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第2课时系列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第2课时系列获奖
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第2课时系列获奖教案
第2课时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
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
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
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
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
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

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

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

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

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

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

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

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

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

“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

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2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

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

“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例3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