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的回归——谈木结构建筑的现代化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木结构的回归——谈木结构建筑的现代化发展
姓名:曾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傅克辉
20070301
题目:木结构的回归
——谈木结构建筑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曾桢
导师:傅克辉
学位:硕士
学校:四川美术学院
摘要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巧妙的熔于一炉,凝聚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华,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

然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虽历史悠久,却从未走出过自己国门,在固步自封的状态下,西方新建筑占领了中国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建筑市场。

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丧失了主导性,进入了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

就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逐渐隐退到历史的背后之时,发达国家却将木材的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结合现代化工艺,将木结构建筑广泛地运用于住宅乃至公共建筑等领域。

不仅顺应了现代绿色生态建筑理念,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个性,令居室更加生动,更具人性。

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隐退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文明啃啮的无奈与无助。

但在西方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蓬勃发展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木结构建筑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木结构的回归,不是要我们把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搬进”现代生活,而是要我们立足于现代生活的土壤,挖掘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价值和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宽广舞台,着眼于未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书写中国未来建筑的更加亮丽的篇章。

本文分成四个篇章,第一章通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构造手法的分析,谈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对于世界建筑文化的突出贡献以及木结构在建筑领域中突出的优势;第二章探寻木结构建筑在中国近代呈现式微局面的原因;第三章将目光转向西方,洞察木结构建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绚丽舞台;第四章则立足于现代生活,呼吁木结构的现代回归,剖析中国木结构建筑回归的意义,解析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潜力。

当今世界的建筑语汇是一种多元化的语汇。

在这种多元化的语境下,我们反对中国建筑对西方的盲从,我们需要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体系。

木结构建筑的现代回归,正是旨在唤起中国的建筑界,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森林中注重建筑形态
的多元化,在冰冷的石头森林中注重建筑的人性化回归和生态性回归,实现木结构建筑的良好传承及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建筑注入更多的个性表达。

关键词:古代木结构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现代回归,可持续发展
THE RETURN OF WOOD STRUCTURE
——TALK ABOUT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WOOD STRUCTURE
ABSTRACT
The Chinese ancient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blends Chinese philosophy thought
and aethestic standard.It coagulates the essence of China civilization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and it is the precious inheritance of the whole mankind. Althoug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constructs is long, it has never come out
China. Under the isolating itself, the new west building have occupied the chinese
market which has a huge potential. Chinese building swam with the stream, which have
lost its predominance, it got into the turbid current of the world building.Wh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drop out of the historical scene little by little,
the develop countries showed the value of the timber adequately. Their wood
structure ,which combined modern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dwelling and public
building realms. The western modern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not only adapt to the
modern principle of the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but also can enough to develop the
designer's personality,and make living rooms more vivid, more human. Unde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constructs isolating itself,we can feel
the helplessness tha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rod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However, when the western modern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develops
rapidly,we can see the strong vitality and the wid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e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The return of the wood structure,is not moving th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into modern life,but basing on the soil of the modern life, and
revealing the value and the wide stag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We should focus on the fu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uture construct with the look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literary pieces. Chapter 1 analyzes the structure skill
of Chinese ancient wood structure building,and talk about it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building culture and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 of the building realms. Chapter 2 explores the reason that the Chinese ancient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drop out of the historical scene in modern China. Chapter 3 set the sights to the west, and insight into the gorgeous stage of the modern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Chapter 4 which footed on the modern life, appeal to the return of the wood structure, analyze the meaning of its returns and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world building development presents a diversified operators nowadays.Under the diversified operators, we oppose the Chinese building to follow the west. We need the modern building system which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turn of the wood structure,is arousing the building field of China,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nstruct in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humanization and ecosystem.We should inherit the tradition of wood structure building,and realiz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ancient wood structure constructs, the modern wood structure constructs, modern retur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1章功能之上的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神韵
1.1从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看古代木结构建筑盛行的原因
1.1.1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情结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特殊的建筑“语汇”而迥异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研究,而非像西方那样执着于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人作为主体的,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的意义。

同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中国文化早期也曾有过原始宗教笼罩的时期。

中国古代虽有神话,却没有以神话为中心建立新的国度。

在中国,真正起到支配地位的并不是人对之绝对服从与崇拜的“主神”。

来自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盘古、西王母等神尽管都有一定的神性,然而在文化性格上却不同于外域的上帝、真主、释迦牟尼等主神。

春秋末年,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立足于人的伦理道德,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充满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核心内容是关心政治,注重人事,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孔子对待鬼神采取了清醒的态度,《论语》记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1],“未知生,焉知死?”
[2]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神仅仅是烘托巩固皇权的工具而已。

