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语文培训课程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教育]语文培训课程笔记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说课与案例评析
赖力敏(北京丰台二中,中学高级)
一、说课的价值与意义
说课,看似用时比讲课经济,似乎只是为了节省听课的时间而创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说课形式的短小精炼,并没有从实质上认清其价值。

其实,说课的价值和意义全在于教学研究。

说课创造了一个研讨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学科教师因而能够有组织地对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中的、精细的研讨,让课堂的教和学能够触及内涵的把握。

经常性的说课,有利于教师养成举一反三、深思慎取的习惯,从而在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实施中,都有意去追求教学的改进,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在此,我们不妨按照按照说课进行的时间,将其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分别解析。

(一)课前说课——让课堂更趋完美
我们常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因为课堂教学不像科学实验,这个过程是无法推翻重来、反复修正的,它只能进行一次。

备课是否足够充分、课堂教学情境的设想是否合理、教学切入点和实施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课前的说课环节来商定和解决,这样才能把教学实施的遗憾减少到最小。

(二)课后说课——让反思更加深刻
毕竟,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临机情况,学生的反应也会各自不同,错失了教学良机的遗憾难以完全避免;或者在上课时灵光突现,及时做了相应的教学调整,让教学效果更突出,这种情况也是时时会遇到的。

所以教学设计的真正成熟,往往
在上过课之后。

教师个人的反思固然可以描述成教学案例,用文字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固化出来,与大家分享,但集体的研讨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开阔教学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后说课,不是为了弥补这一节课上教学实施的缺憾,而是为了增强教师“教”的意识,让所有参与说课研讨的人都能从这一次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相应的启发,观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在日后的教学中抓住时机,研磨细节,获得改进。

二、说课的基本环节
简要地说,说课的基本环节应该包括以下几项: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难点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之所以这样设置说课环节,是为了让以下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呈现,以便于教学研讨的深入展开:
•教材内容的定位(教什么——内涵实质的把握)
•学生的掌握情况(学得怎样——学生如何从“不懂”到“懂”)
•教学重心的放置(重点难点——保证所教与要教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行性与适切性)
不难看出,说课之所以应当成为日常教研采用的形式,是因为说课不仅详细地展示了一个教学设计的脉络、细节,而且提供了充分的解释性。

这就使得“怎么教”和“我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考结果同时出现在同行研讨者面前,前台表现和后台支撑是否一致、能否提供足够的解释力,就成为说课研讨的核心内容。

这样做,显然比一般的泛泛备课要充分细致,又比讲课之后的解说更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三、说课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怎样展开,是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进行合理的设置的,教师总是要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契合点,即所谓“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说课也以此为出发点和主线。

以下谈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精析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要做到“昭昭”,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而细致的把握,这样教学内容的价值才可能凸现出来,教学设计也才可能左右逢源。

说课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教师充分地研磨对所教内容的理解,细致交流对文字细节的把握。

以余映潮老师的《沁园春·长沙》说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特级教师对文本的全面研读:
《沁园春·长沙》字词欣赏集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辟空而来,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泳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砒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人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

锤炼之妙,令人叫绝。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红遍”“碧透”写不同色彩 ; “层林”“漫江”写不同景物 ; “争流”“击”“翔”写不同形态,描写了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

▲“百舸争流”,“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 “翔”突出轻、快,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偷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一“怅”一“问”,把人们的思绪带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之中。

旋律格调由扬而抑,由起而伏,由雄而沉,节奏语气由急而缓,由张而弛。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的肯定回答。

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

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
▲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又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

一“击”一“遏”,其力至强,其神至壮,刻画出诗人的激昂情态和英武精神。

只有备课、说课充分到这样的程度,课堂教学才会是收放自如的。

余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诵读,品味词句”这个环节: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的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写得好。

如 :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同学们可以这样说 :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翔”突出轻、快。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而不停地竞争。

“竞”是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红”,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

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内心的激情。

教师顺势讲析“诗眼” :
诗眼在诗人,往往是最为得意之笔 ; 在读者,则又是最提精神之处。

所谓“炼字”“炼句”“苦吟”“推敲”等,都与此有关。

我们从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角度来鉴赏本词的“诗眼”,就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再举《背影》一课为例,余老师在将全文情感定在“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这一基调上,如何“选点突破、辐射全篇”呢?余老师抓住了《背影》中的“嘱”来研读分析:
《背影》中四次点背影,四次写流泪,两次发感慨,这些都是作者的着力点染之处。

但文中也不乏精妙的细节描写,词语的选用也有平中见奇之妙,其中的三“嘱”就是例证;
1.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2.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 就送我上车。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3.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嘱咐”“嘱”“嘱托”都有“叮嘱”之意,但用在以上三句中,既有着词义上的差别,又显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嘱咐”有“叮嘱”“吩咐”的意思。

