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边界
弗雷德里克_巴斯与族群边界理论_代序言_马成俊
![弗雷德里克_巴斯与族群边界理论_代序言_马成俊](https://img.taocdn.com/s3/m/424d5b9f680203d8ce2f24c5.png)
N.W.J.E●马成俊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志码:E20世纪90年代以后,族群(ethnic group )及族群研究(ethnicity study )理论开始从港台学术界传入大陆。
于是,包括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概念在内的相关理论便大量出现在国内的学术论著中,相关争论也一直成为近二十多年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焦点问题。
问题大都聚焦于族群概念的辨析与界定、族群关系、国内外族群理论以及政策等领域。
这种持续性的讨论也反映出,在多族群国家中,有关族群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弗雷德里克·巴斯(Thomas Fredrik Weybye Barth ),1928年12月22日出生于被歌德称为“小巴黎”的德国萨格森州莱比锡城,挪威社会人类学家。
巴斯曾任奥斯陆大学、艾莫利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人类学教授,在卑尔根大学创立社会人类学系并担任教授。
巴斯的父亲是地质学教授。
巴斯生于德国,成长于挪威,从小就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感兴趣。
后来跟随其父亲到芝加哥大学时,参观了这所大学的校园,并最终于1946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49年获得古人类学硕士学位和考古学硕士学位。
随后,巴斯离开美国返回挪威,但仍和芝加哥大学的老师们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
1951年,他跟随Robert Braidwood 考古学考察队到伊拉克进行实地调查。
考察结束后,巴斯留在那里,对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开展民族学调查。
之后他又在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LSE )呆了一年,与著名人类学家雷蒙·弗雷德里克·巴斯与族群边界理论(代序言)文章编号]1001-5558(2014)03-0167-06西北民族研究N.W.Journal of Ethnology 2014年第3期(总第82期)2014.No.3(Total No.82)马成俊·弗雷德里克·巴斯与族群边界理论(代序言)弗斯(Raymood Firth)建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其间整理了在伊拉克的调查访谈记录,并于195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西南亚库尔德人的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4c9827482fb4daa58d4b1f.png)
2008年春《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重点名词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社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与他人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在社会学中相关的范畴是社区。
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有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它可以是一个小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人际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称为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中,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称为社会变迁,它既包括社会整体的变化,也包括部分的变化,但一般社会学家更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方面的变化.所以,可以说,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
群体边界游移问题探讨
![群体边界游移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bda23e16294dd88d0d26b11.png)
我 国物 流人 才 紧缺 是不 争 的事 实 ,但最 紧缺 的人才 其实 是 高 水平 高 素质 的物 流教 师 。教师 水 平 的高低 直接 影 响着 人才 培 养 的水 平 。提 高师 资水 平 ,可 以采 取多 种办 法 。例 如为 在任 物 流 教师 提供 良好 的发 展环 境 和机会 。 如选 送物 流教 师 出国培训 , 掌 握 国外先 进 的物 流理 论 和教学 研 究方 法 ;物流 教 师定 期去 企 业 实 习 ,积 累 丰富 的实 践经 验 ;聘 请外 国专 家和 企 业资 深物 流 经 理为 客座 教授 等 。另 外物 流教 师 也应 该更 新教 育 理念 ,改 革 传 统 的物流 教学 模 式 。如采 用启 发 式教 学 、案例 教 学 、模 拟 教 学 等先 进 的教学 方 法 ,运用 通讯 视 频技 术 、网络 技 术 、多媒 体 技 术等 现代 化教 学 手段 ,条 件允 许 还可 以在 具体 的 物流 工作 环 境 中开 展课 堂教 学 ,从 而全 面提 高 教学 整体 效果 。总而 言之 , 要 努力 培养 既懂 理 论又 有实 践技 能 的物 流教 师 ,改 变 目前 物 流
群 体身 份或 范 畴资 格 的获得 或 识别 是具 有情 境 特异 性 的 , 因为群 体不 是超 越 时空 情境 限制 而 可 以独立 存在 的 ,群 体本 身 是 一个 情境 性概 念 ,个 人根 据对 具 体情 境 的理解 判 断 ,将具 体 选 择其 承担 的群 体 身份 ,并 接受 相关 这 个群 体身 份 的社 会表 征 体 系来 表演 这种 身 份 。什 么情境 下采 用 什 么群体 身 份范 畴 ,很 多 时候 都是 一个 权 宜 的考虑 。对 于 群体 边界 、符 号边 界 、文 化 边 界而 言 ,在长 时段 上 还是 可 能变革 的 ,虽 然某 些边 界 是 明晰 和固定 的 ,但也 有不 少边 界是 漂移 的 。 处 境化 的群 体边 界 判定 社 会 比较 凸现 出差 异 ,而差 异是 划 定界 限 的要 素 ,划定 边 界 ,应 该是 规定 差异 的量化 指标 ,当差 异 的量超 越 了上 下临 界 点 ,就 属 于 出另 一个 社 会范 畴 。除 开原 初社 会范 畴之 外 ,很 多 这 个其 他社 会 范畴 的边 界 ,是群 体成 员 自我 建构 的 ,不 同个 体 的 自我 知觉 是难 以一致 的 ,而且 是 处境 化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 体 边 界 的 不 光 滑 的 原 因 除开 不 同个 体 的 自我 知 觉 差 异 外 , 因为 群体 身份有 时 是 “ 也 理性 人 一经济 人 ”假设 所 主张 的 ,
关于团队边界管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团队边界管理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688c445e45c3b3567ec8bf3.png)
关于团队边界管理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澄清了边界的内涵,分析了无边界组织新边界和边界活动内化的趋势;其次,提出了团队内向边界管理和外向边界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心理边界在边界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向与外向边界活动相互支持、互补形成的协同关系,提出通过内向与外向边界管理的动态平衡创建高效团队的措施;文章最后指出团队边界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团队心理边界内向边界管理外向边界管理引言组织理论中,组织常常被视为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实体,并且这个有界实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以确保组织系统维持生存所需资源。
因此,“边界维持”成为组织的关键功能。
但早先边界研究主要以组织作为分析单位,封闭系统视角主导着组织内工作单元的研究(Ancona,D.G,1990)。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组织变革的实践进入高潮,组织发展呈现出无边界组织的新边界与边界活动内化趋势。