道家重“道”,而“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把人还给了自然,认为人能自觉地效法自然规律,领悟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3]。

这种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突出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活动的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如孔子所说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4],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5]等。

虽然中国也有宗教,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在中国,无论是哪种宗教,始终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

相反,这些宗教却受到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人性”的烙印。

在中国,神和宗教始终是围绕着人世问题进行传播的:道教不讲灵魂的拯救,讲究的是自己的修行,成仙便是生命的延续;而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则提出了人性即佛性,肯定了现世之人、现实生活的意义。

1.1.2 “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盛行
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和“物”都具有永恒性,而“人”和“人生”却具有短暂性。

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建筑物看成永久的纪念物。

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

” [6]指出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以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我们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只要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

一座房屋乃至一座城市损坏了、古旧了,中国人惯常的做法是干脆全部抛弃重建,这种“喜新厌旧”的作风一直持续到现代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

所以,在历史上,除了唐代和清代,几乎所有的开国之君都大兴土木重建供自己享乐的新宫殿和新都城。

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即使是皇宫和寺庙建筑,虽然感官雄伟,也不是盲目求大而摒弃居住的尺度感。

这充分表明,建筑如同人生一样,是有寿命的,是随着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的,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永恒的石头更有生命意义。

木材源于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而石材的冰冷则暗示着死亡。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石材多用于墓室或佛塔,而住宅则多用木材。

中国人是钟情于木材的,这种钟情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情结。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建材,延续了几千年。

秦代建阿房宫,蜀山为之伐空;后代开发过甚,华北主要地区均无可用之材,甚至要自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伐木北运,劳民伤财,故修宫室必为大臣所谏阻。

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甚至挪用了海军经费,最终走向了亡国之路。

[7]在木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仍不惜代价以木为建材,说明了中国人选择木材建屋不是为了省钱,只是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念。

从构造方式来看,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构造方式也正好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这和西方建筑的砖石结构构造方式有着迥异的差别。

在西方的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神权”的时代,正是由于神的永恒性,一本西方建筑史似乎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

因此,在古代西方,建筑被看作永久纪念物,在修建神圣的建筑物时,人们不惜经年累月,甚至一代接一代地去完成这项不朽的功业。

于是,西亚波斯百柱殿修建了58年(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60年);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庙建筑群修建了306年(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32年);罗马圣・彼得堡教堂修建了160年(1506年——1666年);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已是18世纪的产物,施工时间也花费了36年(1675年——1711年)[8],……虽然西方古代单座的石材建筑在工作量上比中国古代单体木结构建筑大,但即使是工作量相同,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施工起来也更容易、更迅速,原因有两点:
1、中国古代木建筑的规模是由量积累起来的,分布广、工作面大,可同时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木柱木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承托上部一切荷载。

这种结构采取标准化和定型化的组合模式,可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发挥最大效率。

正是由于这种施工的便捷性,汉代长乐宫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开始修建,仅2年就建成了,据记载,长乐宫“周回二十里”,[9],规模占据四分之一个长安城;公元1407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王宫占地72万方,房屋大小近千幢,面积达16万平米,1420年即全部完工,只花了13年。

这13年中大部分时间花在准备材料上,真正现场施工时间还不到5年;[10]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虽耗时约90年建成(1703年——1792年),但这是针对避暑山庄占地约560万平方米的壮观规模而言的,而且它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是一边使用一边扩建的。

[11]
建筑是社会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晴雨表,如果说没有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念,或许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就不会如此盛行,更不会达到如此高深、如此精湛的造诣,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或许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1.2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神韵
如果说古代西方建筑的发展是一部“石头的史诗”,那么,中国古代建筑则是一部“木头的史诗”,中国古代匠人将木头的价值予以充分的发挥,给木头注入了灵魂,使其充满了生命力,于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展现出的是礼——理——情的融合统一,是典章与艺术、理性与情感、伦理与心理的统一体。

因此,当我们驻足于古代木结构建筑前,我们常常会惊叹于其“理性”的建筑美,同时又会为其“情”的芬芳所感动。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神韵就在于从“人本”的角度出发,既遵循“理”,又拒绝僵硬,既动人以情,又晓人以理,其建筑美建立在功能之上。

1.2.1以木为“骨”,巍然而立
中国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木质作为原料,以木为“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正是由于以木头作为骨架,中国古代建筑集坚忍不拔与婀娜多姿于一体。

