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稀硝酸生产企业防火防爆设计(终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稀硝酸生产企业防火防爆设计(终稿)
摘要 (4)
1前言 (6)
2工程概况 (7)
3工程项目分析 (9)
3.1 生产工艺简述 (9)
3.2生产过程危险性分析 (10)
3.3仓储区物料危险性分析 (11)
(11)
(12)
4 总平面的布置 (14)
4.1区域划分 (14)
仓储设施 (15)
其他设施 (16)
4.2 分区布置 (17)
4.3火灾危险类别的确定 (18)
及生产原料的理化性质简介 (18)
生产工艺火灾危险分类 (19)
存储区火灾危险分类 (19)
4.4耐火等级的确定 (19)
(19)
(19)
(19)
(19)
4.5 防火间距 (22)
(22)
(22)
5 防爆电气的设计 (23)
5.1 划分爆炸危险区域 (23)
5.2 防爆电气选择 (23)
(23)
(24)
6 泄爆方式确定及泄爆面积计算 (25)
6.1 泄爆方式 (25)
6.2 泄爆面积的计算 (25)
7灭火器的配置 (27)
7.1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27)
7.2灭火器的选择 (27)
7.3 灭火器设置 (27)
总结 (30)
参考文献 (31)
摘要
本文是对硝酸厂进行防火防爆设计。
了解位于硝酸的的制作工艺过程,分析确定硫酸工艺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危险及各个生产环节和存储场所的火灾危险类别;设定工厂内的生产场所、附属设施、存储区的建构筑物的功能、构筑的耐火等级、泄露面积计算和灭火器的选择。
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厂房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划分及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最大允许建筑面积进行选择,对厂房进行防火间距设计,《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来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对爆炸性物质进行分级、分组等规范设计。
关键词:防火防爆;硝酸;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泄露面积
1前言
硝酸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于生产浓硝酸、硝酸铵、硝基复合肥、硝基苯,己二酸、硝酸盐(硝酸钠、硝酸镁、硝酸钙、硝酸钡等)、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以及化学清洗等行业。
近年来我国稀硝酸产品市场消费结构变化很大,主要用于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医药、军事、化学清洗和硝基复合肥等域。
近年来,我国的硝酸工业发展迅猛,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为化工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然而,因硝酸而发生的事故逐年增加,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在对厂区进行设计之前了解生产中涉及的化学品的理化特征及所需设备的特征,并在设计时针对这些特征采取相对应的安全措施,合理的设计防火间距、泄爆面积、厂区布置等,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合理布置一个化工厂的各个区域和选择相关安全防护设备需要根据我国颁布的相关规范和工厂的实际情况。
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以及《石油化工防火防爆手册》对一硝酸厂进行防火防爆设计。
根据《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进行的相关图纸设计。
2工程概况
本次课程设计奖硝酸厂设在成都双流区,长约400米,宽约250米,占地面积75000平方米。
地理环境优越,交通运输方便,便于技术交流。
成都双流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由于东亚大陆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和受青藏高原东麓特殊地形的影响,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形成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3工程项目分析
3.1 生产工艺简述
生产稀硝酸的方法有常压法、全中压法、高压法等,该厂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双压法制稀硝酸的工艺。
流程如下:
(1).氨一空气混合气的制备
液氨经氨蒸发器蒸发成气氨,气氨进人加热器加热,经温度、压力、氨空比调节系统,控制气氨浓度,经气氨过滤器进入氨空混合器。
空气经三级过滤被空压机压缩分为二支,一支进人氨空混合器,氨与空气被混合均匀后进入氧化炉,另一支去二次空气漂白塔。
(2).氨的氧化及热能回收
氨、空气混合均匀后进人氧化炉顶部,均匀分布到铂网上进行氨的氧化反应:
4NH3+502=4N0+6H20+Q
氧化反应所释放出的热量及氨一空气混合气的显热使气体温度升至860℃~880℃,此气流经安装在氨燃烧器下部的蒸汽过热器和废热锅炉以回收热量,气体出废热锅炉的温度降至400℃左右。
(3).N0氧化及NO2吸收
从废热锅炉出来的氧化氨气经高温换热器,省煤器回收热量,再经过低压反应水冷器冷却后进人氧化氮分离器,与漂白塔来的欢空气混合后去氧化氮气体压缩机,加压至1.1MPa。
在氧化氮气被
冷却的同时,NO在设备和管道中氧化成NO2
2N0+O2=2N02+Q
压缩后的氧化氮气经尾气预热器回收热量后进人吸收塔底部,在过程中NO
进一步氧化,蒸汽在冷凝器进一步冷凝。
由底部进人吸收塔的氧化氮气在吸收塔内被水吸收生成58%~60%的硝酸,稀硝酸进入漂白塔被来自二次空气冷却器的空气漂白(吹除NOX)后,经酸冷却器后成为成品酸进入硝酸中间槽,用泵送往硝酸库。
3N02+H20=2HNO3+NO+142kcal/kg
(4).尾气能量回收及排放
从吸收塔顶部排放出的尾气,经尾气分离器,二次空气冷却器,尾气预热器后,进入换热器加热至360℃,进人尾气透平膨胀泪游胀做功,回收能量,做功后温度降为I20℃左右,经排放气筒放空,尾气中NOX含量在200ppm(V)以下。
3.2生产过程危险性分析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8],详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性。
1.灼烫
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
