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人类的老祖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是人类的老祖宗
苏忠礼
莫旗教育局内蒙古呼伦贝尔162850
摘要:如果说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在人身上就一定或多或少的有遗传下来的一些“猿”的痕迹。
经DNA比对,猿(现代灵长类)类跟人,没有亲缘关系,而人的很多特点灵长类都不具备。
经“生命密码”比对,人与灵长类没有种族关系,也就是没有共同祖先。
人的祖先是“原人”,“类人猿”是达尔文为反击当时的“形而上学”和“上帝造人”的观点而虚构出来的物种。
关键词:人的祖先原人类人猿生命密码
【前言】古代和远古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也没有任何的文字和物质的资料可供参考。
研究古代的东西,就只能靠分析、判断和推理来完成。
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有时因着眼点不同,也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说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也称“类人猿”。
“类人猿”是什么样子他也没有见过,只能以现代大型灵长类动物为原形。
他笔下的“类人猿”主要的特征是1.长满体毛;2.有尾;3.爬行。
“类人猿”就是像人的猿类,猩猩、狒狒、猴子都属此类。
这三个主要特征,也就是“类人猿”与人的主要区别。
要把“类人猿”变成人,首先就要除掉多余部分。
怎样除掉?达尔文用的是“进化”的方法,也就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千万年或亿年的“进化”,这些“类人猿”经过脱毛、去尾、直立就“进化”成了人。
事实真是如此吗?下面一一揭开脱毛、去尾、直立之谜。
一、脱毛、去尾
如果我拿来一只猴子说:“这是一只猴子,明天就能变成人。
”没人会相信,但我说:“这个猴子几万年以后就会变成人。
”,人们就只能半信半疑,因为几万年以后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达尔文的“进化论”始终贯穿着两个字,那就是“慢”和“变”。
长满体毛的、有尾的猴子经过几千年几万年就会把多余的毛和尾巴慢慢地“进化”掉。
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能不让人产生大大的疑问:“类人猿”把身上的长毛“进化”掉,为什么还留一部分?如:腋毛、阴毛(有的还有胸毛),头上的毛和鬍鬚不但没有“进化”掉,反而越“进化”越长了,猿猴类动物根本就没有长长的头发和鬍鬚。
人的鬚、发又是从哪“进化”来的呢?这“进化”也太神奇了,能把一个物种“进化”成另一个物种,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的“进化”出来,把多余的毛和尾巴“进化”掉。
如果按这个逻辑,任何一个物种都能“进化”成另一个物种。
只要把多余的东西“进化”掉,把需要的东西“进化”出来就行了。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类人猿”为什么要把毛和尾巴都弄掉?人穿衣服是为了遮风挡雨、防虫取暖、遮丑增美,哺乳类动物的毛恰恰也有同样的作用。
尾巴也是如此,它是
大部分哺乳类动物的一个重要器官,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舵”。
尤其是在树上生活的动物,尾巴不但有平衡作用,而且还有固定的作用。
为什么一定要把毛和尾巴都“进化”掉?恐怕这不是“类人猿”自愿的,而是达尔文让它们这样做的,为的是变出个“人”来。
至于怎样能把毛和尾“进化”掉,当时一没有脱毛霜,二没有斧头,达尔文也没有办法,只能用几千年几万年的漫长的时间去掩盖,用万能“进化”法经过千年万年“进化”就成了。
