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狗十三》观后感篇1
我的爱因斯坦丢了,是在爷爷买菜时它自己溜了的,它是我最爱的宠物狗。

全家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它,就像他们从来不认识它似的。

没有人知道它对我有多重要。

大人们只知道它就是一只狗,是个畜生,他们忽视它,所以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安危。

只有我知道,在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被忽视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爱因斯坦。

我发疯了一样的寻找它,在漆黑寒冷的夜里奔跑,哭泣,呼喊,没有一声回应。

寒冷的气流肆意地侵蚀我的四肢,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冷了。

爷爷追了出来,他把衣服给我让我穿上,怕我着凉,可是我最爱的狗都丢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穿衣服?我不想穿衣服,推了爷爷一把,爷爷摔在地上,崴了脚。

我还在跑,我一直哭一直哭,没有人明白我。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爸爸。

爸爸又娶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他们生了个大胖小子。

一屋子人都非常开心,没有一个人告诉我。

也许,我不应该知道吧!我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现在他还要养他的儿子,忙的更带劲了。

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唯一能走进这个世界的,只有我小小的狗,可是,连它也丢了。

丢了狗之后,我一直很难过,每天耷拉着脑袋,丧着脸。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用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去打印了寻狗启示,到处贴,到处发。

或许是被我的努力感动了,或许是对我的执着无可奈何,大人们重新给我买了一只看着很像爱因斯坦的小狗,还欺骗我说是爱因斯坦自己回来了。

我兴奋地从学校逃课回来,却发现那根本不是我的爱因斯坦。

我讨厌他们哄骗我,我哭着说那不是爱因斯坦,那不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大人们都说那就是,那就是。

我跑了出去,碰到了姐姐的男朋友,他听了我的话后安慰我,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原来他也是大人的世界中的一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呢?以爱为名义的欺骗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就应该值得原谅吗?不,我不能原谅他们。

我不想回到那个看似很温馨实际上充满谎言的家,我想逃离,可是我又能逃到哪去呢?我也只能是回去晚点而已。

我心里难受,拿着酒瓶子一直喝。

晚上十一点我还没回家,奶奶担心我出来找我了,但是她年纪大了,很久也没回来。

我回来刚准备开门,爸爸却打开了门。

爸爸怒气冲冲地摔碎了我手中的酒瓶子,玻璃渣子割破了我的手,血一直流一直流。

我被爸爸拽着头发扯到车上去找奶奶,我们满大街满大街地转,我看到爸爸的额头上满是汗,眼睛里满是焦急。

我们找到了奶奶,我被爸爸打的生疼,不敢靠近爸爸。

奶奶一直说,莫事莫事,别吓着女女了。

回到家我去洗了洗,爸爸拉着我,让我坐到他腿上,还给我道了歉。

我想,我应该原谅爸爸。

虽然我心里还是对这只新狗欢喜不起来,但我确实不应该闹脾气让全家人为我担心了。

本来我是想把这只新狗拉来丢了的,可是我发现原来除了我也没人担心它的安危了,它和我是一样的可怜,那还是我继续收养着它吧!
姐姐的男朋友喜欢上了我,他们分手了,他想追我。

虽然他曾经确实给过我安慰,可是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甩了我,就像甩我姐姐一样。

我说了句,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说给他听,也说给我自己听。

生活又回到了以前,好像这些令人难过的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我的英语考了全班第一,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原来开心和难过可以发生的这样简单。

爸爸说带我去看天文展览,但是那是下个礼拜的事。

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酒店,好多大人,是给弟弟过生日。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一家子人全围在小家伙周围,我被挤了出来,呆呆地看着他们,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

好像还没人给我过过生日呢。

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呢,当然要好好地呵护着,不能让他收一丁点儿委屈,他还小,所有的事都是大人的错,所以,他打了奶奶,也不应该向奶奶道歉。

我没想到他们最终来对付这只可怜的小狗。

弟弟打狗狗了,狗狗急了咬了弟弟,狗狗是个畜生,没有人重要还敢咬人,该死!爸爸粗鲁地抓起狗扔到车上,就像当初抓我一样,他要把它卖给狗肉铺子,无论我怎样地哭喊,怎样地哀求,也不可能阻挡爸爸离
开的脚步。