所谓以木为“骨”,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柱、木梁等构成房屋的框架。

房屋的主要框架是这样搭建的:屋身部分以木材作立柱和横梁构成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由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组成,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相互牵搭,从而形成“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如图1:木结构的构架)。

屋顶与房檐的重量可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或划分内外空间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的负重。

中国有句形容古代建筑的古老谚语叫做“墙倒屋不塌”,形象地指出了这种木框架结构的优越性。

正是由于墙不承重,门窗的设置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各种功能需要任意布置门窗的位置。

于是匠人们可以随
心所欲地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木建筑:有的四面用墙,有的全部设置为门窗,有的甚至既没有墙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房屋的承重。

图1:木结构的构架
这种框架结构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所不同在于框架的构成不是用钢筋混凝土也不是钢骨架,而是用木材。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这种框架结构原则直到现代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而中国建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将这一技术运用得游刃有余。

1.2.2“勾心斗角”,承重与审美并存
“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含贬义,但它却形象地勾勒出了斗栱的组合方式。

斗栱是中国独有的木结构元素,凡是抬梁式的建筑都缺少不了它。

所谓斗栱,即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而成,它像建筑的DNA,利用榫卯的嵌接组合,交错叠加,成就了千变万化的屋宇形态。

图2:斗栱结构
斗栱由斗、栱、翘、昂、升五种基本构件所组成。

斗是承托第一层栱件及以上各层最底层的基座,外形方正,斗面开凿有十字槽口。

栱是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放置的一种弓形曲木。

翘是一种形状与栱木相同,但放置方向与其垂直,以交点为心,向檐轴前、后伸出的弓形曲木。

昂是位于斗栱上层,起杠杆作用,且外端特别加长,并凿有昂嘴端头的栱件,作用有二:一是满足悬挑距离,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斜挑杆形式,以减少斗栱的高度和层数;其二是增强装饰效果,丰富斗栱的造型。

可以说,横者为栱,纵者为翘。

升是一种比斗小的斗,因旧时量米容器中,大的叫斗,小的叫升,十升为一斗,故清朝时借用此名,称之为“升”,它立在栱、翘、昂的两端,是承接上一层栱件的基座。

[12] (如图2:斗栱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栱层层叠叠,形态复杂,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何中国人不采用斜撑木的方式解决出檐的问题,要浪费这么多木材制作斗栱?难道中国人就这么笨,竟不懂得三角形稳固性强的几何原理?其实,我们的祖先并不傻,用斗栱的架构方式也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在作祟。

中国人讲求“方正”,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矩形构架也是一种基本的构架方式,而斗栱系统正是一种矩形的结构系统。

因此,在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宁可用复杂的斗栱来取代省料的斜撑木,哪怕是耗时耗木也在所不惜。

斗栱集多种优越性于一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能增加屋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

大屋顶在中国古代房屋建筑艺术中是非常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科技的精华所在。

而外檐斗栱的运用则成就了古代建筑的屋顶之美。

外檐斗栱将斗栱用在屋檐下,使屋顶的出檐加大。

在古代,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栱挑出檐口,在屋檐转角处形成翼角起翘,既延长了滴水的距离,又给予屋顶充分的艺术演绎空间,使屋顶呈现出美妙的曲线。

山西五台山豆村镇佛光寺大殿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殿正面是一列柱子,柱子上由雄大的斗栱托着瓦檐,斗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上面是中国特有的四坡屋顶,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如图3:佛光寺大殿木结构3D建模)
图3:佛光寺大殿木结构3D建模
第二,它能承接部分荷载、均匀传递路径。

斗栱用在梁枋两端的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增大梁枋的承受力。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为辽代重建的木
结构建筑,已有千年历史,设计别具匠心。

阁楼木构全高22米,3层楼阁围绕中间一尊巨大的观音立像而造,使中间呈现出一个如同井的空间,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两圈升起,由于应用了各种能承重、能出挑的斗栱,就把各层支柱和横梁之间、支柱和伸出的檐廊之间复杂的承重问题解决了,正是因为斗栱的巧妙应用,才使得这座千年阁楼屹立至今。

(如图4:独乐寺观音阁)
第三,它能丰富檐口造型、增添装饰效果。

斗栱作为一种复杂且巧妙的构造,除功能性外,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勾心斗角”的形式,在外观上使人产生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艺术感染力极强。

斗栱的组成原则历代基本上都没有变化,而出现的斗栱类型和式样却繁复多样,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艺术“形每万变,神唯守一”的规律。