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伤害。
反应过程很多是高温反应,或是会放出热量,也可能对身体造成灼烫。
对企业职工具有造成物体灼烫的危险。
2.火灾
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不安全状态等可能导致火灾。
化工生产过程中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很多化学物质是具有可燃性的,在硝酸的生产中,氨气本身易燃,而且所应用到的物料有些也是具有可燃性的,一旦发生火灾,会损失很严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对企业职工具有火灾伤害的可能性。
3.容器爆炸
容器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容器爆炸是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
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生产过程中的很多步骤是需要在密闭反映容器中进行的,如反应釜,因此很可能发生容器爆炸事故。
均可能对企业职工具有容器爆炸的危险。
4.中毒和窒息
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如误吃有毒食物,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竖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
氨气有毒,具刺激性,如果液氨储罐泄露,必将对企业职工有中毒和窒息的危险。
5.其它伤害
除了以上伤害外,还有机械伤害、电气伤害、腐蚀、静电、噪声、振动、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危害。
3.3仓储区物料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
硝酸贮存系统的危险性一是由其物质特殊的理化特性决定,二是取决于贮存设施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三是涉及对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其危险性主要表现为:
1.易挥发性
硝酸受光或热的作用或在放置中变黄。
硝酸在空气中发烟(NOx),尤其是在贮罐下料过程及浓硝酸稀释放热过程中,严重影响着贮罐内物料的稳定性。
在这些过程中,贮罐呼吸阀口、排放管口发烟最严重,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易腐蚀周围设施、设备。
2.强腐蚀性
硝酸有强腐蚀性及强氧化性,尤其是温度超高时,腐蚀性极强。
这就对管道、贮罐材质的抗腐蚀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对收付料泵结构形式亦相应要求密封。
硝酸大量泄漏时,极易对设备基础、贮罐区地面、下水道造成严重腐蚀。
3.放热性
能与水以任何比例相混溶,同时伴随大量的热量,需及时进行热交换处理,降低贮存与下料温度,尽量降低其温度对挥发性的作用
4.强氧化性
遇H发孔剂、松节油立即燃烧。
遇木屑强烈氧化以致起火燃烧。
遇氰化物则产生剧毒气体。
与NH、H2S、CO2等混合时有爆炸的危险。
烃类及硝基化合物溶解在硝酸中能形成一种液体炸药。
某些有机物遇到浓硝酸能引起燃烧。
5.毒性
吸入较大量硝酸酸雾及蒸气时刺激呼吸道。
严重者经数小时至48小时产生肺水肿,可致死。
浓硝酸可引起严重灼伤。
3.3.2氨气储存危险分析
氨气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有氧化氮、氨等。
操作时应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
过30℃。
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4 总平面的布置
4.1区域划分
根据工厂生产和生活要求,充分考虑人身财产安全和火灾爆炸危险等多方面因素,把整个工厂划分为生产区、运输储存区和储罐区、辅助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五大区域。
以生产区为核心,为方便生产,满足生产、运输、销售、管理等要求,合理设置各个区域。
本文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和硝酸生产的过程危险性及成都双流区的地形与气候特征进行区域划分。
最终将厂区划分为如下4部分:生产区、存储区、生活区、附属设施区。
其中生产区包括生产装置和输送管线、泵房;存储区包括储罐、储库和仓库;附属区设施包括配电站、锅炉房、污水处理站、水泵站;生活区包括办公楼、食堂、活动中心和宿舍等。
生产区
4.1.2 仓储设施
为了方便工厂的生产与成品的管理,所以在厂内设计有储存设施。
储存区域划为三部分,成品库1(建筑物4)、成品库2(建筑物5 )、成品库3(建筑物6)是为了储存产品硝酸,原料库(建筑物7)是为了储存生产原料液态氨气(罐装),废品车间(建筑物8)主要收集废品.下面对各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存储注意事项进行简单介绍,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储存要求设计储存车间的功能和规格。
硝酸:硝酸(nitric acid)分子式为HNO3,是一种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的无机酸,酸酐为五氧化二氮。
易溶于水,在水中完全电离,常温下其稀溶液无色透明,浓溶液显棕色。
硝酸不稳定,易见光分解,应在棕色瓶中于阴暗处避光保存,严禁与还原剂接触。
液态氨气:无色,有毒,可燃;强腐蚀性有毒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有强烈腐蚀作用,产生严重疼痛性灼伤。
4.1.3 其他设施
根据化工厂生产和生活需要工厂内还包括以下附属设施:门卫室、食堂、活动中心、办公楼、宿舍、技术安全处、停车场、污水处理站、锅炉房、变配电站、消防水池、水泵站。
编号为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表4.3其他设施名称及规格
4.2 分区布置
本硝酸工厂设在成都双流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相对湿度78%左右,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因此,根据厂区地形、风向特点,及生产工艺、物料危险性,将工厂的生产区、存储区、生活区和附属设施区分布如下。
生产区在工厂的西南角自西向东依此为1号车间(氨一空气混合气的制备和氨的氧化车间)、2号车间(NO的氧化和NO2的吸收车间)、3号车间(尾气处理车间),有利于工艺流程的进行。
存储区在工厂的东南角自西向东依次是原料库、成品库、废品库。
生活区中办公楼、宿舍、礼堂、食堂、技术安全处被布置在工厂的东北角。
生活区是工厂的管理人员办公和员工体息娱乐的场所,从保障人员生命安全角度看,厂前区要远离工艺装置和油罐区布置。
