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价值创造核心要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价值创造核心要素分析
清晰界定产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是准确计量产业价值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产业价值创造的实现方式决定产业价值创造耗用的资源,是企业成本计量的基础;产业价值创造所产生的结果是选择产业价值创造指标体系构建和计量方法的衡量标准和目标导向;产业价值创造结果的受益人所获价值是产业价值创造计量的对象。
因此,本文在清晰界定产业价值创造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产业价值创造的衡量标准。
标签:产业价值;价值创造;核心要素
1.引言
产业价值创造思想起源于对企业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思考,因此本文拟从企业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演变历程中,结合产业价值创造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产业价值创造的三个核心要素:产业价值创造的方式,决定企业制定产业价值创造决策的范围和基础;产业价值创造产生的结果,这是合理计量产业价值创造的前提;产业价值创造结果的受益人,这是企业实现产业价值创造的动力源。
在清晰界定产业价值创造核心要素,特别是明确产业价值创造的实现方式、产生结果和结果受益人,明晰产业价值创造与相关理论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企业产业价值创造行为与其组织活动之间的联系,厘清社会需求和环境需求、产业价值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与企业价值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产业价值创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已有文献多是从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概念考虑产业价值创造的结果,但很难对这些概念做出精确的区分,即使从名称上有所区分,例如经济价值和财务价值,经济价值与经济状况改善,也常常被用于描述相似的内容。
一直以来,需求都作为价值概念的基本维度。
此外,需求根植于人类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价值被个人、组织、社會层级共同创造。
因此,本文拟将满足人类需求作为产业价值创造的结果。
需求满足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需求满足的层级以及每个层级的满意度。
产业价值是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集合。
而已有文献通常是分别构建产业价值创造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指标体系,并未将三种“价值”统一纳入产业价值创造指标体系框架中。
本文拟在比较已有文献对产业价值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以食品企业为例,构建衡量产业价值创造的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从顾客、员工、供应商和社区四个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产业价值创造的社会价值指标体系;从节约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绿色化等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价值创造的环境价值指标体系;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价值创造的经济价值指标体系;将所构建的产业价值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指标体系整合,建立企业产业价值创造的指标体系。
产业价值属于价值的概念范畴,因此,对于产业价值创造的计量大都从价值视角展开。
价值一般被认为是扣除成本后的收益。
但产业价值创造包含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对企业自身不同需求层级的满足,可以通过收益扣除成本,利用会计基
础指标或者市场基础指标等较精确观测值予以计量,属于显变量。
但是,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是对顾客、供应商(农户)、员工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不同需求层级的满足,应考虑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收益或者节约的成本,而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收益或者节约的成本不容易直接计量,一般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意度予以反映。
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意度难以直接用精确的观测值计量,属于潜变量。
显变量和潜变量两种不同性质变量的计量结果无法简单加总。
2.核心要素分析
在洞悉社会需求和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要实现产业价值创造,必须将产业价值创造理念转换为切实可行的组织行为。
本文以食品企业为例,通过产业价值创造的实施路径、驱动因素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归纳概括企业产业价值创造的行为特征。
归纳企业产业价值创造行为的要素,从企业产业价值创造的实施路径、驱动因素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设置变量并进行量表测量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归纳企业产业价值创造的实施路径、驱动因素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而概括企业产业价值创造的行为特征。
其中,实施路径变量拟采用Porter and Kramer(2011)提出的产业价值创造的三个战略层面作为题项,包括产品、价值链和集群;驱动因素变量拟采用Vaidyanathan and Scott(2012)提出的实施产业价值创造的10个要素作为题项,包括视野、关键产业价值问题排序、目标制定、资产范围、组织的社会参与、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提高关键指标、发现改进、规模考虑、与组织内外部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变量的题项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农户)、员工、和社区等。
企业会因地域、规模、产品属性、所有权性质、公司治理等的不同,在产业价值创造实施路径的具体方式、驱动因素结构,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其紧密程度等方面存有差异。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器官,不应仅仅为了自身目标而存在,还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作为经营主体,企业的首要目标仍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Jose,2016)。
产业价值创造理念寄希望于在企业价值创造与社会责任履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实现寻找新的路径。
子课题3主要是以食品企业为例,探究企业产业价值创造的行为特征。
但是,企业产业价值创造行为是否必然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若是,企业产业价值创造行为在创造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同时,创造企业价值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本部分采用实证方法进一步研究产业价值创造行为对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产业价值创造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探究产业价值创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
产业价值不是分享价值,并不着眼于如何分享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而是强调企业应在为自身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以提高社会总价值(Porter and Kramer,2011)。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签订合约时,应当互利互惠,在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提高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同时(Wood and Jones,1995),提高自身经济价值(Donaldson and Preston 1995;Jones,1995)。
比如:全员持股在提高员工收入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在提高顾客对产品满意度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企业在节约水、电等社会资源消耗的同时节约企业的成本等等(Jose,2016)。
从而,企业在经营决策过
程中,会充分考虑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施产业价值创造行为,同时增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产业价值创造。
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时,会对创造的经济价值产生提升效应(Malara and Krok,2012)或者损害效应(Karnani,2011;Visser,2010)。
社会责任仅仅强调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本身,但忽视了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对经济价值产生的提升或损害效应。
而产业价值创造与社会责任概念不同,不是单独强调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创造,而是强调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两种外部价值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这一内部价值(Wójcik,2016),即产业价值创造的经济后果是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对经济价值的提升效应,而不会出现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对经济价值的损害效应。
因此,企业产业价值创造行为在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的同时,会对经济价值的创造起到调节效用。
3.思考
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潜在的社会受益人(Hart,1995)。
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将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Wood and Jones,1995),运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意度衡量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Wood 1991,Clarkson,1995)。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从表面看是创造了社会价值、环境价值(Visser and Kymal,2015)。
其实质是企业通过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在满足各层级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同时提高需求满意度。
提升利益相关者需求满意度带来的直接经济后果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Porter and Kramer,2011)。
产业价值创造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强调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提高利益相关者需求满意度(Porter and Kramer,2011)。
因此,企业在产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提高利益相关者需求满意度,进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Porter and Kramer,2011),竞争优势又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Porter and Kramer,2002)。
因此,企业在产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创造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越多,利益相关者需求满意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就越强,就更加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
(本文为2017年潍坊市软科学课题“依托“一三四七”战略,实现产业价值共享---以潍坊市食品加工企业为例”(项目编号:2017RKX08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璐璐,供应链信息产业价值评价研究综述,物流科技,2007,(10):47-49
[2]何丽梅,侯涛,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99-104
[3]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14,(8):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