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改变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行动改变偏见
作者:舞文弄墨
来源:《百家讲坛》2016年第09期
崇祯七年(1654年),年届四十的读书郎李化熙高中进士,自此仕途一路高歌猛进,直至陕西巡抚、榆林三边总督,成为主政一方的军政大员。
可惜,就在李化熙当上省长不久,明
朝就亡了。
对于亡明的旧臣,清廷实行的是招降政策:乖乖归顺的,加官晋爵;要是不老实,一律武力解决。
如此一来,很多旧臣见风使舵,纷纷投靠新主子。
李化熙见状,也带领他的十万军队归顺了清廷。
清廷兑现了承诺,先任命他为工部右侍郎,最后升至刑部尚书。
但是,坐上部长高位的李化熙一点也快乐不起来。
清兵入关,中原人民认为这是汉民族的耻辱,反清的官员成为民众的偶像;投降的软骨头则遭万人唾弃。
自从李化熙端了清廷的饭碗后,只要一上街,老百姓就在他背后指指点点。
除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反清义军对投降派的报复行动也让李化熙惶惶不安。
在李化熙的老家周村,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在攻破周村的邻县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之后,应当地老百姓的要求,将降清的前明侍讲学士全家给砍了。
如此残忍的报复手段怎能不令李化熙胆战心惊呢?所以,怎样才能缓和人民对自己的不满、减小矛盾冲突是李化熙一直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最终,李化熙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辞职。
不当清朝的官,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李化熙的辞职理由是“母老乞养”。
一开始,清廷不同意,说你把老母亲接到京城来不就行了?但李化熙坚决要求辞职。
辞职报告递了好几次,清廷终于批准李化熙辞职还乡。
虽然辞职了,但回到老家的李化熙发现,老百姓依旧不待见他。
李化熙晓得别人的成见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化解的。
只有自己做出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干点儿好事、实事,老百姓才能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他决定将剩下来的时光用在为家乡百姓谋福利上。
周村原本是一个普通村落,有大约三百户人家,虽然有些店面,但规模不大,商业氛围不浓。
原因是这里的税收比较重,商人们本就赚不了几个钱,大部分还都要交给朝廷,谁还愿意做生意?李化熙决定从争取为商人减免税收开始。
李化熙辞职后,向朝廷争取到减免经商的税收,由此,周村的商业日渐繁荣起来。
商人们的税收是比原来减少了,但还是有一些做小买卖的商人交不起税。
为此,李化熙承诺:整个周村的税收由他一个人来缴纳。
与此同时,李化熙还向商人们承诺,凡是在离周村200里的范围内被劫的,由李府负责找回财物,且不收取一分钱的劳务费。
李化熙的义举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点赞。
他头上贰臣的帽子不但被摘除了,老百姓还转而称他为“李大善人”。
除了为周村的商业繁荣做贡献之外,李化熙也热心于老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周村附近的通济桥原来是一座小石桥,夏季雨水泛滥,石桥屡被冲毁,无法通行,来往的过客叫苦不迭。
为了方便百姓出行,李化熙召集乡绅富豪,带头捐资,购置材料,雇请工匠,建成七孔高几十米的大桥。
他“修神宇,建桥梁,蓄药饵,助婚姻,舍絮袄,施棺槽,置义仓,修学宫,种种义举,四方德之”。
辞官回家的李化熙的的确确是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卖主求荣的“汉奸”,而是一个心系桑梓的热心人。
编辑/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