以便于管理、保持环境洁净,且最好是在厂区边缘地带在工厂的东侧和北侧各设置一个入口两个入口处分别设置一个门卫室,停车场在东门西侧。
附属设施区在工厂的西北角按顺时针依次是污水处理站、锅炉房、变配电站、水泵站、消防水池。
4.3火灾危险类别的确定
硝酸及生产原料的理化性质简介
1.硝酸
硝酸分子式为HNO3,是一种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的无机酸,硝酸沸点低(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而产生白雾无机氧化剂。
与可燃物的混合物易于着火,并会猛烈燃烧。
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高温时分解,释出剧毒的氮氧化物气体。
根据GB50016—2014,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2.液态氨气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液化的氨气,它是一种无色液体,极易气化,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爆炸极限为16%~25%,沸点为-33.5℃,低于-77.7℃可变成具有臭味的无色晶体,自燃点为651.11℃。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
液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铵根离子NH4+、氢氧根离子OH-,呈碱性的碱性溶液。
液氨多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且不能与乙醛、丙烯醛、硼等物质共存。
依据GB40016-2014,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生产工艺火灾危险分类
A中表A1)确定生产工艺火灾危险。
其中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NO和NO2是火灾危险性为乙类的物质,所以确定其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为乙级,而氨一空气混合气的制备和氨的氧化车间又含有大量的火灾危险性为乙的液态氨气,因而确定生产区厂房的火灾危险的乙级。
4.3.3 存储区火灾危险分类
4.4耐火等级的确定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生活区的建筑可以依据民用建筑确定耐火等级和面积(见附录B中表B3)。
食堂和活动中心耐火等级均为一级,面积分别为1200㎡和1200㎡;宿舍和办公楼耐火等级为二级,面积都为1500㎡;门卫室和技术安全处确定耐火等级均为三级;面积分别为100㎡和800㎡。
综上所述化工厂内建筑物的火灾危险类别、耐火等级、层数、面积表4.4所示。
表4.4化工厂内各建筑物的火灾危险类别、耐火等级、层数、面积
4.5 防火间距
依据上面的防火间距确定原则,并且考虑产品生产、运输、储存过程,工厂整体布局的规范合理,以及便于消防灭火等因素。
根据各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及其面积,综合考虑总体布置以及各类生产车间、仓储设施和其他设施与厂区围墙、厂内各道路、工厂管理区及生活区的距离,厂区总平面布置见01号图纸。
5 防爆电气的设计
5.1 划分爆炸危险区域
1.正常运行时不能出现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的密封处;
2.正常运行时不能释放易燃物质的法兰、连接件和管道接头;
3.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安全阀、排气孔和其它孔口处;
4.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
1.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0区;
2.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1区;
3.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2区。
5.2 防爆电气选择
厂房内主要爆炸危险性蒸气为氨气,根据《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附录C表C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分级、分组,氨属于ⅡA级T1组。
第2.3.7条对于易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良好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主要生产装置区,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
当释放源距地坪的高度不超过4.5m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4.5m,顶部与释放源的距离为7.5m,及释放源至地坪以上的范围内划为2区。
一、旋转电机防爆结构的选型应符合表5.2的规定;
二、低压变压器防爆结构的选型应符合表5.3的规定;
三、低压开关和控制器类防爆结构的选型应符合表5.4的规定;;
四、信号报警装置等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选型应符合表5.5的规定。
根据表5.1,选择照明、控制和电力使用电缆应是横截面积不小于1.5mm2的铜芯电缆,接线盒为隔爆、增安型,移动电缆为中型;
根据表5.2,选择防爆电机为隔爆型dⅡ即可;
根据表5.3,选择变压器、电感线圈和仪表用互感器均选择隔爆型d即可;
根据表5.4,选择厂房内照明灯具,移动式灯和携带式电池灯只能选择隔爆型d,其他灯具可以选择隔爆型d和增安型e;
根据表5.5,选择信号报警装置和电气测量表计可以选择隔爆型d、正压型p和增安型e,插接装置只能选择隔爆型d,接线盒可以选择隔爆型d或者增安型e。
6 泄爆方式确定及泄爆面积计算
6.1 泄爆方式
6.2 泄爆面积的计算
本次对工厂的1号车间(氨一空气混合气的制备和氨的氧化车间)进行泄爆面积计算。
,各计算段中的公共截面不得作为泄压面积:
A=10×C×V2/3 (6.1)
式中,A为泄爆面积(m2);
C为泄压比值(m2/ m³);
V为厂房体积(m³)。
表6.1厂房内爆炸性危险物质的类别与泄压比值(m2/ m³)
长径比为建筑平面几何外形尺寸中的最长尺寸与其横截面周长的积和 4.0倍的该建筑横截面积之比。
图6.2厂房立面图 图6.1厂房平面图
首先求长径比,已知车间长宽高分别为40m 、30m 、10m ,其横截面周长为(30+10) ×2=80m,横截面积30×10=300m2。
长径比=(40×80)/(300×4.0)=2.67(m2/ m ³)
根据式 A=10×C ×V2/3来计算。
其中V=40×30×10=12000m ³,根据表6.1 C 取0.030,则可得:
泄爆面积A=10×0.030×120002/3=157.24m2 因为屋顶的面积为40×30=1200m2大于泄爆面积,采用轻质屋顶泄爆即可。