当前,工作团队必须越来越多地在非官僚化、无边界、基于网络化、临时结构化、地理分散化和电子媒介化的组织中运行。
这种深刻的变革使正式结构逐步瓦解,官僚制组织原则引起了关于在组织环境中团队如何管理边界的重要问题,使得深化团队边界和边界活动的研究日益重要。
本文旨在从组织理论和管理文献中筛选出有关团队边界研究的论述,理清边界的内涵,分析边界活动的趋势,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对边界、团队等概念内涵进行考察,提出团队内向边界管理、外向边界管理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内向与外向边界活动既竞争又相互支持与互补的协同关系,提出以团队心理边界管理为核心,通过内向与外向边界活动的动态平衡管理机制创建高效团队。
边界的基本内涵最初的边界研究就提出概念多样性的观点(Scott,W.R,1992),组织或工作单元的边界被定义为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分界线、跨越系统的界面、保护系统免受环境破坏的周界和系统为其生存获得资源的领域,每个观点都与不同的思想流派和边界的某个具体特性相关联(Yan,A.,Louis,M.R,1999)。
主流文化与社会边缘群体
![主流文化与社会边缘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c2c0ea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9.png)
主流文化与社会边缘群体当我们谈论主流文化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流行音乐、时尚潮流、电影等等。
主流文化被广泛接受和追随,影响着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边缘群体,他们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社会边缘群体是指那些处于社会权力和资源分配体系边缘的群体,他们常常受到排斥、歧视或忽视。
这些群体可以是由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经济地位或身体状况等原因而面临困境的人们。
他们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审美观、社交规范等。
在主流文化中,流行的音乐、电影和时尚往往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
年轻人追随流行歌曲的节奏、观看热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穿着最时尚的服装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
然而,对于社会边缘群体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与创造力、自我表达和原创性相关的艺术。
他们听着激励人心的独立音乐、追随小众电影和穿着非主流风格的服装。
他们追求独特性,拒绝成为主流文化的奴隶。
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主流文化往往强调物质主义、追求成功和外在形象。
然而,社会边缘群体更注重内心的满足、关爱和公平。
他们可能更关心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少数群体权益。
对于主流文化来说,追求名利的欲望驱使着人们的行动,而边缘群体则对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更敏感。
审美观也是主流文化与社会边缘群体之间的明显差异。
主流文化往往偏好标准化、商业化的审美,强调外在美和成功的象征。
可是,对于社会边缘群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独特的审美观,更加关注内在的美和不同群体的文化表达。
艺术作品、自由写作、独立电影等形式在边缘群体中更受欢迎,因为它们更能传达出边缘群体的情感和思想。
社交规范也是表现主流文化与社会边缘群体之间差异的方面。
主流文化常常注重社交礼仪、权力结构和固定的社交圈子。
然而,社会边缘群体更注重平等、尊重和包容性。
他们倡导打破社会壁垒和创造开放的交流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背景、身份和经历被尊重和接纳,而不是成为评判和排斥的标准。
在我们探讨主流文化与社会边缘群体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群体的存在和重要性。
公共行政概论简答题
![公共行政概论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d5aa84f121dd36a22d8229.png)
公共行政概论简答题1.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2.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问存在巨大缺口。
(2)慈善活动的狹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贝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 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3.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1)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价值:(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偏好;(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安善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5) 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R1.如何理解全球化。
(1)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 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
(3) 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
(4)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过程。
S1.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通常,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有如下四种途径:(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入,:政府只是有限介入;(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3) 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4) 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2) 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超重;(5)表达方式失当。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c27a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a.png)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群体行为和社会情境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对群体边界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群体边界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界限,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群体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边界的研究,包括群体边界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后果。
一、群体边界的形成群体边界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个体的群体边界可以根据多种因素形成,包括文化、社会经验和个体特质等。
首先,文化是群体边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其次,个体的社会经验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中,会逐渐形成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对其他群体的边界认知。