还有一点,既然脱毛、去尾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进化论”是一个普遍的真理,那些哺乳类动物就应该都把毛和尾“进化”掉,为什么其它有毛有尾的动物,至今还没把毛和尾“进化”掉呢?“进化论”只适用于人类?现代有尾有毛的动物什么时候才能把毛和尾“进化”掉?成为”高级”动物?只有一种解释能说明白这个问题。
那就是:人的体毛和尾巴也不是“进化”掉的,人从古到今根本就没长过厚厚的体毛和尾巴。
长长的头发,长长的鬍鬚(男),短颌骨,无尾巴,无厚厚的体毛,双脚直立走路,这就是人自古以来的标准造型,从未有过实质性的改变。
二、高级动物和“类人猿”
什么是高级动物?生物从起源到发育完善、成熟,到最后定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物种,每个物种又产生了多个分支。
凡是有相对稳定不变的外形、发育完善的各大系统(如:循环、消化、神经、生殖等),又有独立的生活和生育方式,并且有自己的基因图谱和生命密码,这样的物种都可以说是高级物种。
大到骆驼、大象,小到蚂蚁、蜜蜂,无不如此。
说只有人是高级动物是错误的,猿和人都属高级动物,不可能从一个高级动物变成另一个高级动物。
自发现DNA以来,更进一步证明,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DNA严格地复制下一代,既不会中途丢掉什么原件(如体毛、尾巴),也不会节外生枝,多长出什么器官。
只要基因(DNA)不被打乱,生物的物种就会相对地稳定不变地代代相传。
所以一旦定型了的生物就不会再变来变去的。
也就是说从“类人猿”进化成人的事实是不存在的。
用人的DNA与猿类(现代灵长类)的DNA比对,两者无亲缘关系。
如果达尔文时代就发现了DNA,他就不会犯这个错误。
其实不长厚厚的体毛并不是什么“高级”的表现,恰恰相反,在古代裸体时期,人类没有厚厚的体毛与其它有厚厚体毛的哺乳类动物相比,是一大缺陷,是人类的短处。
如果按达尔文的逻辑,把哺乳类的毛都去掉,让它们也转变成像人一样的“高级”动物,那将是哺乳动物的一大劫难。
去掉毛的哺乳动物,一不会做衣服,二不会盖房子,它们还能生存吗?这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
人为什么没有厚厚的体毛能生存下来?那是因为:一是初生时就没有厚厚的体毛,适应了这个条件。
二是人类不断
41
地用智慧弥补这个缺陷。
一直到发明衣服、房子和学会用火才算彻底弥补了这个缺陷。
告别了裸体时代,进入了桑麻(种麻养蚕)时代。
人因为没有厚厚的体毛,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究竟“类人猿”是个什么东西?达尔文为什么一定要给人类找一个“低级原形”—“类人猿”,让它变成人呢?这与达尔文所处的时代有关。
哲学界的两派斗争,从十八世纪已经开始了,唯心主义者和教会认为事物是一层不变的,人是上帝造的,而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进化论”出台之后,得到了唯物主义者的支持,成为当时反击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上帝造人”的有力武器。
说人是由低级动物“类人猿”进化来的,不是上帝造的,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程序,没有错,这是进化论的核心,但把它用到两个已经定型了的高级动物的互相转化上,就大错特错了。
“进化”的观点只能用到生物的起源和形成的初级阶段。
达尔文认为像现代人这样(无厚厚体毛、无尾、直立)才能算是高级动物,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结果。
大象的体毛跟人相似,它又是从哪个低级动物“进化”来的?鹿类都没有长长的尾巴,又是怎么回事儿?是否也是“进化”的结果?袋鼠也会直立走路,怎么解释?是否也会变成人?在大自然的万物中形体是千奇百怪的,在哺乳类动物中,有长尾、中尾、短尾和无尾的,有长毛、中毛、短毛和无毛的;(相对),在鱼类中有大鳞、中鳞、细鳞、无鳞的;两栖动物中有长尾、中尾、短尾和无尾的。
能分清哪个是高级哪个是低级?哪个是从哪个“进化”来的吗?