7灭火器的配置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5] GB50140-2005原料库(氨气储存库)进行灭火器的配置。
7.1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液态氨的火灾类型为C类火灾。
液氨储存库的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
表7.1.1配置场所与危险等级对应关系
7.2灭火器的选择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4.2.3C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按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本厂选择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
7.3 灭火器设置
1配置单元计算
由于液氨液氨储库长为40m宽为30m。
2配置设计计算
(1)计算各单元的保护面积
单元保护面积S=40×30=1200m2
(2)计算各单元的所需的灭火级别
液氨库房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应按下式计算:
S
Q K
U
(7.1)
式中Q ——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S ——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m2);
U ——A类或B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或 m2/B);
K ——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应按表7.2的规定取值。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中条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7.3的规定
该储库属于C类火灾场所,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中6.2.2条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7.4的规定。
表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所以U=0.5㎡/B,储库内未设室内消火栓系统和灭火系统K=1.0,单元面积S=1200㎡,计算得Q=2400B。
(3)确定各单元的灭火器设置点
采用手提式灭火器N=(40/18)×(30/918)=`4
(4)计算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灭火级别
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应按下式计算:
N Q
Q e
(7.2)
式中 Qe ——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 或 B ) ; N ——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数(个)。
把Q=2400B 和N=4带入 Qe=600B ,
(5)确定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灭火器的类型、规格与数量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由表查,液氨存储库设置4个点,每个设置点设置3个推车式灭火器,其中2个灭火级别是183B ,冲装量为20kg,规格代码为MFT20,1个灭火级别为297B ,冲装量为50kg ,规格代码为MFT50。
总结
本次课设从选题开始,到查资料查规范,合理运用资料数据,创新设置内容格式等等,都是一个摸索、自我学习的过程,其中,其中很多生产工艺环节的化学物质和使用规范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逐渐对它们的熟悉,使我不仅强化了专业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很多细节方面自己感觉不是很满意,感觉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所设计的化工厂功能设置上基本满足了要求。
通过两周的防火防爆课程设计,我从中受益匪浅。
从查资料、大家讨论、老师答疑,到自己动手操作,画图、写报告等,虽然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从这个过程当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资料,如何真正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学过的课本知识重新输理了一遍,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去,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要学以致用的道理,也明白了怎么去用一个安全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
[3]《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化学技术说明书MSDS》
[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7]《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附录A火灾类别划分
表A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表A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附录B防火间距
表B1厂房之间及其与乙、丙、丁、戊类仓库、民用建筑等之间的防火间距(m)
表B2.乙、丙、丁、戊类仓库之间及其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
注:1 单层、多层戊类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2.0m;
2 两座仓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总占地面积小于等于规范第3.3.2条一座仓库的最大允许占
地面积规定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3 除乙类第6项物品外的乙类仓库,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5.0m,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
防火间距不宜小于30.0m。
表C3.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