我的物理竞赛得奖了,爸爸高兴地以我为骄傲,他答应要带我去看天文展,可是路上一个电话打来,爸爸又不得不去应酬了。

我看了看爸爸无奈的表情,难过地点了点头。

酒店里一群人假意说笑,竟然还要偏偏带点中国国学以充高雅,明明是荒谬至极,爸爸却还要我用酒敬那位似乎很成功的业界大佬。

那位大佬还说不要搞什么天文,地上的事情都还没弄懂呢!我觉得他真的是很可笑。

我的天文展马上要结束了,爸爸还要我继续等着,我冲了出来,赶到时却已闭展了。

我坐在车上,爸爸唱歌想逗我笑,唱着唱着却哭了……我好想明白了些什么,却又不明白……
我觉得自己挺悲哀的,可是看到弟弟在学滑旱冰时,明明不想学,明明是真的不能一时就很快地学会,明明很想休息了,可是老师却不让他休息,一遍一遍地把他拉起来,把他的脚扶正。

而外面站了一群家长,其中就有我爸爸,他微微地笑着,他们都微微地笑着。

原来弟弟和我一样得悲哀,原来我们都一样得悲哀。

《狗十三》观后感篇2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

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

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

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

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

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

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


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

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

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

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

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

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

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

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

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
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

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

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

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

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

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

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

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

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习惯了。

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

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

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

李玩可能
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

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

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狗十三》观后感篇3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

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

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

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

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
色,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

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维护大人的尊严,所以立马改口认下了爱因斯坦,换来了李玩对她的厌恶和抗拒。

如果说李玩是个还在对抗世界的十三岁少女的话,李堂就是一个更温和的更懂事的李玩。

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规则,李堂早恋、喝酒,但不妨碍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因为她分得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李玩的后妈送她一个包,她就能立刻笑脸相迎,是因为她知道别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报,那么她就应该给她。

她是活得更轻松的李玩,不再那么拧巴非要争出个对错,她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对错都是相对的,相对论不只是告诉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错误或许明天就对了也说不定。

电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后堂姐男友递给她牛奶,她喝了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电影用喝牛奶这件小事来告诉我们,李玩变了,或者说,成长了。

成长这件事,在儿时看来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当它真正发生时却又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因为一条狗的依赖,李玩对周围的'人都变得温暖柔和,也因为狗的走失,李玩开始对抗规则,抗拒成长,但成长总会如期而至,它让你看到这是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它让你看清了每个人都戴着的面具,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泛滥,而当你发现戴上它之后会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

李玩一点点戴起了面具,成为大人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变得跟李堂一样,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赔笑,也许再过十多年,她会长成那个一脸精明的后妈,再过二三十年,会变成那个在酒桌上八面玲珑但喝酒之后会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电影结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现了昭昭学溜冰的场景,昭昭站在队伍里,在教练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头就吐了出来。

他总是摔倒,哭着说他学不会,请求教练帮他,但教练依然逼着他自己站起来。

这一段内容与李玩的成长过程相呼应,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被疼爱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来,去学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青春素来如此,人生亦复循环。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网友热议,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牛逼,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琐碎,编剧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部三十集的电视剧,但也正因为它真正关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这平常之下的所有无奈和悲伤,以及,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去改变它。

《狗十三》观后感篇4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

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

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

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

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狗丢了,家人弄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来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

爷爷因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断了腿,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因为寻找李玩迷了路,爸爸为此大动肝火,李玩在丢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为给亲人带来的伤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来了。

于是开始接受这个现实,丢狗让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仅仅只围绕自己转,个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积极学习,积极生活。

经过努力,李玩英语考了第一,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欢天喜地地以为爸爸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庆祝一下。

爸爸明知电影本周不上映却还要表面欢喜地带李玩去,实际上只是无法开口而编造一个谎言骗李玩去参加儿子的一周岁生日。

宴会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给弟弟唱生日歌庆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庆祝,迎合地笑着,笑容里带着羡慕,努力而尴尬地笑着,笑里带着对爱的渴望,笑容渐渐消失,退出人群独坐到沙发上。

考了好成绩本来今天是主角的,无缘无故杀出一个素未谋面的弟弟,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自己还要为他庆祝生日。

凭什么,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强制
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为了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求而不得。

我就是不高兴,不开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个人静静。

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长,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应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

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之后很淡定,没有跟周围的人说。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

公园想陪弟弟玩,却被后妈制止。

李玩明白无论她对弟弟再好后妈都不会在内心认可他,她想对弟弟好,是自己想对弟弟好,并不是为了讨好后妈。

陪酒,吃狗肉,做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最后一次成长,是关于遇见的狗是否是爱因斯坦,其实这只狗是不是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长大了,已经会照顾自己了,已经学会了如何被爱以及如何去爱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达的是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丢了,被大人欺骗,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这些种种无能为力但必须接受的事情所积累的委屈。

成长是痛苦的,成长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些我们看不惯接受不了还改变不了的事情。

李玩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不惯看不惯的东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力所能及地去改变这些事情。

我坚信李玩会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因为她懂。

《狗十三》观后感篇5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

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

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

李玩的表姐,也许
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

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

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

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

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

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

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

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

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

”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

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

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