最后,个体的个体特质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取向等个体特质会影响其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二、群体边界的影响因素群体边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比较和社会影响等。
首先,社会认知是群体边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观察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形成对群体边界的认知。
其次,社会比较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形成对群体边界的认知。
最后,社会影响也会对群体边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和他人的评价会影响其对群体边界的认知和归属感。
三、群体边界的后果群体边界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群体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群体边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
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自尊和自我评价。
其次,群体边界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
个体对不同群体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社会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最后,群体边界会影响个体与其他群体的互动。
个体对其他群体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与其他群体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等互动行为。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边界”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边界”](https://img.taocdn.com/s3/m/e2539de7172ded630b1cb6a5.png)
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的“边界”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婚姻中,传统上由于社会对于婚姻中男女双方角色的认知,以及现代社会中男性经济地位的上升,造成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相对于男性相对弱势的情况。
同时由于家庭中男女角色分工,女性相对于男性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家庭生活中,相比于男性较少投入时间精力与经济生活中。
因此在经济收入上弱于男性,一般来说自爱婚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因此在婚姻结束财产的分割上注意保护女性的利益。
这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共识。
我国在《婚姻法》对于夫妻双方的财产分割的规定中,适当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是符合宪法精神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中“扶弱”传统的。
但是在关于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归属权问题上,不能因为片面强调保护弱势地位者的利益而侵害婚姻中另一方合法的财产权。
在《婚姻法》中对于孕期妇女,丧失劳动能力,未成年子女确实应当加强保护,但保护应当体现在财产分割以及抚养费上,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对于不动产物权的强制转移,如果单纯的因为从保护婚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方出发,认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属于共同财产,那么毫无疑问侵犯了此不动产所有权一方的合法财产权。
这与《物权法》相关规定相悖,也违反了“个人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精神。
由于中国传统上父母对于子女的全身心付出,在子女婚姻中很多父母倾囊而出,将几十年如一日的急需拿出来给子女购置不动产房屋,这种物权的馈赠也包含了父母几十年的心血。
如果仅仅因为婚姻法为了保护婚姻中可能存在的弱势一方的利益而就剥夺了父母一半的心血,那作为父母在不动产产权强制转移的过程中是否处转为弱势群体了呢。
由此可见,对于子女婚姻中双方父母的权利保护也应当体现在《婚姻法》中,不应被忽视。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简答题 (10 分)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简答题 (10 分)](https://img.taocdn.com/s3/m/c010055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5.png)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简答题 (10
分)
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是市场营销和广告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群体的定义:在确定目标群体时,首先需要明确群体的定义。
这包括群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
只有明确了群体的定义,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2. 数据来源:在研究目标群体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市场调查、社交媒体、网络搜索等多个渠道。
因此,在确定目标群体时,需要考虑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研究方法:在对目标群体进行研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这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多种方法。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研究目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等因素。
4. 群体的变化:目标群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因此,在对目标群体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并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5. 竞争对手:在确定目标群体时,还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
竞争对手也可能会瞄准同一个目标群体,并采取相应的市场营
销策略。
因此,在确定目标群体时,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总之,确定和研究目标群体是市场营销和广告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3c5840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4.png)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边界和社会距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群体边界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而社会距离则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的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本文将探讨群体边界与社会距离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群体边界的概念与形成机制群体边界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分界线,可以是基于种族、民族、宗教、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的。
群体边界的形成机制涉及到社会认知、社会归属和社会认同等心理过程。
个体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将自己与他人分为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群体边界。
