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护理中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慢性病护理中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
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比组、实验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连续护理模式,各46例。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疾病控制率低于参比组(P<0.05)。
两组护理后ADL、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高于参比组(P<0.05)。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比组(P<0.05)。
结论:将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护理中效果确切,利于患者护理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护理;连续护理模式
近年来,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慢性病人数不断增多,已成为严重公共问题。
慢性病即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其短期内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但长期较易严重损伤患者机体,并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随病情进展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临床有研究认为,在予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症治疗同时,强化其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避免再次发病入院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从而遏制病情进展,减少死亡可能[2]。
但以往常规护理仅针对患者病情予以护理,并不利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且不具有完整性与连续性,因此效果有效[3]。
因此如何强化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干预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例,经分组护理分析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效果,以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阐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比组、实验组,各46例。
其中,实验组
有24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3.46±4.07)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6.96±1.83)年。
参比组有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
患者,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3.57±4.15)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04±1.95)年。
两组数据显示,P>0.05,可行对比。
纳入标准: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确诊为慢性病;年龄超60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器官衰竭;意识、精神、沟通障碍;中
途退出;临床资料缺失等患者。
1.2 方法
参比组予以常规护理,即: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予以患者合理用药指导、定期
复查等护理措施。
实验组予以常规护理基础上的连续护理模式,即:(1)团队
建立:结合老年慢性病特点组成内含专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团队,先行评估患者
病情,结合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
(2)健康宣教:经一对一个体教育、问答
形式或集体讲座或病友交流会等方式予以患者健康宣教,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疾病
认知度与自我护理能力,促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后续治疗与护理。
同时,我院
应结合相关疾病特征制定健康宣教手册,并发放给患者及家属。
每周或每月定期
组织慢性病护理知识讲座,以利于患者知晓遵医嘱用药与护理的重要性,并强化
自我护理能力。
(3)建立档案:经由患者主治医生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内含
患者疾病诉求、病情进展、相关基础信息、联系方式及医院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等,由护理人员在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后予以及时记录,并结合动态病情记录结果调整
患者护理措施。
出院前3日,予以患者院后护理计划制定,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
出院前健康宣教,内含院后用药指导、注意事项、随访时间等。
(4)定期随访:院后予以患者1年护理干预,院后第1个月每周进行1次电话回访,掌握患者过
渡期情况,并解答患者遇到的问题。
同时每月行上门随访1次,并经电话、微信、QQ等向患者分享疾病相关护理知识等,告知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行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出院1年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效果包括患者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死亡率、疾病控制率。
日常生活能
力经barthel指数量表(MBI)(ADL)予以评定,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生活质量经SF-36生活质量简表予以评定,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护理满意
度以我院自制问卷调查统计,总分100分,分满意(85分以上)、一般(65-85分)、不满意(65分以下)三级,护理满意度为满意率与一般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经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描述为n(%),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描述为(±s)采取t检验,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如表1示,实验组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疾病控制率低于参比组
(P<0.05)。
两组死亡率相比(P>0.05)。
表1对比两组护理效果[n(%)]
组别
例
数
疾病复发
率
再次住院
率
死亡率
疾病控制
率
实验组
4
6
14
(30.43)
11
(23.91)
5
(10.87)
32
(69.57)
参比组
4
6
26
(56.52)
23
(50.00)
8
(17.39)
20
(43.48)
χ
2
值
6.369 6.7180.806 6.369
P
值
0.0110.0090.3690.011
2.2 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
如表2示,两组护理前ADL、SF-36评分相比(P>0.05)。
两组护理后ADL、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高于参比组(P<0.05)。
表2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s,分)
组别
例
数
ADL SF-36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实验
组
4
6
56.85±1
2.89
68.45±1
0.56
55.45±1
1.56
68.67±12.
90
参比
组
4
6
56.26±1
2.63
61.50±1
1.45
55.69±1
1.85
61.58±12.
28
t0.221 3.0260.098 2.699 P0.8250.0030.9210.008 2.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如表3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比组(P<0.05)。
表3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
数
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
实验组
4
6
21
(45.65)
21
(45.65)
4
(8.70)
42(91.30)
参比组
4
6
13
(28.26)
20
(43.48)
13
(28.26)
33(71.74)
χ 5.844
2
P0.01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需要照护的
老年人随之增多,但因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致使家庭照护严重不足,导致
家庭投入到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治疗与护理费用不断增多,导致家庭负担不断增加,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如何强化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护理,以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一直是卫生部门研究的重点[4]。
本文研究中,笔者予以了实验组患者连续护理模式,连续护理模式即予以患
者连贯护理干预,确保患者与专业机构持续联系,即便在不同照护场所或不同环
境转移,都能够接受连续、协调的护理服务,从而遏制病情进展[5]。
作为一种新
型护理模式,连续护理模式可将院内护理服务延伸至院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中,
确保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依旧能够得到持续的用药指导与生活管理。
这种护理
模式可弥补常规护理内容单一、且无法予以患者院后护理干预等需求。
本文研究中,笔者所采取的连续护理模式内含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
及用药指导等,并予以患者定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经1年护理干预,实验组
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疾病控制率低于参比组(P<0.05)。
两组护理后ADL、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高于参比组(P<0.05)。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
高于参比组(P<0.05)。
由此可见,相比常规护理,连续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
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强化慢性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护理中效果确切,利于患者护
理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君.HtoH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159-162.
[2]杨芬.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5):149,151.
[3]刘博.关于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的连续护理模式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6):115-116.
[4]孙雪梅,袁惠.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8,(24):60-61.
[5]杨柳.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