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泉州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重点人物:华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华生都是教育心理学部分考查的一个重点人物。
本文在此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背景简介:
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世界心理学界的主流心理学。
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期,涌现了很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根据这些心理学家观点观点的异同,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可称为古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华生、霍尔特等,他们反对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的传统心理学的观点,主张用客观法研究行为。
第二个时期称为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坚持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开始研究动机和认知机制,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等。
华生在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他认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其他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曾经用条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也叫做小艾伯特实验。
二、经典实验:
小艾伯特实验。
实验被试者是一名出生只有11个月叫做艾伯特的婴儿。
首先让艾伯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伯特毫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
然后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
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伯特的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伯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如白鼠,甚至有白胡子的老人。
三、实验结论:
华生的实验表明,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某些行为。
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备一些简单可见的反射作用,正是这些简单的反射作用构成了他的整个行为的遗传特征。
而一些复杂的行为,则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条件反射运动。
华生发现,这种反射运动具有两条基本规律:
1.频因律:如果在某一刺激的作用下某一反应发生的次数越多,则再遇到该刺激时,发生该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2.近因律:如果在某一刺激下发生某一反应在时间上越接近,则针对该刺激就越有可能再次发生该反应。
华生还强调,在复杂的行为学习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是周围环境塑造的产物,也是他所在环境的牺牲品。
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任意支配的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把他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
四、评价
(一)优点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和合作中学习,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二)局限
显而易见,华生的学习理论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但他极端排斥主观心理活动的观点受到不少学者的批判。
同时过分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否定了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便是有关华生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最后,再次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能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