1.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将他人归类为不同的群体。
这种认知过程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对不同群体的边界。
1.2 社会归属社会归属是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的感知和认同。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特征和价值观念,选择加入某个群体并与其产生归属感。
社会归属的形成也有助于群体边界的形成。
1.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体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互动和共享群体价值观,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的强弱也会影响个体对不同群体之间边界的感知。
二、社会距离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社会距离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的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社会距离可以通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来体现。
社会距离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
2.1 认知因素个体的认知因素包括对他人的知识、信念和态度等。
个体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越深入,社会距离可能会减小。
此外,个体对他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也会影响社会距离的形成。
2.2 情感因素个体的情感因素包括对他人的好感、厌恶、亲近等情感体验。
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会影响他们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情感因素也可以通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来体现。
2.3 行为因素个体的行为因素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竞争等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态度和感受。
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
![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33216a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9.png)
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
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界定是实施政策时必不可少的工作。
它的目的是通过明确的限制,有效
的把政策适用范围缩小,避免对未受到政策影响的群体受到误导或者负面影响,并且更好
的推动政策的实施。
首先要明确政策的目的,包括宏观的经济政策和微观的生活政策,政策的实施目标由此而定。
比如政府推出了一项针对农村学生免费上学的政策,相应的政策目标群体应当是所有农村居民,而不是某几个乡镇或某些年龄段的群体。
这种政策目标群体的明确定义有助于避免政策的滥用。
其次要重视政策执行的效果。
在实施政策时,必须考虑政策实施的过程,各机构和社会参
与者对政策实施的看法,它们将主要受政策波及,也是民众和政策密切接触的群体。
考虑
到这些要素,就可以明确政策目标群体,即负担政策影响并受到政策效果影响最大的人群。
最后,建议综合多种因素,形成更好的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界定方法。
多方参与有助于扩大
政策的影响范围,通过探究政策的科学机制,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政府与慈善团体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受到政策的帮助,有助于更好的实施政策。
因此,政策目标群体的明确定义是实施政策的关键。
为了更好的实施政策,政府和政策研
究者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明确政策目标群体,拓展政策影响范围,提高政策执行
效果,促进社会正常运行。
族群边缘: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发展研究的最佳视角
![族群边缘: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发展研究的最佳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cf05a98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c.png)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 ·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 主持人语: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我国民族教育和民族心理研究确立了远大目标与明确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范畴,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发展的规律,如此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为了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教育的深入,本刊自本期始开设“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专栏,为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传播和展示平台,欢迎专家学者们关注与投稿。
———张积家(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2-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亲属词认知研究”(19FYYA002)。
作者简介:张积家,男,山东蓬莱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晓慧,女,河北平山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族群边缘: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发展研究的最佳视角张积家1,2,冯晓慧2(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摘 要:个体通过社会分类,自动形成了不同的族群。
处于族群边界的个体或群体构成了族群边缘。
在族群边缘,族群的特征被凸显了出来,正处在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之中,因而成为观察和理解民族共同体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最佳视角。
在我国,处于族群边缘的群体包括跨界民族、族际通婚者及其子女、走廊民族、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人口众多民族的不同支系或民系、未识别民族和族别识异的民族、双文化者。
历史记忆、共同语言、根基性情感、民族内隐观和民族认同是族群边缘研究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族群;族群边缘;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55-16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4 009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从炎黄部落到周朝与秦朝的两次“大一统”,再到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及至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始至终是由多个民族混合而成的。
边界效应的名词解释
![边界效应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c1070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f.png)
边界效应的名词解释边界效应是指在不同系统、领域或界限之间存在的影响和交互作用。
