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一、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佳节来临之际,蓝田县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
....的读书活动,迎接充满希望的2019年。

②小明和小强息息相通
....,都喜欢武术,在大学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加了武学社。

③在王警官的帮助下,李叔叔改掉了一劳永逸
....的恶习,将小卖部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④经典小说的情节没有展开前,势必有很大的篇幅交代背景,需要用耐心去拨开迷雾,才能渐
入佳境,最后豁然开朗
....。

⑤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放荡不羁
....的画风,充分展现了他的个性。

⑥华春莹说:“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清此事本质。

希望加方能看清楚,做出正确
的选择,不要做火中取栗
....的事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瓜伊多自行宣布成为“临时总统”,得到美国以及多个拉美国家政府的支持,促使现任总统马杜罗宣布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

B.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D.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3.(2019·南昌高一检测)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祝贺生女儿)近日听闻您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描述赛事)世界各个排球队都在秣马厉兵,我队正觊觎桂冠。

C.(问候病情)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②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③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

④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⑤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A.②①④⑤③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5.下面一则文稿在文体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对于北京地区配送延迟的通告
尊敬的联通用户:
根据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知,自11月20日开始至12月底,北京地区将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在此期间,发往北京的实物礼品发货及配送时间将受到影响。

给您带来不便,我们非常不好意思。

感谢您对中国联通积分商城的支持与抬爱!
××年8月23日
中国联通积分商城
6.下面是新华网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2019年1月13日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教育学者朱永新给马云提建议,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最重要的还不是校长、不是教师、不是寄宿制学校,而是乡村孩子的阅读。

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实验证明,在带领孩子进行阅读后,不仅乡村学生精神状态改变了,考试成绩也得到大幅提高。

通过阅读,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缩短城乡孩子的差距。

马云当即回应:“关于读书这一点,我深深认同,我书看得不多,但是我看书很认真,很多孩子有出息,都是因为读书。

”他还临时起意,宣布要发起一个中国少年儿童图书馆。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康德和黑格尔,著书立说,善思辨敢批判,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材料:
爱国精神科技成就文学贡献
杜甫岳飞苏东坡张衡张自忠钱学森遭贬谪吟歌赋战沙场驱敌寇埋头干创新
见探物究理保家卫国感怀时事
二、阅读鉴赏
(湖南学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

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

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

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

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善莫大焉。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层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隶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

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

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
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勤向窗前读六经”,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

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

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天心。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有删改)
8.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层而改变命运。

D.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9.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则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要读书”应勤读“六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10.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参考答案】
1. B【解析】①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②息息相通:形容关系密切。

从“都喜欢武术”这个信息看,本成语使用错误,应该用“志同道合”。

③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④豁然开朗: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⑤放荡不羁:恣意行事,不受约束。

用来形容做事,而不是“画风”。

用错对象。

⑥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
所得。

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2. A【解析】B项表意不明, 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评不妥当,不明确。

C项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

D项语序不当,“组织”“定期”互换位置。

3. A【解析】A项,“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

B项,“觊觎”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

C项,“垂”是敬语,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垂询”。

此处谦敬和主宾错位。

D项,“务必”错误,请托人不能用命令式的祈使句。

4. D【解析】这段话是议论,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①句总起点明观点,③承接①句“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⑤句把议论引向深入。

②句承接上文,④总结全段。

5. (示例):题目中把“对于”改成“关于”;“北京地区”句最后加上“专项行动”;“我们非常不好意思”改为“敬请谅解”;把“抬爱”改为“关爱”;文末的署名在前,日期在后。

6.马云将要下大力关注儿童阅读
7.①杜甫和苏东坡,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做出伟大的文学贡献。

②岳飞和张自忠,保家卫国,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③张衡和钱学森,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创造杰出的科技成就。

8. D【解析】此项混淆了“必然”与“或然”,原文在第四段最后一句,“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9. C【解析】此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六段第二句“‘要读书’乃是‘勤向窗前读六经’,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并不是读“闲书”,此项理解错误。

10. D【解析】此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六段“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

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

同时,知天命而后
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作者对其
是持批评态度的”,与原文意思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