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课件:考点19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017·全国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 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 的人,通过自己的努C力和智慧而致富,“大 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 数”。这反映了当时( )
• A解.析义:C利对:观从材发料中生的根信息本可以改看变出,西汉前期B,.从朝事农廷牧业注、采重矿提业、 高工商业者地位 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
经济不发达。 •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
口和生产技术南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3)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 • (4)北宋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
• 2.影响
• (1)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 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 ,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 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
•故BC项.错误导;畜致力与畜铁力制农与具的铁使用制导农致农具业收的益的使增用加,故CD项错.误阻;国碍家抑制 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
• 5.(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
0
第2关 对接高考
2
考向预测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 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 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D ,在河 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 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 说明( )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 D解.析大:此地图反主映的田是庄集体上劳动的的场生景产,而情非个形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
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 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 (2)史料二长江南北灌溉工程数量的变化说明 了什么?
• (1)史料一反映了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状况 。解读图片信息时,注意从图中提取关键信 息,如该图中郑国渠、白渠等。
• (2)史料二反映出长江以南地区中唐以后灌溉 工程数量增长迅速。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1.过程 • (1)秦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南方
• (2)主要特点
• ①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
• 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 [易错提醒]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 经济的关系
•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 征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较小。自耕农经济 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自 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 佃农经济。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 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19 发达的古代农业
栏 目 导 航
0 第1关 梳理考点 1
0
第2关 对接高考
2
0
第3关 精练高考
3
0
第1关 梳理考点
1
• 1.耕作工具
•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 砍树木焚烧,用石犁播种。
耒耜
•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 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 ________和石锄、石犁。
• (2)对人口分布: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 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 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 (3)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 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 (4)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
0
第3关 精练高考
3
• 1.(2017·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
• [轻巧识记] 古代农业
[答题术语]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 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 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 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 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 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 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 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 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主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史料一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史料二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时间
长江以北
工程类别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长江以南 中唐以后 中唐以后
23
938
• (1)概括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有利于汉 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 提示:条件: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农业灌 溉水平高;关中地区开发早,自然环境利于 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经 济需求;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 应用,例如耦犁、代田法等。
耕耙耱
• ②汉代:赵过推行__________,比当时普遍
采用的撒播法先进。
• ③魏晋:北方旱地的__________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都耕江耙堰 技术。
•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高年转一筒车熟为 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 南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 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
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
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C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
期( )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B.南北
• 解析:C对: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 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 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A错:唐中期北 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 是“南茶开始北运”。B错:南北方饮食习 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D错:南 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
• 2.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 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 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 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 4.(2015·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 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 耕种肥沃的A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 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 的增加( )
• A解.析促:战进国时了期农个业体劳动小生产农率提经高济,农的业收形益增成加,使B得以.家抑庭为制单位, 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
• (3)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
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 国
铁农具和牛耕耧车来自出现并推广铁犁牛耕
西汉 东汉
赵过的耦犁、犁壁、 __曲_辕__犁___ 耦犁
____________成为主要 耕作方式
推广到珠江流域
江东出现__________, 隋唐
安装犁评
耕犁技术完善
• 2.农耕技术
• (1)耕作技术
垄作法
•
①春秋战国: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耕作方法—__代_田_法______。
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是中国古代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
阶层的大力提倡 原因,故C项正确;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是中国古代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
•但不C是.主要精原因耕,故细D项作错的误。农业模式
D.农民的长期
辛勤劳动
•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行业,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 本模式,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等特点, 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推动了我国 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近5年全国卷命题对此 考点极为关注,多次命题,频繁考查,仅 2017年全国卷Ⅲ就有2道选择题(25、26)与此 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复习时务必 高度重视,准确把握。
系。
•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 3.总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 率。
•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1)历史条件
• ①生产力: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 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
• ②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的逐渐确 立。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 1.基本特点 •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
经营方式。
•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 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 需要和交纳赋税。
• (4)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 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 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C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
集中加剧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
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
•下降C,.不利农于农业业技和商术业经进济发步展,D不.是经海济重外心南贸移易的主拓要动展力,故B项错误;
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
•人们C对.“义经利”济观得念的到看法恢。B复错:和材发料中展的信息并未D体现.朝地廷注方重提豪高工强商势业者 力控制了郡县 地位。D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
• 3.(2016·全国乙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 的D 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考向预测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 2.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
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高
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C 大约达到
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在古
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 • 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统治 项错误;我国古代统治者都提倡发展农业生产,也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但不是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 牛耕,反映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古代 先民对自然征服能力的增强,伴随着精耕细 作的生产模式形成、发展,我国古代农业文 明开始走向繁盛,全国卷命题经常结合新鲜 的图文史料来进行考查,如2016全国乙卷的 第25题等。
• 1.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
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
要动力,故D项错误。
• 6.(2015·全国卷Ⅰ·27)下表B呈现的变化反映 了( )
• 河南、江苏两地唐科举考宋试状明元人数清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 进文化兴盛
• 2.影响因素
•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 制度等。
•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 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 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