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17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性、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
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
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
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
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提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提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的一项是( )(3分)1.下列关于原谅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然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
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够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比地域文化本身更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
到体现。
的一项是()(3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
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
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
度去提示人们的生存世相。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袁隆平,半个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
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退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
”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
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
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都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
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
”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
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待.”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
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声明“杂交水稻即能高产又能优质”,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2014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两优0293”(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等话题在网上流传。
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推理理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身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
法被播种。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
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
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两百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百分之五的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
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
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
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相关链接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多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
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
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
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以上均选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26期,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权威人士斥杂交稻为“三不稻",袁隆平一开始不反驳是因为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后来出于无奈才为自己辩护。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
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5.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此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分)
6.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相关链接分析说明。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
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
他用尽一切办法,相抚平自己的痛苦。
他去看医生,但他们都说他气壮如牛。
他去玩音乐,玩各种运动,心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部都没用,他仍然很无聊,很郁闷。
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你的问题,”智者说,“在于你从未做过慈善。
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痛苦.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开始去帮助他人吧。
”
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
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
但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穷。
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
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
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
他开始至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
但他根本无法成功。
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见到绝望了的人.
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
他立即激动地跑过去.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衣衫褴褛,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
“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
“哎呀,不要问了。
”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
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
“告诉我,”富翁急切地问,“你还有希望吗?”
“希望?"他回答,“你说希望是指什么?”
“你知道的,"富翁说,“希望事情会变好.”
“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
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吧。
”
此时,法尔博斯真的是绝望了。
难道他注定要痛苦一生吗?他就没有办法把钱给出去吗?
突然,有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对!他可以到坟场,他钱放在那里。
他知道这是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但至少这是给与!而且,钱肯定不会落入不对的人手中.
于是,当天半夜,他带着一麻包钱和一把铁锹,悄悄地潜入当地一处墓地,随便挑了一座坟墓,挖了一个洞,把钱扔进去,埋好,然后跟进来时一样悄悄地离开。
他一回到家里,立即就感觉好受多了,仿佛一块压在他心头的石头被取下来了。
他终于开心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法尔博斯几乎忘记了坟场这件事。
但是,
造化弄人,他的命运轮盘朝着厄运方向旋转了——他的生意大不如前。
五年后,他已近破产,迫切需要一笔钱。
突然,他想起了那笔埋掉的钱。
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当晚,他带着同一把铁锹和同一个麻包,再次悄悄地潜入墓地。
好了,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
“举起手来!"他身后一声厉喊,“举起手!警察!”
法乐博斯的膝盖开始颤抖,他几乎被吓得摔倒。
“现在慢慢转身!"又一声厉喊。
他转过身子,看到一位警察,用一支巨大的枪对着他.“抢劫死人,哦!你真低贱!”警察说,然后给法尔博斯戴上手铐。
他想解释,但他颤抖得很厉害,无法自控,只能说出“不是……但是……我只是……”几分钟后,他就被送去坐牢了。
一星期后,他站在法官面前,唯一能够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数年前那位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所说的那句话:“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
那位警察出庭作证。
“法官大人,我是在犯罪现场抓住他的。
他当时用一把铁锹正在坟场中挖,想盗窃死人的财物。
他甚至还带来了那个麻包,用来装金牙!”
“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吗,法尔博斯先生?”法官转向他问道。
“法官大人,事情不是这样的。
你知道吗,几年前,我把一些钱埋在那里了,因为那里在寻找没有希望的人。
我得做慈善,因为有位拉比叫我那样做,所以我就去寻找这种人……”法尔博斯看着法官,想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有用。
“好,接着说。
”法官说。
法尔博斯接着说:“嗯,我在垃圾场遇到了一位男子,他浑身长满疖子,是他让我去坟场的.于是我就去了,并把钱埋在了那里,而现在我需要把它们取回来。
”
“你相信这话吗?”警察惊讶地叫起来,“法官大人,这是我听过的最疯狂最混乱的谎言!”