尽管边界通常是在地理或学科上划定的,但边界效应的影响超越了这些限定,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多个方面。
从社会学到经济学,从心理学到生态学,边界效应是一种跨学科的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在社会学中,边界效应可以解释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群体的边界可以是地理上的,例如国家之间的边界,也可以是文化、宗教或民族之间的界限。
边界效应通常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冲突。
例如,国家之间的边界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移民和文化交流的限制,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边界则可能导致宗教、种族或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在经济学中,边界效应通常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这可以是国际贸易中的边界效应,也可以是企业或个人之间的边界效应。
例如,国家之间的边界可以导致关税、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模式。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边界效应可以解释为,当企业内部的某一部门或业务单元与其他部门或业务单元之间存在壁垒和信息不对称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边界效应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大脑常常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边界。
这种分类倾向在信息处理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边界效应可能导致我们在对待不同人群时有偏见和刻板印象。
此外,边界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更倾向于遵循已有思维模式和界限,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四、生态学视角下的边界效应在生态学中,边界效应指的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界的地理边界,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工边界。
例如,当湿地和周围的森林之间建立起边界时,这些边界可以影响水文循环、物种迁徙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边界效应还可以解释为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和适应。
社与社之间边界争议法条
![社与社之间边界争议法条](https://img.taocdn.com/s3/m/7e0d68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4.png)
社与社之间边界争议法条社与社之间边界争议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边界划分问题,可能涉及土地所有权、资源分配等方面。
在解决这类争议时,常常需要依靠法条和法律程序进行裁决和调解。
以下就边界争议的法条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分析有关土地所有权和资源分配的相关法律。
边界争议的法条主要涉及两方面:土地所有权和资源分配。
土地所有权是指对土地及其上的自然资源享有的权利。
在边界争议中,当两个社之间存在土地所有权的争议时,相关的法条规定了如何确定土地的所有权。
资源分配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的问题,当边界争议涉及资源时,法条也规定了如何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首先,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法条。
在中国,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暂行条例》等。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和责任,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权和收回权,并规定了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暂行条例》则规定了土地登记的程序和要求,以确保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其次,关于资源分配的法条。
中国的资源分配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定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使用、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等原则,同时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污染环境的禁止、环境损害的修复等内容。
然而,在实际边界争议的解决过程中,法条的适用和解释常常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和争议。
有些边界争议本身就涉及到法律法规的漏洞和模糊性,会给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带来困难。
此外,地方政府或相关利益群体可能会对法律的解释进行操纵,以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
这种现象在资源分配领域尤为突出,往往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边界争议的法条问题,需要加强法律的完善与执行,并加强司法审查和监督。
界限的名词解释
![界限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1b07f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e.png)
界限的名词解释界限是指在不同事物、群体或概念之间划分出的限制或分界线。
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物理界限,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界限。
界限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物理世界中,界限通常指的是物体或空间之间的分隔线。
例如,地理界限是指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边界线划定了不同国家的疆域以及权力范围。
界限还可以是自然界限,如河流、山脉或海洋等,在大自然中起到了划分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分界线。
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界限是指个体、群体或社会之间的边界与限制。
例如,社会学中的社会界限是指类似身份、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的不同在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这些社会界限不仅对个体和群体的互动产生影响,也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研究中,界限是指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边界和限制。
个体与外界之间的界限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界限是个体对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边界,对个体的自尊心和行为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还通过界限来区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角色,这对于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实际存在的物理界限和社会界限,界限还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例如,文化界限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边界,这些差异和边界可以在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文化界限不仅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也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产生影响。