人,从古到今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可奇怪的?人的祖先还是人,与“类人猿”扯不上任何关系。
“类人猿”只是达尔文为了反击“形而上学”和“上帝造人”观点时虚拟出来的东西,是达尔文笔下的非人非猴的物种,实际上并不存在。
假如真有此物,如果它是100%像猩猩狒狒之类,它就是灵长类动物,如果它100%的像人,它就是原人,又何必拐个弯说成是“类人猿”呢?如果它50%像灵长类动物,
50%像人,它就应该是一个灵长类的分支,单独的一个物种。
可是至今谁也没有见过这非人非猴的东西—“类人猿”,就像没有见过“牛头马”一样。
达尔文的崇拜者一定会说“类人猿”已经“灭绝了”,也只有“灭绝”才能掩盖一切。
既然灭绝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三、直立
直立是达尔文进化论中三大论点(脱毛、去尾、直立)之一,也就是说只有从四肢爬行的猿到直立走路的人,才算完成了进化的全过程。
有一段视频,人人皆知,画面显示,人从爬行到直立,是一个角度、一个角度、直立起来的。
这段视频的含意就是,人的直立也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直立起来一个角度,都要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进化”才能完成。
所以这段视频也就成为从猿到人的标志性画面,在电视上几乎每年都能看见。
听起来合情合理,看起来眼花缭乱,做起来难上加难。
为什么难上加难?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第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求双腿站直):两腿站直,两手掌着地,向前爬行几步(爬行模式)。
第二个动作:两手离开地面10㎝,再向前走几步(直立行
走的第一个角度)。
第三个动作:两手离开地面20㎝,再向前走几步(直立行走的第二个角度)。
第四个动作:腰弯成90度角,再向前走几步(这是直立行走的中间角度)。
试试看用后三种姿势,你能走多远?如果再抱上一、二个孩子,上山、下山(或上下楼梯)你还能走得了么?让我们的祖先用这种驼背失衡的姿势走几千年几万年才能直立起来,能做得到吗?这种“进化”方法能行得通吗?
本来立、行、坐、卧,跑、跳、跪、爬等等都是人类的本能动作,小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后,不用怎么教就能掌握的动作。
从地上站起来只需要一、二秒钟时间就足够了。
硬是“进化”几千年几万年才能直立行走,不但毫无道理而且违反力学原则。
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都知道掌握平衡的道理,而一个达尔文团队,却找不到“重心”在哪儿,说直立走路是经过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几千年,几万年“进化”的结果,纯属愚弄人。
其实直立走路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前乳类(乳头长在前肢下,我把哺乳动物分成:前乳类、后乳类、多乳类)膝盖朝前的动物都具备直立走路的条件。
不用“进化”都能用双脚直立走路,只是不常用而已,此外一些后乳类(乳头长在后腿前,膝盖朝后)的动物如“马、大象等,多乳类动物如:狗、熊、虎等等,经过训练也能双脚直立走路,袋鼠是直立跑跳的典范。
一种动物用哪种走路姿态,与它的生活条件和生理条件有直接关系。
人为什么要直立走路?一是人的上肢较短,四肢走路重心在头上,‘走’起来不舒服,并且跑不快。
二是人的嘴最小,没办法用嘴搬运东西和孩子,只能抱着,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的孩子与其它动物相比,体重大,还最软弱,不像灵长类动物的幼崽一二个月后就能用手抓住妈妈肚下的长毛,随妈妈怎么跑跳都不掉下来。
人因为要抱孩子,没有办法用四肢走路,也没有办法上树,把孩子安排到树上。
人的生育能力很强,一年一胎,如果条件好,一个母亲领三到五个一至八岁的孩子,是很常见的。
一到八岁的孩子都无法呆在树上或在树上睡觉,也根本就不会爬树。
再加上各种劳动(如狩猎、捕鱼、防卫等)都得用手,所以人类长期生活在地上,用双脚走路,让双手干更多的活,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灵长类动物长期生活在树上,无法直立走路,用四肢走路也是灵长类的最佳选择。
用哪种走路方式,完全出于生活、生理的需要和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什么“进化”的结果。
直立不直立也不是区分人与动物低级和高级的标准。
四、生命密码
“生命密码”这个名词的新的含义是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启用的,指的是动物,从古代初生定形后保留下来的一些基本数据。
这些数据代代相传基本不变,属于遗传工程的一部分。
暂定如下五个数据为生命密码的组成部分:1、动物体温(℃);2、动物体液——生理盐水浓度(%);3、孕期时间(天);4、脑量(ml);5、幼崽性成熟年龄(岁)。
此类数据还有很多,如动物寿命、产崽间隔时间、哺乳期天数、心跳次数等等,由于这些数字浮动性较大,暂不列入“生命密码”。
