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教材简析:
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再教学一些质量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对1克与1千克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知识。

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还缺乏了解,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让他们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通过实践,探索出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的进率。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

4.初步学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通过操作。

观察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盘秤、5袋1千克物品、1袋3千克物品、1袋500克的物品、一些1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瞧,春天的景色多美呀!真是郊游的好季节,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超市购买一些郊游时所需要的物品吧!
师:(出示主题图。

)孩子们,来到了超市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饼干110克。

生:苹果1千克。

生:豆油5千克。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你们所说的克和千克就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
师:克和千克是它们的中文名字,它们还有英文名字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如果在包装袋上见到5只要读5克,那见到5kg呢?
生:5千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5克和5千克都是用来表示重量的,那知道物品重量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看包装袋上的标志。

生:用秤称。

师: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呢?
生:我在蛋糕城见过电子秤。

生:我在小卖店见过盘秤。

生: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秤啊!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这些秤中有没有你们见过的,然后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交流。

)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用盘秤来称量一些物品,谁会使用盘秤呢?
生: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盘上,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师:你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这么小的年纪就会用秤了。

[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思维。

]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一枚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谁来猜一猜?
生:1克。

生:2克。

生:3克。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愿意来称一称呢?
(生称2分硬币。

)
师:有什么发现?
生:指针没动,量不出来。

生:看来一枚2分硬币实在是太轻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用天平称。

师:同学们,用天平称量物品和其他的秤可不一样呀!你们要认真观察。

(课件演示。

) 师:现在屏幕上是一架调好的天平,指针正好指向0刻度,我把这枚2分硬币放在左盘,有什么发现? 生:向左倾斜了。

师:现在老师把右盘放上1克的砝码,怎么样了?
生:指针又指向0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一枚2分硬币正好重l克。

师:那这1克重的2分硬币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呢?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
师:谁能说一说,1克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
生:1克实在是太轻了,就像没拿东西一样。

生:就像拿一片羽毛一样。

师:同学们,根据这1克的感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
品大约1克重呢?
生:一小块海绵。

生:3粒黄豆。

生:2粒花生。

师:一枚2分硬币是,1克,那2枚、3枚5枚呢?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来感受一下1克与2克、3克5克的不同吧!(小组活动。

)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2克进行比较的,觉得2克比1克稍微重一点。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5克进行比较的,觉得5克比1克重一些。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和几克,并且亲自感受到了它们的实际重量。

现在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克的。

生:我们是用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来认识克的。

师: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千克。

2.认识千克。

师:现在老师这有3袋物品。

(一袋1千克毛线、一袋1千克大苹果、一袋1千克小苹果。

)哪一袋重一些呢?请来猜一猜。

生:毛线会重一些,因为毛线比较多。

生:大苹果重一些。

师:看到大家的意见还是不统一,那谁愿意来称一称。

(生称3袋物品。

)
师: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千克。

生:数量多的物品不一定重。

师:你们可真丫不起。

有这么多的发现,你们想亲自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实际重量吗?(生小组活动。

)
师:1千克拎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生:比1克重多了。

生:拎在手中胳膊都酸了。

师:现在大家就拿出身边的物品和这1千克比较一下。

看看谁重一些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呢?
生:我们组是拿5本书和1千克进行比较的,我们认为5本书比1千克重。

(生到秤前验证。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1千克拎在手中的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那我们就用这种感觉做一个游戏,每组选一名感觉最准的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

师:现在老师来宣布一下游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规则,每名选手闭上眼睛,师会递给你两袋
物品,其中一袋正好是1千克,另一袋不是1千克,请你闭上眼睛选出1千克的物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拿一些物品和1千克比较的。

其实比一比也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

3.探索1000克=1千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克和千克,而且感受到了他们的实际重量,那么克和千克会不会有联系呢?
生:会有联系。

克轻千克重,克多了就变成了千克。

师:那么多到什么程度是1千克呢?
生:1000个1克就是1千克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一袋500克的盐,那两袋呢?
生:1 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00+500=1 000。

师:很聪明。

那么我们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是多少? 生:1千克。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1 000克:1千克。

师: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规在请大家打开书做第4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的重量。

]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不知道淘气学的怎么样?我们赶快来看一下淘气的记录单吧。

(我是淘气,听说要郊游了,我们买了许多好吃的:一个200千克的大苹果、5克的水、120千克的面包、一个4克的大西瓜,我会分给你们吃的,同学们我记录的对吗?) 生:不对。

200千克的大苹果应该是200克。

生:5克水还不够一口喝的呢!应该是500克。

生:应该是120克的面包。

生:没有4克的西瓜应该是4千克。

哪节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
反思:
审视这节课有3个优点:
1.教师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生气。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本课的教学,拓展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空间,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探究的动态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
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

教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体验与探究中构建知识,并能根据他们的情感需要进行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灵气。

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再加上教师评价方式由个人到小组,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2.学生经历了充分体验,体现了探究意味。

传统的教学知识的形成是由教师讲的,在本节课教师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活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估、称等方式亲自体验到的,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显然,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

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数学知识,感悟了数学方法,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想象、推理、猜测、判断等一系列活动,挑战自己的思維,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浪高过一浪。

31思想方法的归纳,使教学溢光流彩。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
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在教学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思维品质,尽管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归纳学习方法,但教师能经常渗透,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然而,教学经常称为遗憾的艺术,其中也不乏一些欠缺之处。

由于场地过大,在天平的演示时,教师没有用实物,而是用了课件。

小组活动时,提问面还有些窄,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后,教学将会更加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