总之,界限是指在不同事物、群体或概念之间划分出的限制或分界线。
它可以是物理世界的边界、社会界限、心理和行为的边界,也可以是文化、概念等抽象的界限。
界限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认知、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族群边界理论
![族群边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057b0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4.png)
族群边界理论族群边界理论的开创者是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斯。
1969年,巴斯出版了《族群与边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了族群的边界理论,并由此开始了族群理论研究的新时代,人们将其简称为‚边界论‛。
巴斯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族群认同是一套特定文化同价值标准相结合的。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行为,文化边界就是通过不同的行为而得以维持。
在生态性的资源竞争中,一个人群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族群的‚边界‛以排除他人。
实质上,巴斯是用族群的排他性和归属性特征来界定族群的,进而通过族群边界理论,提出了族群之间的界限问题。
就族群的边界论问题,我国学者的后续研究很少,几乎都是对其基本内涵的介绍以及一些应用研究。
纳日碧力戈对其进行了介绍,如:‚然而,巴特指出,尽管人们有可能已经跨越了边界,但是,原有的边界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类别式(categorical)的族群特征不取决于人口的稳定和缺乏流动,不取决于互不接触和互补交流信息。
但是,类别式族群特征包含着排除与合并的社会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社会过程,互不相关的类别得以保持,而不受社会身份的变化和参与社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持久、稳定和重要的社会关系,恰恰跨越了这样的边界,并且建立在二分的族群地位之上。
并不是一存在社会互动和社会接受,就会导致民族特征的丧失;族群接触和互相依赖并不导致文化差别的消失。
边界论认为,族群首先是族群成员的归属和认同范畴,它对于族群之间的互动具有组织和协调作用。
边界论不强调族群和族群关系的类型和分类,而是关注和探讨族群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图通过程,其重点在族群边界和族群边界的保持,而不是不同群体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许多民主制材料表明,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他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又是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群体边界
![群体边界](https://img.taocdn.com/s3/m/01f0d0ca050876323112124e.png)
社会分类与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原文出处】社会【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74【原刊页号】48~67【分类号】C4【分类名】社会学【复印期号】200710【标题注释】本项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5&ZD037);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项目资助,特此致谢。
文中所有的访谈记录均源于笔者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广州、深圳、中山、东莞和韶关的实地研究和田野调查资料,文中不再作具体说明。
本文也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获得了周晓虹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的悉心指导,风笑天、翟学伟、张文宏、周怡、方文、邹农俭、范可、陈友华、张玉林、成伯清等教授也对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谨致谢意,也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建议。
文责自负。
【作者】潘泽泉【作者简介】潘泽泉,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农民工社会分类的生成源于制度性的安排,一种基于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的社会安排,包括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后致性的教育水平、个人职业选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味,其动力机制表现为最初的社会化和先天的类别化安排,这是群体符号边界的生成的最初动力;其次,这种社会分类形成于某种社会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即通过社会认知系统、社会比较和自我类别化,完成再社会化或自我类别化运作,并通过行为的互动模式,进一步内化这种群体符号边界,实现这种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最后,社会分类是一种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进一步强化的结果,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通过社会建构和知识的再生产,达成了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固”和“强化”的过程。
【摘要题】分支学科【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分类/群体符号边界【责任编辑】劳勤【参考文献】[1] 埃尔德,G. H. 2002.大萧条的孩子们[M]. 田禾、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鲍曼,齐格蒙特。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_以保安族为例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_以保安族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216458f1a37f111f1855bb5.png)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以保安族为例[文章编号]1001-5558(2004)02-0175-13p菅志翔[摘要]/回回0原为一个以宗教来认同的族群集体。
建国以后,国家承认了/回回0的民族身份,定名为回族,并依据斯大林民族定义进一步将原一律包含进/回回人0中的别具自身文化特点的一些群体识别为单独的少数民族,如保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
这样,在甘青宁地区穆斯林社会中又出现了一道新的社会边界)))民族。
那么,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在这个由宗教提供最主要的社会互动关联体系的社会中,人们如何区分群体?怎样确定群体之间的互动规则?基于宗教信仰差异的社会边界和国家认定的民族边界分别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真实的族群边界是什么?本文试图以保安族为例回答上述问题。
[关键词]宗教信仰;族群边界;保安族[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族群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具有延续性的人类共同体,它是历史、文化与价值的载体,¹因此,族群是一种社会实体。
同时,族群也是一个具有相互性的社会组织过程及其现实形态,所以,在一些人类学家眼里,它又是社会过程和社会工具。
