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课堂新坐标物理二轮复习广西专用-第1部分题讲0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000 m.
【答案】 (1)0.3 m/s2 (2)6000 m



·


图1-2-2
例 析
(2012·广西南宁市第三次适应性测试)如图1-2-2所示,质量分别
为mA=3 kg、mB=1 kg的物块A、B置于足够长的水平面上,在F=13 N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一起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已知A、B与
设经时间t1,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
度公式:v=v0+at④
解得t1=0.4 s

t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误 区
s1=12at21=12×5×0.42 m=0.4 m<10 m
· 易 错
物体位移为0.4 m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物体0.4 s
例 析
后不受摩擦力,开始做匀速运动,则有


【答案】 C

辨 误 区 · 易 错 例 析
图1-2-4
图1-2-4为一传送货物的传送带abc,传送带的ab部分与水平面的
夹角α=37°,bc部分与水平面的夹角β=53°,ab部分的长度为4.8 m,bc
部分的长度为3.6 m.一个质量m=1 kg的小物体A(可视为质点)与传送
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以速率v=1 m/s匀速转
所以P端经过A、B两点的时间为Δt=v2-a v1=La(t12-t11)+t1-2 t2.
【答案】
L (1)t1
(2)La(t12-t11)+t1-2 t2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思路


(1)弄清题意,建立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为了直观形象,应尽可 析
能地画出草图,并在图中标明一些位置和物理量.
(2)弄清研究对象,明确哪些量已知,哪些量未知,根据已知条件
恰当选用公式.
(3)如果题目中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则应重点寻找各段运动的速
度、位移、时间等方面的关系.
【迁移应用】

1.(2012·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11年7月23日发生
误 区
了震惊全国的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追尾事故,我们应当吸取
s2=vt2⑤ 因为s2=s-s1=(10-0.4) m=9.6 m,v=2 m/s 代入式⑤得t2=4.8 s. 则将物体传送10 m所需时间为
t=t1+t2=(0.4+4.8)s=5.2 s.
【答案】 5.2 s



·
1 x-t图象、v-t图象
易 错

x-t图象、v-t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它们只能描述物体直线 析
F-μAmAg-μBmBg=(mA+mB)a
辨 误
代入数据解得a=2 m/s2.

·
(2)设物块A对物块B的作用力大小为F′,则
易 错
F′-μBmBg=mBa
例 析
代入数据解得F′=4 N.
(3)撤去水平力F后,物块A、B一起做匀减速运动,设加速度大小
为a′,滑行距离为s,则
μAmAg+μBmBg=(mA+mB)a′ 2a′s=v2
求:(1)木块通过位置A时的平均速度大小; (2)木块前端P在A、B之间运动所需的时间.
图1-2-1

【解析】 (1)木块通过A的平均速度 v 1=Lt1.
误 区 ·
(2)木块通过B的平均速度 v 2=Lt2
易 错 例

由此可求出P通过A时的速度为v1= v 1-at21=Lt1-at21
P通过B时的速度为v2= v 2-at22=Lt2-at22
· 易
错.注意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
错 例
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等的时刻.


【规范解答】 (1)物体A轻放在a点后在摩擦力和重力作用下先做 误

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和传送带的速度相等,然后和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

到b点.
错 例
在这一加速过程中有加速度a1=μmgcos
运动的情况.因位移和速度是矢量,图象中位移和速度“+”“-”表
示与正方向相同或相反,所以x-t图象和v-t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过
程.
区分x-t图象和v-t图象如下:
内容 x-t图象
v-t图象
直线 匀速或静止 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 变速运动
变加速直线运动
2 忽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性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
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0.1,μB=0.2,取g=10 m/s2.求: (1)物块A、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2)物块A对物块B的作用力的大小;
(3)某时刻A、B的速度为v=10 m/s,此时撤去推力F,求撤去推力
后物块B滑行的距离.
【解析】 (1)设物块A、B一块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则
错 例

0.5,则传送带将该物体传送10 m的距离所需时间为多少?(g取10 m/s2)
图1-2-5
【解析】
辨 误 区 · 易 错 例
以传送带上轻放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所示,物体做初速度为v0 析
=0的匀加速运动.
据牛顿第二定律:
水平方向:Ff=ma①
竖直方向:FN-mg=0②
其中Ff=μFN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a=5 m/s2
联立两式并代入数据解得s=40 m.
【答案】 (1)2 m/s2 (2)4 N (3)40 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求解动力学问题的方法
易 错
(1)思路框图
例 析
(2)当物体为连接体时,若它们有相同加速度时,应先把该连接体 当成一个整体,分析受力或运动情况求加速度;若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 相互作用时,则把物体隔离出来,对某个物体单独进行受力分析,再利 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该物体列式求解.

3.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且同 ·

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属于同种性质的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场”力.应注意 析
与平衡力进行比较.
4.超重和失重
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的
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v2t<v2s.