如果说遗传密码DNA是鉴别“家族”的法宝(有无血缘关系用DNA一比便知),“生命密码”就是鉴别“种族”的法宝(是不是一个种族,有无共同祖先用“生命密码”一比便知)。
我们举个例
42
子,看看人是不是由灵长类动物“进化”来的,用猩猩、狒狒、猴子为代表做表如下:
生命密码比对表
名称人猩猩狒狒猴子
体温
(℃)
36
36.8左
右
36左右
37-38
生理盐水
浓度(%)
0.9%
0.85左右
0.85左右
0.85左右
孕期(天)
266
255
180左右
165
脑量
(ml)
1300-
1500
400左
右
1300-
1500
90-97
幼崽开始排
卵年龄(岁)
12~14
7-10
6
3-5
在网上查的数据,可能不一定精准,但绝不会影响比对结
果。
在比对时,无需五个数字都不同才算比对失败,只要存在一两个数字差距较大,就可以认定比对失败,只有五个数字都相同(或有微小差别)才能认定比对成功。
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灵长类动物中与人类有共同祖先的。
说“猿”是人类的祖先,不攻自破。
“生命密码”可以给所有哺乳类动物做种族鉴定,找出有无共同祖先。
例如我们人类有不同肤色:黄、白、黑、棕,不同民族是否有共同的祖先、一直都有争论。
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把几种人的或不同民族的“生命密码”放到一起,一比便知。
“生命密码”(暂无英文代号)中五个数字都有不同含意。
就以人为例:体温36℃,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环境温度,说明人初生在气温可高达36℃左右的环境中。
如果在一天中气温较长时间都保持在36℃左右,只有热带才能达到这个条件,也就是说人初生在热带。
人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1、人不是初生在江河里,因为江河是淡水;2、人不是初生在海里,因海水含盐量3.6%左右;3、人是初生在一个含盐浓度为0.9%左右的湖里。
人的体温和生理盐水浓度清楚的告诉我们,人是初生在一个最高温度为36℃左右,水中含盐量为0.9%左右的湖里。
以前有人说人是初生在大海里,现在有了“生命密码”,这种说法也不攻自破了。
动物的体温相差1℃,初生地就可能相差千里或几千里。
生理盐水浓度有差别,证明不是初生在同一个水域中,人的生理盐水浓度比其它哺乳类动物都要高一些,证明人初生在一个单独的水域,由于初生地不同,环境也不同,人的外形和“生命密码”都有别于其它灵长类动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此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人的祖先是“类人猿”,因为这个“祖先”没给人类留下任何痕迹。
“类人猿”跟“人”,风马牛不相及。
五、人的转型
人类从什么时候由“本能型”转变为“智能型”,虽然说不出准确的时间和年代,但也有几个重要标志:一、有了简单的语言和社会活动,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和兵器(石块、木棒等);
二、有初步的教育行为(口头教学阶段)。
特别是教育和教学的出现,使知识、技术、语言都得以延续、传承、发展、发扬光
大,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开发,使人类智商不断地提高。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智能性劳动,渐渐代替了本能性劳动。
人类也就慢慢地由“本能型”转变为“智能型”。
教育与教学活动是人类独有的社会行为。
从“本能型”转为“智能型”是人类的一大飞跃,这个飞跃使人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
从此人不再是本能动物,而是智能的“人”。
在转型中教育和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说是:“教育创造了人”也不为过分。
“劳动”是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劳动不是人的专利,所以说:“劳动创造人”的说法不准确。
六、原始社会中的几个问题
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有没有爬行阶段,有没有在树上生活阶段在上文中已明确说明,人类不选择“爬行”和“上树”的理由,不再重复。
有没有被吃阶段?有一个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说:“人是从被别人吃(指野兽)阶段到吃别人(指野兽)阶段”,这个说法没有查到出自哪家,但确实是一个实际问题。
古代人是怎样跟猛兽斗争的?是处在“弱肉”的地位,还是处在“强食”的地位?关系到人的种群发展问题。
如果人成为野兽的捕食对象,人早就灭绝了,因为五岁的孩子还比不上初生一、二天的小牛、小马、小羊跑得快,并且没有任何防御和抵抗能力,一个母亲根本保护不了几个孩子。
可是别忘了还有男人,男人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的守护神,人的勇敢是不可小视的。