º¹Bart h,F 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 he Social O 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MA:L ittle Brow n.ºEr iksen,T homas Hylland,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 nthropolog ical Perspectiv es.London:P luto Press.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41期)N.W.Ethno-National Studies2004.No.2(T otal No.41)挪威人类学家巴斯提出了族群边界理论。
族群与边界_弗里德里克_巴斯
![族群与边界_弗里德里克_巴斯](https://img.taocdn.com/s3/m/a9ebf55de45c3b3567ec8b9e.png)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 JOURN AL OF G UANGXI UNIVERSITY FOR N ATIO NALITIES Vol.21NO.1 1999年1月(Ph ilos oph 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J an.1999族群与边界●[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 高崇/译周大鸣/校 李远龙/复校[摘 要] 本文给族群概念作了界定后,对族群的边界、族群认同、族群互动,以及族群的互相依赖,认同变化的因素,文化边界的维持,文化联系和变迁,族群关系调整中的变异,族群和文化进化,族群和分层,少数民族、流民和边缘的组织化特点等有关族群的问题作了论述。
[关键词] 族群;族群边界;认同;互动;文化边界;变化变迁;族群关系;变异[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87(1999)01-0016-27“Ethnic G roups And Bounda ries”一书致力于探讨族群及其持久性问题。
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重大主题,它对社会人类学很重要。
实际上,所有的人类学推理都是建立在“文化变异是不连续的”这一前提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既存在着实质上分享共同文化的人的集合体,又存在着相互关系的差异,这些差异使每一个独立的文化同其它文化区分开来。
既然文化不是别的,而是描述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就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独立的群体,如族群,对应于独立的文化。
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历史边界及其联系,而尚未相应地开展对族群的形成和族群边界的本质调查。
人类学家们极力回避这些问题,他们用一个高度抽象的“社会”概念去表示包罗万象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更小的,具体的群体和单位可得到分析。
但这些文章都没有触及到族群的具体特征和族群边界,也没有触及到重要的引发调查的理论争议。
虽然人们不再抱有“每一个部落和民族都是借助对其相邻部落或民族的有争议的无知来保存自己的文化”这一天真的想法,但是仍存在着一个简化的观点,认为地理隔绝和社会隔绝已经成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类与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原文出处】社会【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74【原刊页号】48~67【分类号】C4【分类名】社会学【复印期号】200710【标题注释】本项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5&ZD037);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项目资助,特此致谢。
文中所有的访谈记录均源于笔者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广州、深圳、中山、东莞和韶关的实地研究和田野调查资料,文中不再作具体说明。
本文也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获得了周晓虹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的悉心指导,风笑天、翟学伟、张文宏、周怡、方文、邹农俭、范可、陈友华、张玉林、成伯清等教授也对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谨致谢意,也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建议。
文责自负。
【作者】潘泽泉【作者简介】潘泽泉,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农民工社会分类的生成源于制度性的安排,一种基于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的社会安排,包括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后致性的教育水平、个人职业选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味,其动力机制表现为最初的社会化和先天的类别化安排,这是群体符号边界的生成的最初动力;其次,这种社会分类形成于某种社会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即通过社会认知系统、社会比较和自我类别化,完成再社会化或自我类别化运作,并通过行为的互动模式,进一步内化这种群体符号边界,实现这种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最后,社会分类是一种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进一步强化的结果,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通过社会建构和知识的再生产,达成了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固”和“强化”的过程。
【摘要题】分支学科【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分类/群体符号边界【责任编辑】劳勤【参考文献】[1] 埃尔德,G. H. 2002.大萧条的孩子们[M]. 田禾、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鲍曼,齐格蒙特。
2003.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3] 布迪厄.1998.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4] 陈映芳.2005.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3).[5] 方文.2005.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 (1).[6] 卡斯特,曼纽尔.2003.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 米德,乔治·H.1992.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 泰弗尔、特纳.2003.群际行为的社会认同论[J].方文、李康乐,译.国外社会学(6).[9] 佟新.2002.社会变迁与工人社会身份的重构[J].社会学研究(6).[10]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MA: Little Brown.基于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出现了一种通过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聚居区。
随着城市居民不断地从这些空间的流出和流动农民工不断地涌入,这些空间就从城市中隔离出来,形成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的“场所”和嵌入城市生活的具体“情境”,通过寄寓在不同的空间中(如城中村、城市边缘区),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这里的“空间”不仅仅只是一种在城市中的物理空间实体,更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种种社会文化资源的一系列策略与行为的生动而又深刻的“隐喻”。
可以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空间是表达社会意义或社会象征符号的载体或承担者,是一种意义的生成装置。
通过农民工在空间实践中的表征性活动,空间便在生活现实中具有象征符号、社会分类、形成分类性判断的功能,具有差异性符号和差异性标记的功能,使社会世界客观地呈现为一个根据差别的逻辑、群体符号边界、分化距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象征空间体系。
