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第二集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苏轼第二集笔记
苏轼能成功,有自身的主观,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上,是聪明。

聪明得在正道上。

小时,苏轼也是上学的。

当地老师叫刘巨,孩子们跟着刘老师上课。

那时,苏轼还很小。

上课时,老师也得讲诗词,刘老师写了两句暨餐诗,“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鸟飞起来,打渔的人受了惊吓。

站起身来,看到漫天大雪雪片随着风走。

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飘飘。

苏轼举手,这诗确实好,可是,我觉得雪片没有归宿。

随冈而去,没根,不好,不如改一改。

“雪片落菲葭,雪片落在芦苇上,彼此呼应,岂不更好?刘臣说,我当不了你的老师。

由此口以看出,苏轼很小的时候,诗才就相当高了,这是天贴英才,底子好,光脱明还不行。

苏轼不光是聪明,而且气质不同凡响。

后来贬到黄州,除了长江,没什么好看的。

弟弟来看他时,二人在西山玩。

游玩时,想到童年时与哥哥一起玩的情景,苏辙回忆说,小时候跟着哥哥玩时,“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赛裳先之。

”看到好山好水,总看山爱山看水爱水。

去不到,总会怅惬几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要是一个人出去玩时,总会飘然地去了。

在自然山水间,非常逍遥地玩。

他有天然的气质与风度。

这是与生俱来的。

一是聪明,一是从小气质不凡。

苏轼勇于质疑,这是许多人做不到的。

他小时,正是宋仁宗庆历年间。

欧阳修这时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当时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像韩琦富弼等。

京城中,传来了一首诗,苏轼的老师拿到了之后,给先生们传着看。

苏轼在旁边偷偷地看,看时问老师,这些人是些什么人。

老师们说这些人,你没必要知道。

你也不懂。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老师们就告诉了他。

苏轼回忆说,小时就知道这些正人君子。

到了京城时,见到欧阳修,能
结下深沉的友谊,一点也不怪了。

小时的敢于质疑,起了作用。

当时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

却因此看出了苏轼的个性。

唐宋四川是天府之国,与京城离得远,交通不便,苏洵父子到京城赶考是大事,见到许多大文人,苏轼他们真不怕。

他们先去益州见张方平,有一天,张方平,问苏洵,他们在看什么书呀。

他说,他们打算再看《汉书》。

张方平记忆超强小时借书看,能过目不忘。

怎么再看?没必要看第二遍呀,苏洵回家告诉苏轼。

苏轼说,我都看三遍了。

不等于不聪明。

我的刻苦也是天才呀。

当时苏轼不到二十岁,在求知的道路上是有勇气的。

有自己的主张这很难。

独立性思考,不依附于权威的思考,是其独特处。

他的刻苦也是异乎寻常的。

他有自己的态度!
苏轼的生活环境好,雅趣并存。

雅上,十二岁时,与弟弟玩,在地上挖东西,挖出一块石头来。

非常光滑。

而且是青绿色的。

上边弄墨时,吃墨。

是砚台的好材料。

兄弟二人给爸爸。

苏洵说,这乃天砚也。

这是最高级的砚台。

是有砚之德,于形略不足耳。

砚台的内涵与品质,是默默无闻地为笔服务。

有潜在之德。

父亲交给他们好好使用。

苏轼后来,遭了乌台诗案,找不着了。

过了几年后,突然翻书看到,大喜,告诉儿子们。

这童年,玩石头都能玩出道德来。

说明父亲苏洵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这是雅。

趣上,与弟弟玩得欢呢。

一天晚上,一帮小朋友们瞎聊。

玩对句,一人说,夜松偃仰如醉。

好。

另一位说,夏雨凄凉如秋。

挺好。

苏轼说,有客高吟拥鼻。

苏辙说,无人共吃馒头。

前面都挺雅的。

后面有点俗。

虽然后边有点扯,可是,在玩的是高雅。

这是环境的熏陶。

说明这些小孩从小在一起接受的教育是与众不同的。

还有不可缺的,前辈提携。

这也是要紧的。

张方平是益州知州。

张方平说,找我没用,我在文坛上,不算什么,应该去找欧阳修。

他是大才,是科举的首领,
得去找他,我来推荐。

大家不知道二二人却是政敌。

二人几乎不往来。

张方平认定是人才,就写了信,把三苏推荐给欧阳修。

欧阳修也没成见,只看文章与人品,后来文章当在此。

这是未来文章的方向。

在科举中,对于苏轼与苏辙给予了多方关照。

北宋时,对待人才上,只要是为朝廷推荐,往往能尽弃前嫌。

没这个条件,苏轼能否顺利出世,难讲。

欧阳修的奖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说,读苏轼的文章,冒汗,真是人才呀。

我这个年龄认识的道理,他竟然与此相同。

我当为此人放出一途。

我得让他出头。

欧阳修也是人才呀,能讲出这样的话,从古到今,并不多见。

这样的好人文环境。

晁端彦来拜访说,欧阳公告诉我,你是人才,让我来拜见你。

可见,欧阳修,让年青人间互相结识,这就是盟主的范。

苏轼能成就这样,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

还有四川是神奇的地方,总有神奇的传说。

为苏轼的气质养成,创造了条件。

有老尼朱氏九十多岁了,原来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国孟昶皇帝贵妃花蕊夫人的跟班,小时苏轼常找她玩。

她告诉苏轼亲眼所见,夏天晚上,她看见花蕊夫人与孟昶皇帝纳凉,皇帝当时写了一首诗,那时,苏轼还能背下全诗,回忆时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后边的忘了。

苏轼干脆补上,成了一首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不熟,重点不在这儿,在黄州时,想起自己七岁时,听到的这首诗,只记得前两句,在幼小心灵中,这是浪漫的故事,也是传奇。

老太太见证了风流的历史,在被贬时,仍然就此写出完整的词,寄托了心里埋藏已久的浪漫的想象。

苏轼的身上就有这种神秘的气质,这正是诗人的气质,不能太实在,得有机灵,这就是灵气。

四川这儿养育了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