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教案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人口素质的概念。
2. 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能力目标
1. 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2.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目标
1. 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2. 让学生明确,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将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逐步渗透入学生的心中,并付之实施,以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教学方法
1. 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当地生产和生活中一至两个典型事例,具体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和环境的影响。
2.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资料,增强直观感受认识,便于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具准备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新闻资料、图片影视资料,通过投影仪或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灵活的放映形式,扩大容量从多方面了解人口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过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
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又学习了环境人口容量,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
数量的制约作用,那么,除此之外,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其实人口素质,尤其是人口科学
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意义更为重大。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节内容:
1.4 人口素质与环境(板书)
一、人口素质的概念(板书)
什么是人口素质?我是我们本节课内容中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概念)之一。
人口素质的概念定义为:
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条件和能力。
具体来看,人口素质应包括三方面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素
质的这三方面内容既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人口素质的整体。
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是人口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我们应把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全面认识
人口发展。
了解了人口素质概念以后,知道了其包括三方面内容,那么,我们再来了解与学习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
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它既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自然条件,又是人口
素质发展的基础。
人的身体是由各个系统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不断地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
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
在学习和了解了人口素质的概念和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学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一些环境因素。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以下两方面内容: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课堂活动:
学生在阅读完这部分内容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并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理论性的内容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当中去,以理论内容指导实践生活,并通过实践生活去归纳概括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兴趣便会增加。
最后,老师可对这部分内容作出概括、总结。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
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板书)
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如果说早期人类的身体素质还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口的身体素质就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
这也正是为什么自然条件差不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有较大差别的真正原因,所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板书)
我们在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当代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时,还应注意自然环境因素对身体素质的作用。
决不能因为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而忽视自然环境的作用。
在人类早期,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即使现在,自然环境对人口素质也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自然环境中的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因素的两个方面,着重讨论它们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1)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例如,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俗称大脖子病),就是当地水、土中缺碘造成的某些干旱地区常可见到的氟骨症(骨关节僵硬),是当地环境中氟的含量过多引起的。
还有我国北方常见的克山病,是缺少硒造成的。
而环境中的硒一旦过剩,便可能产生地方性硒中毒,表现出脱发、脱甲和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还有些地方,由于自然放射线较高,则容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率较高等现象。
此外,我们在前面讲述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时,曾提到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实际上,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与对死亡率的影响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比如,从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来看,人口的发病率高,意味着人口的身体素质差,而患癌症等疾病人口数量的增多,又势必使人口的死亡率上升。
这样看来,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也就是其对死亡率的影响。
(2) 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实际上,人类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我们在这里主要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来讨论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危害。
①物理性环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等。
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业、医用和工农业用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或核武器爆炸产物及原子能企业的事故等。
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水体、土壤、食品等作用于人体,对人体形成损害或直接造成死亡。
如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
环境中的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则主要是现代交通和电信业发展造成的。
特别是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目有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噪声不仅对人的听力产生危害,对人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说,噪声污染是当前城市的一大公害。
补充材料:
噪声和噪声源
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传入耳,可以引起听觉,称之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 赫兹的称为次声。
声强较高的声音频率不一定很高,而人耳对高频声音比低频声音更敏感。
对人们产生妨碍的还是那些声强和声频都较高的噪声。
目前采用得最多的噪声级称为A声级,其单位亦为分
贝(A)。
分贝值(A)在0〜20的环境是很静的,农村静夜的A声级即约20分贝(A)。
20〜40分贝(A)的环境
称安静,一般宿舍中的A声级约40分贝(A)。
40〜60分贝(A)为一般常见情况,办公室中谈话声大约60分贝(A)。
60〜80分贝为吵闹的环境,一般城市交通道路的环境为80分贝左右。
80〜100分贝的环境就很吵
闹了,拖拉机、工地机械和交通要道的噪声可达100分贝。
100〜120分贝的噪声已难以忍受。
120〜140分
贝的噪声使人痛苦。
噪声来源可大致分为四大类。
一是交通噪声。
包括各类运输工具发出的噪声,如地面交通、航空、火车、船舶等的噪声。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地面道路交通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车。
二是工业噪声。
影响最大的是空气动力性噪声。
在北方,星罗棋布的锅炉房,往往构成噪声源中首屈一指的因素。
三是建筑施工噪声。
其声音强度很高,污染十分严重。
四是社会噪声,它包括了生活噪声及其他噪声,如鞭炮鸣放、广播电视、钢琴管弦、儿童嬉闹、自来水管道、楼板的敲击、门窗撞击、走步声等等。