事实上,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农民工的现代性培育、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的行为逻辑的社会后果,就在于培育、滋养和维护了一种空间的社会分类,即存在一种空间的分类叙事和话语系统,一种社会空间的分类、指称和叙事,这是一种建立在空间格局中的“自我”与“他者”的社会分类,这种社会分类是通过指称和作为叙事的话语系统来完成的,这一点在以往的农民工研究中往往被忽视。
以往的农民工研究,关注的只是分层的尺度和形态、分层之后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格局及其形成和再生产过程,忽视了社会分层或群体分化的主观界定等社会心理过程和农民工群体符号边界的社会建构,即忽视了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指称对群体符号边界的强化这样一个经验事实,这样,就容易把多重复杂的相关关联简约为几个相对简单的概念,如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权力资本等,以之作为核心的和价值负荷最重的分类线索(方文,2005:25)。
农民工不是城市中的合法公民,不具有城市中的合法身份,既不是城市居民,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由于它在传统的社会分层视野下常伴有一种现实上的不可界定性,所以在中国社会分层中,农民工容易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群体。
而与以往研究农民工的视角主要是社会分层、制度安排以及社会地位等内容不同,本研究主要从建构主义、符号互动理论出发,从制度生成、社会分类、制度内化以及强化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着力探讨农民工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如何通过符号、互动和社会心理建构而成为一种实在的。
所以笔者选择社会分类和群体符号边界等概念,来界定农民工的社会身份的社会建构和变迁及其建构逻辑。
基于这一研究视角,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农民工是如何接受这种社会分类的,是如何接受这种社会分层和群体分化的结果?是如何识别自身和所属社会阶层的异同?是如何建构或解构对所属社会阶层的社会分类,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言说系统、日常生活叙事来达成这种社会分类的?又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行动表征这种独特的群体风格的?概言之,即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是如何识别和形成“我群”与“他群”之间的符号边界,形成自己的社会类别。
一、框架中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理解社会分类必须理解在这一分类框架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即最能说明社会分类和群体符号边界社会建构的一个既定性框架构成,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社会分类”、“符号边界”和“社会范畴化”。
(一)社会分类社会分类的概念源于挪威人类学家F.巴斯(Fredrik Barth)提出的族群边界理论,即大量具有差异性的族群间的人口迁移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之后所形成的组织文化差异的社会结构方式。
社会互动和相互承认是建立社会系统的基础,文化差异通过族群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认同和排斥异己的方式使价值差异共存,使社会互动得以持续,从而维持共同社区的社会生产协作和生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
族群通过行动者的认同和归属来分类,并不是仅仅或必须靠占有排外性的地域来维持,也不通过定义他们自己的特征来维持内部团结,族群是通过自己的归属和排斥“陌生人”策略来维持这种社会分类的,属于某一个群体意味着扮演一种特定的人,拥有这种身份便意味着用与这种身份相关联的标准进行自我判断和被他人判断,各个群体又通过使用各不相同的标志和记号相互区别,以此划开彼此的界限。
这些标志和记号构成一套符号,代表着每一个族群所特有的一整套价值、规范、族群关系模式以及社会地位等级等,形成族群边界和某种社会分类 (Barth,1969)。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不同的家族群体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这种边界的界定主要是基于农村社群中普遍存在的“差序格局”而产生的。
个体给予其他个体或群体与自己的亲缘或血缘关系的有无、远近,而将自己所处的社群分成“我群”和“他群”,并相应的产生对“我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接受社会及“我群”内部对“他群”的社会共识性评价,形成一种社会类别。
方文(2005:25)在《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中对“社会分类”有过比较完整的论述:“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每个人都被分类或范畴化,因此获得多重确定的群体身份或范畴成员资格并占有自身确定的社会位置。
分类的尺度或标准,有的是先赋的,如性别、年龄、肤色或族群,甚至是户籍和出身地;有的是后致的,如教育水平和个人职业,甚至是消费和品味,这些先赋的和后致的尺度或标准相互纠结,构成多重复杂的相关关联。
”显然,在F.巴斯看来,社会分类是通过行动者的认同和归属、成员资格以及行为模式互动来完成的;而在方文的论述中,更多的是从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和后致性的教育水平、个人职业选择、消费品位来界定,并不能涵括群体符号边界中的一种实践逻辑,即忽视了城市空间实践中不同群体符号边界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忽视了社会认知、社会比较以及话语系统、叙事逻辑和指称在这一过程中的生成机理。
(二)群体符号边界方文(同上:26)在前述的论文中对“群体符号边界”有过比较完整的论述:边界(boundary),首先意味着差异(difference)、区隔 (distinction)或界限(border)。
具体说,边界,是人和物的限度或边缘的界线,是自身与他人或他物得以区分并表明差异的刻度。
但区分和差异背后,预设了人的认知活动,尤其是分类或范畴化过程,并且,这种区分结果是社会共识性的,而不是私人性的。
符号边界可界定为社会行动者在对人和物进行分类时所获得的概念上的区分,并且这种区分是社会共识性的。
而群体符号边界,就是社会实在中有关群际差异的共识性的概念区分,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就是群际符号边界。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基于“自我”观念及守衡能力的形成,通过与自己具有相同特征的社会行动者的互动,首先将自己隶属于某一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形成属于“我群”的观念,形成对“我群”某种共识性评价和感情;而对于“他群”往往是在群体内部的互动中,通过“我群”中其他成员遗传品质或既有的刻板观念的继承,形成与“他群”的符号边界。
农民工的群体符号边界生成于制度性安排、分类过程和某种范畴的建立,又通过社会认知、社会比较和自我类别化,通过这种社会类别的社会化(内化)和社会建构,达成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化;最后借由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指称,实现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固”和强化。
(三)社会范畴化社会范畴化是指农民工的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分类过程或范畴化、门槛隐喻的生成、社会化以及强化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强调的是社会范畴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这种内在的动力系统构成了社会分类或社会范畴的内在逻辑机理。
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以社会范畴化(包括制度性安排、社会身份、个人职业等)作为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群”与“他群”的区分,通过社会认知、社会比较等社会心理过程或机制得以内化或强化,并产生内群分化和外群同质性;“我群”在社会行动中,通过群体记忆、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不断地表征和再生产自身的群体风格和社会表征体系,进一步再生产群体符号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