斗栱越是发展到后期,其装饰意义越大,其构件变得纤巧精细,更注重外在的审美效果,以致于形成了一条华丽的装饰性檐口线。

斗栱的装饰意义不仅在木结构建筑上得到很好的发挥,在砖石建筑上也予以充分的应用。

在佛塔等古代砖石建筑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斗栱
的影子,在这里,斗栱已经失去了功能性,纯粹地成为了
一种装饰部件。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接受了斗栱这
种特殊的建筑构件形式,习惯了它所承载的情感内容,已
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古代匠人在建造砖石建筑时仍
然沿用这种传统形式。

西安光教寺玄奘塔建于唐朝,是现
存最古老的砖砌出的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塔身丰富的斗栱
造型说明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方法是现实主义,但又不脱
离艺术传统的,更加说明了斗栱的装饰意义。

(如图5:光
教寺玄奘塔)
第四,它能增强抗震能力、提高安稳程度。

斗栱较之整个建筑物而言,只是小小的构件,但数量众多的斗栱通过榫卯咬合在一起,则能产生巨大的抗力,使建筑充满了韧性。

山西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是建筑艺术的精品。

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相当于现在20层楼房高,建于辽代,木塔建成后,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战火的袭击,依然巍然屹立。

木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的精巧。

全塔上下除了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
图4:独乐寺观音阁
图5:光教寺玄奘塔
起。

构筑奇妙、式样繁多的斗栱与梁、枋、柱科学
组合,结为整体,反映了古代建筑科学、建筑艺术
的杰出成就。

由于木结构建筑应用的斗栱和榫卯的
咬合不是刚性连接,当遇到大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
时,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
损耗部分外力,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从而形成了
木塔的柔韧性。

(如图6:应县木塔)
1.2.3灵变的建筑,构造灵活的艺术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具有“灵性”的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几乎相似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

1.2.3.1“隔而不隔”赋予平面无限延伸的可能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用“间”、“架”的数量来表示房屋的平面或规模大小,所谓“间”指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如图7:古代建筑平面布局)。

“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如图8:檩数决定房屋架数)。

“间”、“架”的数量决定了房屋平面的形状大小。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采用由木柱、木梁构成的框架结构,可承托上部一切荷载。

无论内墙、外墙,都不承担结构荷载。

因此,“间”和“架”的数量可随平面大小的要求而增减,在发展上可以做到不受限制,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
图6:应县木塔
图7:古代建筑平面布局
图8:古代建筑平面布局
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于是,“间”成为了建筑的一个细胞,“间”和“间”既相隔又相通,隔是为了便于使用,通是为了不感到局促,而又不会一览无遗。

这就形成了房屋“隔而不隔”的设计特色。

如果地大财雄,建屋是可以横向展开的,形成五间、七间、九间的厅、堂、廊、庑俱毕的大屋。

“间”、“架”的数量从理论上讲虽可以随意增减,但中国单座建筑并未过分地将其扩大,而是到了一定程度便适可而止。

比如:唐制的住宅,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四、五品堂舍五间七架,门屋三间两架;六、七品一下堂舍三间五架,门屋一间两架[13]。

清宫太和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是现存最大的古代单座木结构建筑(如图9:清宫太和殿)。

至于庑廊、复道等建筑造型,其间数自然就很多了,颐和园的长廊间数以百计。

假如以“架”数表示房屋的进深,最多的也不过十多架而已。

“隔而不隔”的构造方式,可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使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

一座普通的三五间小殿堂,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成为府邸的大门、寺庙的主殿、
衙署的正堂、园林的轩馆、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
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

同样的元素,其组合方式稍加变
化,就可以得出既统一又相异的功能空间,不能不说是
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4]
1.2.3.2三位一体”的积木游戏构造韵律空间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上提到过:“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台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梁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立面构图作过这样的阐释:“中国的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显明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

任何地方,建于任何时代,属于何种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中间如果是纵横着丹青辉赫的朱柱、画额,上面必是堂皇如冠冕般的琉璃瓦顶;底下必有单层或多层的砖石台座,舒展开来承托。

这三部分不同的材料、功用及结构,联络在同一建筑物中,数千年来,天衣无缝的在布局上,殆始终保持着其间相对的重要性,未曾因一部分特殊发展而影响到他部,使失去其适当的权衡位置,而减损其机能意义。


[15]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灵活性很强,组合是其构图的基本观念。

它以间为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

这好比儿童玩耍的积木游戏,由小部件组合成大块,再由大块组合成整体。

图9:清宫太和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