加上“再三”“甚是仔细”的修饰,就表现出父亲对茶房叮嘱的遍数之多,内容之详,言辞之切。

是一再要茶房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之处都提到了。

一个“嘱咐”,写出了父亲为儿子的出门作了精细、周密的安排,真实地表现了父亲不送儿子又不放心的心情。

“嘱”含有“亲切地叮嘱”的意思。

由于父亲改“不送”为“送”,所以对儿子有直接说话的机会,在“忙着”看行李、“忙着”讲价钱之后,又反复叮咛儿子一些应注意的生活小事。

一个“嘱”字,一下子就表示出父亲说出了心里话,父亲的爱子之心,爱子之神情,跃然纸上。

“嘱托”有“嘱咐”“拜托”之意。

尽管父亲已嘱“我”,但他还嫌不够,还要托人办事 ; 尽管父亲会比儿子更清楚茶房“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但父亲明知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表现。

一个“嘱托”,把父亲的爱子之情,又写深了一步。

“嘱咐”“嘱”“嘱托”,千情万意一个“嘱”。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传神传情的描写,父亲的形象因此愈显得丰满,如果仅仅只孤立地写父亲买橘子,恐怕文章不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它们同描写父亲买橘子一样,在塑造父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上起了重要作用。

有了这样的细节研读,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放开,产生教学创意:
活动创意 : 巧妙设计话题,利用话题的讨论让学生高效深入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
1. 出示话题 : 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的父亲。

要求 : 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说话。

2. 教师示例,学生思考,学生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参与学生的发言。

( 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以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
( 这个环节要求将课文内容说得比较透彻。

也许可以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

所以教师要有流畅的、及时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准备。

)
3. 教师就此话题的讨论进行课中小结,要求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说“父亲”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同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依据学情确定的,下面以两位教师说《口技》一课为例。

示例一:武霞《口技——说课稿》
武霞老师是陕西省神木县锦界九年制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针对本校学生“全都来自本县地域偏远、文化薄弱的各个乡镇”,“基础差、底子薄”、习作困难的情况,武老师将《口技》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定在让学生感受、学习“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中心”这一写法上,把教授写作方法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重点。

她的说课稿是这样解说施教点的:
重点之二,也是本文的难点: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中心”这一写法。

言此依据还应从本文的艺术特色说起。

记叙中有缓有急,时而让人轻松,时而让人紧张,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注重表演的内容,又没有忘记刻画听众的反应,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为作者高妙的写作技法这一问题。

本届学生全都来自本县地域偏远、文化薄弱的各个乡镇,且是各乡镇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语文教师不难发现学生最苦恼、最害怕、最烦闷的就是作文……如何想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找一条平坦无阻的捷径,来突破这一关口,是许多语文教师和众多学生的共同心声。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这就要求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捕鱼的方法。

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文素材、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亦不可忽视呀!
(武霞 . 口技——说课稿 . 陕西教育 ,2008,7-8 )
示例二:余映潮《〈口技〉说课》
余老师抓住《口技》一文表演者与记述者都各得其“善”的特点,以一“善”字贯穿教学始终,意在让学生不但看到口技之精妙,更感受到作者写作表现力之强,以此达成此文的教学目的——鉴赏作者以文字活现的一场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感受写作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绝妙融合。

基于此,余老师先为本文教学定下基调:
“善”在一个“善”字开篇。

“京中有善口技者”,点出一个“善”字。

“善”既是全文的线索,一个“善”字贯通全篇,串起“口技者”精心模拟的三个场景;它又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口技者的表演,一言以蔽之 : “善”。

在此基础上,余老师设计了“品析课文”这一教学活动环节,:
1. 教师 : 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

我们现在讨论三个话题:
第一,在作者的描述中,口技者的表演“善”在哪里 ?
第二,我们能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表现力吗 ?
第三,从构思方面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技巧写“善” ?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个话题的发言内容角度丰富。

如,口技的表演:
“善”在声音有大小,
“善”在声音有轻重,
“善”在声音有高低,
“善”在声音有远近,
“善”在声音有疏密,
“善”在声音有急徐,
“善”在声音有分合,
“善”在声音由室内到室外,
“善”在声音表现人表现物表现事,
“善”在用声音表现出情节表现出事物情景……
第二个话题的发言内容例证充分。

如,作者的语言表达:
“善”在简洁,“善”在生动,“善”在贴切,“善”在形象,“善”在场景的描写,“善”在情节的表现,“善”在动静的结合,“善”在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个话题的发言内容比较理性。

如,文章的构思:
一字立骨——善——正面细腻描写侧面尽力烘托
情景情节表现
作者评议赞叹
首尾反复点示
总之是: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

(余映潮 . 《口技》说课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4 )(三)课堂生成的留白
在说课中,说教师的预设是必要的,这能看出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方向的把握。

比如张爱华老师的《下棋》说课:
在教学重点实现的基础上我通过预设思考要点提示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作者闲适恬淡、冲淡平和、不即不离的弈棋观和人生态度。