中央电视台“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摄制组播出了(2013.7.24)一个现场拍摄画面:狮子吃了马赛人的牛,摄影车和记者离狮子并不远,可是狮子们并不在乎,吃牛的吃牛,趴着的趴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是当一听到马赛人的喊声,狮子们像触电了一样立刻逃跑。
两个马赛人手执投枪(跟体育用的标枪相似)赶走了四头狮子(三母一公),狮子如此地怕他们,显然是吃过他们的苦头。
这段视频简直就是古代人跟野兽斗争的画面再现。
在古代,人的勇敢加智慧、加集体、加冷兵器(木棒石块)再加上呐喊声,足以使强敌猛兽闻风丧胆,人自古就是地球的主宰者。
七、变异和遗传
达尔文“进化论”的宗旨是通过慢慢地变化,而产生出新的物种来。
事实证明“进化”的方法不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
这涉及到变异和遗传的问题。
有多种原因能产生变异,例如:
1、外伤性变异,人在车祸中失去双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人工杂交型变异,我们最常见的有骡,是驴和马或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非驴非马的新物种,它体力大、寿命长、食量小,拉车耕地是人类的好帮手,是杂种动物中最健康、最有实用价值的物种,还有狮虎兽是狮虎或虎狮人工杂交产生的非狮非虎的新物种,不像骡那样健康,这两个新物种的共同特点是,都不能繁衍下一代;
3、由于药物或者某种放射元素的影响也能产生变异,但只属怪胎,不能产生新物种;
4、转基因型变异,在植物中已经有很多新物种,在哺乳类动物中还没有能繁衍后代的新的转基因物种产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不可预测的,“转基因”能“转”到什么程度,转到哪里都不得而知,说不定什么时候真的弄出个“牛头马”来,但现在还做不到。
以上各种
(下转第56页)
43
方法也包括“进化”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造出真正的能繁殖后代的新物种来,证明人也不是从猿“进化”来的新物种。
达尔文所研究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照现代灵长类这个“葫芦”画古代人类这个“瓢”。
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按人的特点去研究人,总是离不开灵长类动物的影子,把灵长类的生活模式一一搬到人的身上(树上生活阶段、爬行阶段等等)当然研究的结论就要偏离历史,偏离实际。
我对大师们的智商毫不怀疑,但对这种脱离人的实际去研究人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不敢承认人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有相对“稳定不变的外形”,为了证明“从低级到高级”,给人找了个低级动物的原形-“类人猿”,为了证明人在“变”,达尔文像一个化妆师一样,把本来就没有毛没有尾、直立走路的人,先说成有毛、有尾、爬行,弄成灵长类动物模样,然后再一个一个的“进化”掉,回复人的原状,美名其曰:人是从猿“进化”来的。
只在外表上“进化”了,却忽视了内在的巨大差别(如生命密码等)。
人和灵长类存在着巨大差别,这是化妆师无法掩盖的。
再比如,在人类的大脑中有特有的声音和语言信号区域,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人群,还是生活在孤岛上的人群,都能开发出自己的语言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民族多种多样,语言也种类繁多。
动物也有不同的叫声,但形成不了语言和音律,永远不会说话和唱歌。
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试图让哺乳类动物学人的语言,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的,因为除人类以外的动物,像手机
一样,在他们的“大脑软件”中就没有设计“语言”这个功能。
有的鸟类能学会人类简单的语言,但那只是机械地模仿。
它根本就无法解读语言的含意。
本来人与其他哺乳类动物都初生在同一个造物时期,达尔文硬要把人说成是“猿”经过千年万年“进化”来的,把人弄成个“晚产儿”,在反对“上帝造人”的同时却跌进了“人造人”的泥潭。
人和动物都是在变化的,外形虽然相对不变,但内在实质却时时都在变化。
比如人,智商不断提高、寿命在延长、生老病死等等。
[后语]:原人,是前乳类动物的一个分支,一个单独物种,因大脑发达,能把知识用教学的方式代代相传,使知识、语言、技术得以积累、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也使本身智商不断提高,
是唯一能从“本能型”转变成“智能型”的智能动物。
从原人到现代人外形模样基本没有改变,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人类的肤色、语言各异、生活习惯有别。
人即不是上帝造出来的,也不是“类人猿”“进化”来的,而是初生在热带的湖水里的单独的物种。
原人是现代人的前身,是人类唯一的、正宗的老祖宗。
