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程(颅内压监护穿刺置管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颅内压监护穿刺置管术)
颅内压监护方法较常用的有:脑室内法、硬脑膜外法、硬脑膜下法及脑组织内法。

其中测压最准确,使用较方便者为脑室内法。

【适应证】
1.凡有颅内压增高,尤其是昏迷病人。

可持续颅内压监护。

2.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

3.颅内肿瘤。

4.脑积水。

5.蛛网膜下腔出血。

【禁忌证】
除穿刺部位感染不能行监护术外,无绝对禁忌证。

【准备工作】
以脑室法为例,应准备下列用物:脑室穿刺包,脑室导管(内径以1.2mm为宜,一般为硅胶管)及导丝,脑脊液引流装置,快速颅钻,颅内压监护仪以及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和伤口包扎用品。

【操作方法】
1.脑室法:
(1)侧脑室前角穿刺术:一般选用右侧脑室前角。

病人取仰卧位,先用甲紫标志出中线及钻孔部位。

穿刺点在发际后2cm,中线旁2.5cm。

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外耳道连线。

正常深度为4~6cm。

(2)穿刺成功后,将脑室导管的出颅端与充满0.9%氯化钠
注射液的高压连接管(聚氯乙烯管,长度以150cm左右为宜)相连,再通过三通接头与颅内压监护仪的传感器和脑脊液弓l流装置相连接。

(3)将传感器进行零点校正,并使其位于外听道水平。

正常成人平卧时颅内压为0.7~2.0kPa,婴幼儿为0.5~1.0kPa。

(4)测压时,应关闭脑脊液引流通路。

颅内压动力学可根据颅内容积压力关系、压力图像以及脑灌注压加以分析评估,并用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5)根据病情需要,开放三通开关及调节夹,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使颅内压维持在适当水平。

调节时动作宜轻缓,以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

2.硬脑膜外法:在手术室,于右侧前额发际内2cm,矢状窦旁3cm作颅骨钻孔,孔约1cm×1.5cm,将硬膜下传感器置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缝合头皮,将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颅内压监护仪即可。

【注意事项】
1.脑室导管插入脑室后,应用缝线固定于头皮,以免滑脱或导管摆动而损伤额叶脑组织。

2.安置好导管后,应用无菌纱布固定、包扎,防止颅内感染。

3.颅内压监护时间一般为3~7天,时间越短,无菌操作越好.伤口越干净,颅内感染机会越少。

如病情需要较长时间监护时,可拔出此侧脑室导管,而在对侧重新置管进行监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