比如:预设思考要点:下棋要争,但要有度。

(1) 作者开头说,他不喜欢和“太有涵养的人”下棋,原因应该是“太有”则过,控制情绪固然好,但胜败喜怒不形于色,对于消遣而言,则未免让人觉得寡味,所以下棋要争,而且要争得有声有色
(2) 第 2 段“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句表明,找点事做——下棋——消遣、消磨时光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所以作者说,慢性人有如乌龟,与兔子赛跑,胜则胜矣,但慢得让人着急,致使对方不战而认败,也就失去了下棋消遣的意义。

(3) 自然,性急草草者,“仍然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贯作风”,跟这种人下棋连消遣都谈不上,自然也无趣得很。

(4) “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那种斤斤计较者,“赶尽杀绝者”,“一面消骂”者,“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棋盘而拳足交加者”,“扭作一团”者,“跳到桌上”者,还有挨打被骂还非多嘴不已者,更有其者,嗜棋舍命,警报作,炸弹落,还非让人陪他接着下不可,其认真之态,痴迷之相,趣则趣矣,但拳脚相加,忍辱含愤,乃不舍生忘死,嗜棋舍命,则大失水准,实在不必。

“下棋只是为了消遣”,如此种种,未免过分。

通过这些“预设思考”提示引导让学生总结出作者闲适恬淡、平和冲淡、不即不离的弈棋观和人生的态度。

(张爱华 . 对语文说课的一点体会 , 《语文学刊》 , 2009 , 7 )
但是,预设必须为课堂教学的实际生成留下余地,这也是应该在说课的环节研讨清楚的。

如余映潮老师教《三峡》一文的说课中对课堂生成的预想: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描述三峡的画面之美。

如 :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三峡的水美,水以夏季为盛,你看,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

水流湍急,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这时候只要清早
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三峡的急流美,你看,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俊逸。

三峡的瀑布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

三峡的树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它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三峡的猿声美,你听,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峡的渔歌美,你听,渔人在唱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歌声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

教师的准备是充分的,同时又考虑到学生口语表达的实际水平,余老师在说课中特别说明,在“课中交流”这个环节,交流中允许学生说短句,鼓励多个学生描述一个画面。

这样就为课堂教学的实施留下了余地,便于教师的实际指导。

四、说课的评价
(一)说课评价应当指向过程生成性
我们以往习惯于将说课评价指向说课教师。

的确,在听教师说课的过程中,说课者的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内容价值的挖掘、教学策略的安排、对学情的把握等等都会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对说课者的专业素养做出各自的评定,评判其优劣得失,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

但说课毕竟不是为了评定高下,不是为了搞竞赛;说课作为常态教研的形式,目的是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悟、有所得,从而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体,让每位教师都在共同体中因分享交流、反思实践而获得进步。

从这一目的出发,说课的评价就不应当只局限在对说课教师说课内容的评价上,那仅仅是对一个既成内容呈现的
五、结语
总之,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说课。

“说课”因为环节精炼、所需条件简单(不需要进入课堂,面对学生实施教学),所以常被各类教学竞赛取中,那是为了竞赛更易于操作。

但日常的说课应当是教研的常规行为,我们应当将“说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来看待,以此来展开和评价说课活动。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
李镗(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一、“课堂学习研究”简介
“课堂学习研究”( Learning Study )是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创始与发起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研究项目。

该项目起始于香港特区政府在 2000 年启动的名为“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从‘差异'开始”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在香港普通中、小学校中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方法,“课堂学习研究”项目是其中的一个独立研究。

以香港教育学院卢敏玲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参照了日本的授业研究模式,也借用了中国内地的教研实践,并以变易理论作为实施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经过多个研究科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开展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

所谓课堂学习研究,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模式,聚合教师、教育研究员的集体智慧,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来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经过八年的探索、实践及研究,香港已有超过 200 多所学校参与。

前期的“课堂学习研究”,以中文、
数学、常识三门课程为主,后期也加入了英文、科学、入文学科及艺术、体育、音乐、工艺等课程。

香港所实施的“课堂学习研究”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为香港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充分显示了该项研究对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发展及学校学习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效。

(卢敏玲等主编《课堂学习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在“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高校研究员们深入学校,直接参与制定、实施研究计划。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高校的研究人员撤除学校,中小学教师可以自行开展课堂学习研究。

“课堂学习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学科老师的协作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并透过院校协作的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教师观摩和课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究”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又是协作式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会议交流分享以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通过行动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课堂学习研究”对解决当前大陆地区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诸多弊端,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的专业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
一般来讲,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 5 个步骤:
1 .选取课题,初步拟定学习内容:
课堂学习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出要学习的内容。

进而探求要解决的问题,如:·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有何关系?
·教师希望学生去发展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
·学习内容如何能配合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去确定学习内容?
·有哪种知识或能力是建基于这学习内容的?
·在何种状况下,学生的知识迁移可能做得更好?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