开掘童趣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开掘童趣的另一有效手段。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高,且人人亲自经历,自然有话可写。

我们可经常举行一些班级活动,如辩论、演讲,到社区去宣传、调查,还有参观、郊游、采访等,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为学生提供了尽情施展能力、显露个性的机会,他们写出的作文也必定童趣盎然。

三、激活儿童的语言,让童真释放
有个成语叫“童言无忌”,意思是儿童的语言淳朴、大胆、率真,不顾情面,少有忌讳。

如果教师经常留神倾听学生的语言,会发现儿童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有的一语中的,直揭人短处,充满正气;有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透着虎气……然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加之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教师苛刻的语言规范的束缚,作文中就难见这些傻气、灵气、正气、虎气的话语,童真也就难以显露出来。

因此,教师应设法激活儿童语言,让童真释放出来。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颇有收效。

1.留心捕捉,激活儿童语言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只要教师留心捕捉,一定可以收集到不少天真烂漫的儿童语言。

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作范例,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就能激活作文语言,使之丰富起来。

例如,有一天下了场大雾,一群学生在走廊上赏雾,忽然有个学生说:“一定是老天爷累坏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这雾就是从他嘴里冒出来的热气。

”这句话引发了同学们的想象,有的说是玉皇大帝在洗澡冒出的热气,有的说是七仙女脂粉泼了,洒得满天都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我迅速记下这些话语,并布置学生回家写雾。

在讲评时,我先念了一篇中上等的作文,又把这些话语加在适当的地方再念一遍,让学生比较评赏。

自然,加进了这些语言之后,作文平添了几分生动。

学生也顿时醒悟:噢,原来自己的话语竟有如此妙用!于是信心大增,在作文里也开始尝试说些冒“傻气”、有“灵气”的话来。

其次,在批阅作文时,教师应留意捕捉学生天真的童话,把这样的语句画上波浪线。

评讲时,既念成篇的范文,也念这些奇言妙语。

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信,他们的童话会愈发变得天真烂漫、妙趣横生。

2.启发想象,激活儿童语言
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奇特的。

在阅读教学中和作文指导中,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

如让学生续写课文、改写课
文,写想象作文、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了,学生便能在各类作文中自由发挥,语言也随之生动起来,童真便自然流露出来。

情感是作文的生命。

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称得上好作文。

但学生在作文中的抒情常常是矫揉造作。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思想认识、情感体验不如成人深刻,想抒情又“情不由衷”,因而造作;另一方面受某些作文书的影响,形成一种公式、一种套路,因此,难见真情实感。

对于这种弊病,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真情,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表露真情。

如,教完《凡卡》一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由于学生情感事先已被调动起来,个个畅所欲言。

有的说希望自己能坐上时空飞船,变成一个邮递员,去凡卡那里,为他送信,让他能回到爷爷身边去;有的说希望时光交错,能把凡卡接到自己身边来,让他过上幸福生活……同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课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把这些话写进自己的作文,十分感人。

这样,学生不仅敢吐真情,而且情感越来越丰富,那份童真也悄然流露于笔端。

童心、童趣、童话、童真,永远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我们语文教师应珍惜它们,让它们永远闪烁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