在噪声环境中暴露一段时间后离开,到安静环境下用听力检查会发现听力下降。
这种现象是听觉疲劳所致,休息后听力可恢复,但长期地受强噪声的刺激,这种听觉疲劳就不能恢复。
噪声不但直接损伤人耳,而且它还产生心理效应。
噪声影响睡眠,使人烦恼,精神不能集中,天长日久会引起失眠、耳鸣、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②化学性环境污染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燃料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工业生产中的废液等污染物及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等。
化学污染是环境中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
有害物质往往通过呼吸和食品进入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致命。
化学性污染作用的人口面积大,因而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也极大。
例如,近
年来,人们对食品生产中的化学性添加剂颇多担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关研究已证实,有些食品的污染物和夹杂物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
如某些食品中的黄曲霉素,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食品中含有的亚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也有一定的致畸、致癌作用。
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有多种致病变、致癌变作用。
③生物性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污水和粪便,以及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没有得到适当处理而造成的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过饮食传播一些传染病,对人口身体素质有较大影响。
生物性污染往往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发生作用,构成对人体健康的侵害。
如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后,生物性污染物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承转:
我们了解了一些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主要学习了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在前面我们已学习了人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那么,人口素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主要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联系我们在高一年级学习过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关内容,结合现在课文中的内容,进而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资源、环境、人类的自身活动等的影响。
其间,我们可对某一点或某一现象多举几个身边生活的例子,最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老师在中间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的正确指导。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以达到一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老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讲解。
我们知道,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以自身的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
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了解其具体内容:
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板书)
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全面考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最终达到的是一种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方面,我国近些年采取的提高人口素质等手段,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坡治理、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即是明证。
而在人口素质较低的地区,由于认识不够,只图眼前小利益,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
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一旦落后意识和封建意识占了上风,就可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小煤矿的私挖乱采、草原上的过度放牧、农村山区的砍伐林木当柴烧、开荒坡种粮、只注重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利润而导致周围环境恶化等等。
现在,伴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我们已经意识到上述现象的存在对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也正在积极改变这种状况,努力做到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板书)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
如能找到或研制出一些新的资源的代替品,以代替原有的资源。
而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缺乏开发利用新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不得不依赖现有的资源,当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和使用超过一定强度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例如,在某些渔业产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鱼类种群的繁殖增长能力,结果造成一些鱼类资源濒于枯竭。
还有课文中图1.10 的两幅图,正是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与当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的关系。
3.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板书)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对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例如,我们身边就有不少人浪费水资源、浪费电能、污染水源、破坏林木等等,这样,他们为了维系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往往是低水平的),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中抛出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板书)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或因为缺乏环境意识,或因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不够,他们的行为经常
导致对环境的侵害。
上述所举事例中,对环境构成破坏或威胁的,都也与此有关。
正是人们的素质低、环境意识差,导致了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灾害。
至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
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
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其实,一开始我们就提到过,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两方面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作为人口总体来说,数量与素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一定素质的人口是不存在的,离开一定数量的人口素质也是不存在的,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的人口都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当时条件所决定的一定素质的人口的统一体。
所以说,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为了方便简捷,将其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在学习中,我们应认识到这一点,应将人口数量与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者某些元素过多,都可以产生地方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中硒丰富克山病
B.环境中汞缺乏粗脖子病
C.环境中碘缺乏——甲状腺肿大
D.环境中钙过剩——软骨病
答案:C
2.下列行为,可以减轻对环境构成危害的是( )
A.接受微波辐射
B. 垃圾分类回收
C.使用塑料薄膜
D.随意丢弃电池
答案:B
3.关于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前,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B.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一般影响不大
C.原生环境因素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一般影响不大
D.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质量存在明显作用
答案:B
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是( )
A.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B.心血管病和癌症
B.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原生环境
D.烟草产生的烟雾
答案:C
5.由物理方面的原因对人口身体素质产生的影响是( )
A. 食品中添加防腐剂
B. 蚊子引起的疟疾
C.微波辐射污染
D.吸烟引起的致癌作用
答案:C
•板书设计
1.4人口素质与环境
一、人口素质的概念
(身体素质
1.人口素质的概念、内容(科学文化素质
[S想道德素质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
2.自然环境因素:
(1)原生环境因素;
(2)次生环境因素:①物理性环境污染;②化学性环境污染;③生物性环境污染。
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3.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