“是的,我相信他的话,"法官强调说,“这个人说的是真话,把他放了,他是无辜的."
“什么,法官大人?”警察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把他放了。
立即释放。
”
法尔博斯先生回到大街上,迷惑不解的他努力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他沉浸于意想不到的自由的喜悦之中时,好像有什么在他脑后不停地唠叨.那个法官,他以前见过他吗?他记得,自己应该是在哪
个地方见过这副脸面……
(【美】图维亚·博尔顿《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写法尔博斯富有却很痛苦,一开始就点出主人公富有却不知满足的心态,为后文他不停的寻找埋下了伏笔。
B.智者是想要法尔博斯明白:人只为自己而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没有意义的生活正是法尔博斯痛苦的根源.
C.法尔博斯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把钱埋进坟场,他才觉得真正做了慈善,这正是小说的讽刺性所在。
D.小说标题为“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这个男人后来成了法官,而法尔博斯却因为要找回自己的钱被他审判.
E.作者写了法尔博斯想方设法做慈善及后来被误当小偷却又被法官释放的奇特经历,并借此表达好人终得好报的主题. 8.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其家人,特命释之,诏曰:“阿里不孙若能自出,当免极罪。
”阿里不孙乃使其子上书,犹怀顾望。
”伯嘉劾之曰:“阿里不孙膺国重寄,握兵数万,未阵而溃,委弃虎符。
迹其情罪,此而不惩,朝纲废矣。
乞尸诸市以戒为臣之不忠者!"宣宗曰:“中丞言是,业已赦之矣。
"阿里不孙乃除名
五年,起为彰化军节度使,改翰林侍讲学士。
伯嘉纯直,不能与时低昂,尝曰:“生为男子,当益国泽民,其他不可学也”高汝砺方希宠固位,伯嘉论事辄与之忤,由是毁之者众。
元光元年,坐言事过切,降遥授同知归德府事。
二年三月,遥授集庆军节度使,权参知政事。
顷之,伯嘉有疾.六月,薨。
(节选自《金史·完颜伯嘉传》)10.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B.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C.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D.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的一项是(3分)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金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 B.豪右,指恃权乱法的豪门大户.右,右族,封建时代以右为上。
汉代,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
一般为虎形,分左右两半,一半交给将帅,一半由皇帝保存,两个虎符合并使用,持符者
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D.助教,古代学官名晋咸宁时设置,协助国子监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其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学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
教、太学助教。
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
A.完颜伯嘉忠于职守,不畏权贵.在担任中都左警巡判官时,晋国夫人家奴买漆不付钱,伯嘉把牵连到的晋国夫人办事家奴
数人拘押入狱
B.完颜伯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改任河南府,当时刚刚经历战争,军队缺少军粮,伯嘉命令运送枣栗菜根补充。
当时的人
认为措施得当.
C.完颜伯嘉言事激切,不愿苟且。
蒲察阿里不孙畏罪藏匿,皇帝下诏免除他的罪过,伯嘉上书弹劾,最终皇帝接受了建议,将
阿里不孙除名。
D.完颜伯嘉孝顺父母,忠君爱民。
父母去世,伯嘉在家为其守丧;
伯嘉曾经说作为男子,应当做有益国家惠及百姓的事,其他
的事不可去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迹其情罪,此而不惩,朝纲废矣。
乞尸诸市以戒为臣之不忠者!
(2)高汝砺方希宠固位,伯嘉论事辄与之忤,由是毁之者众.(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②,三千劫③几时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流川枫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
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15.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3)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在《〈孟子〉二章》
中孟子总结说“”。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循声而望,如血的夕阳下,青白色的蒙古包茕茕孑立
;而蒙古
....包外,一群雄壮的骆驼闲步于戈壁....
荒滩:好一幅落日驼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