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体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艺文志》体例
《汉志》是东汉班固依据刘歆的《七略》所著,约于唐宋之际,《七略》亡佚,《汉志》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著作。

了解并掌握《汉志》的著书体例是我们研读《汉志》的首要工作。

班固称于《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汉志》,他的修书宗旨究竟是怎么实践的,本文仅从“出”、“入”、“省”入手来探讨《汉书》的著书体例,并简单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所在。

一、语列罗列
在对《汉志》中“出”、“入”、“省”体例进行辨析之前,我首先罗列出了文中的全部语例,分别如下:
(一)“出”
《汉志》中仅有3 处于篇目总数后注出了“出”这一字样,它们分别是:
1、《六艺略?乐》:“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
篇。

” [1][P1711]
2、《诸子略?大序》:“出?A鞠一家,二十五篇。


[1][P1745]
3、《兵书略?兵权谋》:“出《司马法》入礼也。

” [1][P1757]
(二)“入”
《汉志》中有7 处于篇目总数后注出了“入”这一字样,这
一频率显然多于“出”,它们分别如下:
1、《六艺略?书》:“入刘向《稽疑》一篇。

” [1][P1706]
2、《六艺略?礼》:“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 [1][P1710 ]
3、《六艺略?小学》:“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 [1][P1720]
4、《诸子略? 儒》:“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 [1][P1727]
5、《诸子略? 杂》:“入兵法。

” [1][P1724]
6、《诗赋略? 陆贾赋之属》:“入扬雄八篇。

” [1][P1750]
7、《兵书略?兵技巧》:“入?A鞠也。

” [1][P1762]
(三)“省”
《汉志》中仅有3 处于篇目总数后注出了“省”这一字样,它们分别如下:
1、《六艺略?春秋》:“省《太史公》四篇。

” [1][P1714]
2、《兵书略?兵权谋》:“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冠子》、《苏子》、《蒯通》、《陆贾》、
《淮南王》二百五十九重。

” [1][P1757]
3、《兵书略?兵技巧》:“省墨子,重。

” [1][P1762]
从所罗列的语例来看,我们也许会对“出” 、“入” 、
“省”
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这一体例究竟怎么理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我们首先来看前辈们对这一体例的理解。

二、前人观点
1、颜师古在《汉志》注中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
之外班氏新入之也。

其云出者与此同。

” [1][P1706]
2、《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引用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二:“注省者,刘氏本有而班氏省去也。

注出入者,刘录于此,而班录于彼也。


[2][P51]
3、曹慕樊认为:“出,班固认为《七略》对一书分类不当,作了调整;入,新增原为《七略》所没有的书籍。

省有几种情形:一是在书目上删去,多半是班固认为《七略》把同一书分入两类,便在一类中删去它。

二是省篇,在一书中删去若干篇把它另归一类。

三是省文,如蒙上而省例。

” [3][P38]
4、姚明达认为:“所入之书仅刘向、扬雄二家之作,为向、歆校书所未收者。

所出诸家,则原文重复,故省之也。

” [4][P208] “非但有所增减必加注明而已,即移动一书入他类,亦已注明。

” [4][P208 ]
5、顾实认为:“至于师古所云新入者,书家之刘向《稽疑》一篇,小学家之扬雄、杜林三篇,儒家之扬雄所序三十八篇,赋家之扬雄八篇,皆班氏所新入也。

” [5][P30] “兵权谋、兵技巧皆有班氏注省《伊尹》、省《墨子》云云,盖本《七略》两载而《班志》省之”。

[5][P66]通过对以上各家观点的仔细比较与分析,我们会发现五家的观点大体一致,然仍存在分歧。

首先,五家除了章学诚(所收五家的概念除了曹慕樊先生作过系统的阐释外,其余各家的观点都是在著作中零星收集的,可能存在缺漏)以外都谈及到了“入”,而且看法一致,都认为是班固新
增加的篇目,然根据《汉志》中“入”的语例来看,我们不难会发现,其实“入”的对象不仅包括新增加的篇目,还包括调整以后的篇目,即姚明达所说的“移动一书入他类”的篇目,这些篇目显然是《七略》原有的书目。

五家唯独颜师古没有谈及到“省”,其余各家的观点一致,即删除《汉志》中重复篇目的标志用语。

于“出”这一用语,颜师古一笔带过,“其云出者与此同”,[1][P1706] 不知所言,章学诚认为出与入是对分类不当者的调整用语;姚明达在阐述“出”与“省”的关系时过于含糊,他没能指出“出”的功能所在,似乎二者相当,对初学者难免会造成误导,不过欣慰的是他之后又阐释道,“非但有所增减必加注明而已,即移动一书入他类,亦已注明。

《兵书略》之‘出百五十五篇入',实为《汉志》对《七略》部类之唯一变动。

”[4][P208]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知“出”的用意所在;曹慕樊对“出”的解释很明确。

三、我们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出”、“入”、“省”得出以下理解:“出”是班氏对分类不当篇目的调整的用语,如:《六艺略?乐》:“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 [1][P1711] “入”是班氏指出新增加的篇目与篇目调整之后去向的用语。

新增加的篇目有刘向、扬雄、杜林三家,如:《六艺略?小学》:“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 [1][P1720] 表明篇目调整后的去向的
如:《六艺略?礼》:“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 [1][P1710]“省”是删除《七略》中重复收录篇目的用语,《兵书略?兵权谋》:
“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重。

” [1][P1757]
四、意义简析“出”、“入”、“省”是《七略》与《汉志》不同的表现之一,那班固的此番改动的历史意义何在,在此作简要阐释:
1、班固对《七略》著录的篇目的改动之处,特别注出了
“出”、“入”、“省”的字样,并未直接改动而不作说明,这才使得后人可据《汉志》考察《七略》的原貌,可见班固治学的严谨与慎重。

2、“出”某“入”某字样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班固对《七略》所收篇目的适当调整,如《兵书略?兵权谋》:“出《司马法》入礼也。


[1][P1751] 再如陶志曾认为,《诸子略?杂》家
“入兵法”前脱“出蹴鞠”三字,陶氏的观点很是合理。

3、《汉志》中新增收了刘向《稽疑》一篇,扬雄的《仓颉训纂》一篇,《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扬雄赋》十二篇,杜林的《仓颉训纂》和《仓颉故》,这些都是《七略》之后的新著,虽然撰述者和篇目的数量很是有限。

4、“省”这一体例的制定,可见班固“深知书目的体裁,坚持史志的特点” [3][P44] ,他认为《汉志》是总目,目的在于通载一代或者数代的书,不是很注重所收书目的内部结构。

以上我详尽地罗列了《汉志》中的“出”、“入”、“省” 的语例,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三者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历史意义作了简要分析,以期加深对“出”、“入”、“省”的认识与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