·
(1)公式中除了时间 t 外,其余各量均为矢量.一般选
易 错
v0 的方向为正方向,其余各量与 v0 方向相同者取正、与 v0
例 析
方向相反者取负.
(2)平均速度公式
v
=v0+vt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
而 v =st适用于一切运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
(3)物体具有斜向上(或斜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同样
出现超(失)重现象.
辨 误 区 · 易 错 例
(2012·广西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如图1-2-1, 析 一长为L的长方形木块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 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木块前端P先到达A点,之后经过t1时间整个木块通 过了A点,而前端P到达B点后,整个木块通过B点所用的时间为t2.
错 例
设在bc部分运动的时间为t3,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t3+ 析
12a2t23=sbc
解得:t3=1.22 s
物体A从a处被传送到c处所用的时间t=t1+t2+t3=7.27 s.
【答案】 7.27 s



3.如图1-2-5所示,有一水平传送带以2
m/s的速度匀速运动,
· 易
现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α-mgsin m
α=0.4
m/s2

运动时间t1=av1=2.5 s 运动距离s1=2va21=1.25 m<sab 在ab部分匀速运动的时间t2=sab-v s1=3.55 s



由于mgsin β >μmgcos β,所以物体沿皮带bc部分加速运动到c点,
· 易
则物体A在传送带bc部分滑动的加速度a2=gsin β-μgcos β=3.2 m/s2
辨 误 区 · 易 错 例 析
第2讲 直线运动与牛顿运动定律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区 ·
1.基本公式
易 错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 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 正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负值.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
误 区
现象.
判断方法: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有向下的加速
度时处于失重状态;a=g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1)在超、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完全失重状态包括抛体运动和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上下物体间不存在压力,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现象会消失,
如天平、水银气压计失效,浮力消失,水不往低处流等.
【解析】 (1)a=6262m0 s/s=0.3 m/s2.
辨 误

(2)D301次列车减速到与D3115次列车速度相等时所需的时间为t= ·

v2-a v1=200 s
错 例 析
此过程D3115次列车位移为s1=v1t=1 200 m
D301次列车位移为s2=v2t-12at2=7 200 m
要避免追尾D301次列车制动时距离D3115次列车至少为s=s2-s1=
动.若把物体A轻放到a处,它将被传送带送到c处,此过程中物体A不
会脱离传送带,求物体A从a处被传送到c处所用的时间.(sin 37°=0.6,
sin 53°=0.8,g=10 m/s2)
【审题要点】

皮带传送物体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既存在大小的突变,又存
误 区
在方向的突变.在求解传送带问题时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出
B.L+μmk 1g
C.L+kmm1+1Fm2 D.L+μmk 2g
图1-2-3
【解析】 以铁块1、2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μ(m1+m2)g=(m1+m2)a,设两铁块间的距离为x,以铁块1为研
误 区
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k(x-L)-μm1g=m1a,联立求解可知
· 易
选项C正确.
(2)追及过程中,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 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

一辆摩托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30 m/s.要想在30 min内由
错 例
静止起沿一条平直公路追上在前面100 m处正在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 析
驶的汽车,则摩托车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启动?
【解析】 摩托车的速度达到30 m/s时所用的时间为t1,则vm= at1,此后摩托车以3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阶段所用时间为(t -t1),则有:12at21+vm(t-t1)=100+vt
【迁移应用】

2.如图1-2-3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着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
误 区
的铁块1、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铁
· 易
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F拉铁块2,当两个铁块一
错 例
起以相同的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时,两铁块间的距离为( )

A.L+m1m1+k m2F+μmk1g
4 超重与失重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只与加
误 区
速度的方向有关.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方
·

向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5 错误理解追碰问题的临界条件致误

(1)判断两车追及过程能否相撞的条件是:当两车速度相同时, 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 不相撞.

1.牛顿第一定律
误 区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
· 易
总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
错 例
体运动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
(1)表达式:F=ma 推广FFxy==mmaayx.
(2)意义:揭示了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应用
受力分析 合力F合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运动情况(s、v、t)
· 易
这一惨痛的教训.假设事故发生前,D3115次列车以6 m/s的速度沿
错 例
甬温线向福州方向匀速运动,D301次列车以66 m/s的速度也沿甬温 析
线向福州方向行驶,已知D301次列车制动后需要220 s才能停止运
动.
(1)D301次列车制动后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
(2)要避免此次事故发生,则D301次列车至少应在距离D3115次 列车多远处开始制动减速?
(1)v2t -v20=2as,不涉及时间的首选公式.
· 易
(2)Δx=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
错 例
sm-sn=(m-n)aT2.

(3)v2t =v0+2 vt=st,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
平均速度.
(4)v2s=
v20+2 v2t ,某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可以证明,
误 区
竖直上抛运动和类似的匀减速运动中,当题目中只指明这些量的大
·

小时,要考虑它们的方向.


3 利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时,应注意正方向的选

取不同
前者一般选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而后者往往选取加速度 的方向为正方向.例如在处理匀减速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时,根据牛 顿第二定律求出的加速度是正值,而代入运动学公式时,加速度应 取负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