作者简介:苏忠礼(1931-),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人,196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大,高中语文教师和教师函授辅导员,1986年退休后从事科研和写作。
(上接第43页)
面上塑造三维空间时,那么他们所具有的观察事物与再现事物的能力便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学生能够熟练地以素描的语汇进行表达与交流时,你会发现他们比以往更容易进入其他造型艺术的学习。
当然,也包括建造学的某些领域。
四、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素描教学新思路第一,整合教材结构,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打破常规的先明暗素描后结构素描或者先结构素描后明暗素描的教学模式,而是把明暗素描与结构素描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感知的感性的明暗素描的同时掌握理性的结构素描,从而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中不断突破创新。
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融合两种素描表现方法,落实排线造型,排线造型是明暗素描与结构素描所共有的表现手段,也是融合明暗素描与结构素描的重要方法。
作为结构素描主要元素的线条在起稿时是以切线的方式进行,切线中有着硬度和虚实关系的存在,切线和排线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性,不同于白描中的勾勒。
在切线和排线过程中体会虚实变化,以及线条的虚实深浅与体积和空间的内在关系,这样一来,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两者便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第二,注意表现方法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进行结构素描训练时要考虑明暗要素,要分析由光产生并概括的黑白灰明暗层次,各层次线的对比不能超出相应的范围。
在画静物时,暗面线不能抠得太清楚,画亮面的线不要抠得太重、太粗,要使这些线融合于相应的黑白层次。
在进行明暗素描训练时不要忽视对形体结构的表现,起稿时用线要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空间。
铺明暗时要逐渐把结构线融合到调子中,不要出现生硬的边线。
在进行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结合训练时,要注意各时段的主次点,在开始起稿阶段可用
轻重、粗细、强弱、虚实变化的线,要主次分明,少涂调子塑造物体的体积,并注意与下一个阶段明暗素描衔接;在铺大体明暗、深入和调整阶段,重点用明暗素描塑造形体。
第三,结合装饰工程技术课程安排的内容,适当融合后期课程内容
美术课程作为装饰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还应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那么素描作为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在上课时应考虑到与后期的建筑速写、手绘效果图、3dMax 等课程的衔接。
在上明暗素描时,应该根据明暗素描的明暗造型的基础性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处理好黑、白、灰之间的转化与衔接关系,以便在后期的色彩课程中能够让学生在明暗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色彩关系画出所要的效果,也为后期的手绘效果图绘制打下基础。
在上结构素描时,应该根据学生对结构素描的透视、结构关系的把握,教授学生认知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圆形透视等多种透视关系,为后期建筑速写、手绘效图的绘制打下基础。
在让学生把握结构关系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结构的重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思维,为后期三维效果图制作的学习作准备。
总之,明暗素描与结构素描教学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的适应五年制高职校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形体、明暗、空间的把握,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感性表现。
并通过灵活的课堂训练使教学形式趋向于开发性,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新需求。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