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高三大二轮分专题复习讲义课件 第8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 (1)中共召开八大: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 (2)曲折和失误:1958年,由于毛泽东等中 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 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 (3)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 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
• [例1] (2012年高考上海卷 )下图中的农民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 [ 解题思路 ] 从图中文字 “ 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可以判断反映的是1950~ 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 项出现在社会 主义改造中; A 项出现在 1958 年人民公社 化运动中;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 [答案] B
• [思维点拨]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 密切相关。命题者常通过与政治、经济相 关的材料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不 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在解此类题时, 要紧紧抓住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 来进行分析说明。一般而言,解答材料型 选择题时,抓住题干材料的时间,回顾时 代背景,然后采用排除法解答;若是材料 解析题,可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思想 理论、生产力水平等角度来分析。
• [思维点拨] •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其原因主要有: • (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 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 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 (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 阶级斗争。
• [构建体系]
• [核心梳理] •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和国家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 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起点。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 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 解题思路 ] 本题从我国政府对外债的认 识入手考查国家政策的转变。从新中国成 立后的外交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 出,说明我国在重视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的同时,也注意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之间的关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贷 款的史实,可以排除 A 、 B 两项。从 “ 既 无内债又无外债”说明国家发展不是依靠 “民间融资 ”和 “政府贷款 ”,排除 D 项。 1969年之后我国长期不向国内外借债,联 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 说明国家受“左”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 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 (3)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 本建立。 • 4.对外开放 •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 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 [思维点拨] • 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 [构建体系]
• [核心梳理]
• 1.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
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
•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 训
• [ 例 3] (2012 年高考江苏卷 )1969 年 5 月 11 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 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 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 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 (2)交通事业的进步
•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 (1)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 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 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交通事业 • ①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 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 ②改革开放后,最终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 多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 (3)通讯事业: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拥 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
•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 [例2] (2012年高考安徽卷 )下表是依据龚 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 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 平年均增长率
•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 [ 解题思路 ]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政 策调整的影响,考查把历史材料置于历史 背景下准确分析和阐释的能力。解答本题 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 确分析。从数据看,这期间农村家庭收入 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城镇,联 系1979~198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可 看出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A 项不符合史实且无材料依据; C 项与材 料无关;D项误读材料,是迷惑项。 • [答案] B
第 8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构建体系]
• [核心梳理] •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 的实施(1953~1957年) • (1)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 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 (2)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 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 本建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