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大英县大英中学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遂宁市大英县大英中学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语文试卷人
教版高三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自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目,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
比如汉字研究,现代考古学就使其突破传统小学、金石学、书学范畴,步入全新的广阔领域。
《中国汉字美学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纪现代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之上。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汉字也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奥秘的钥匙,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点画,都蕴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内涵。
在漫长发展演变中,汉字发展出独特美学,《中国汉字美学史》聚焦于汉字形体及其美学特征,尤其是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
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萌生于史前刻画符号,成熟于商周图形文字,继之有春秋战国以鸟虫书为代表的金文以及秦汉篆书,转折于
宋元雕版宋体字,昌盛于20世纪现代美术字。
这一研究与文字学、艺术学、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汉字是线的艺术,装饰文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雏形,其中蚌埠双墩文化与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
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造的骨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字形体美的源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鸟虫书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装饰丰富多样。
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汉字自身,还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
比如,史前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
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礼器,也从其形体出发,选取最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使符号成为视觉焦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文饰”作用加强,文字对器物美化的意识尤为突出。
以越国剑器为例,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一体,铭文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更是锦上添花。
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品等,载体材质固有的色泽和质地以及不同的工艺,都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据《周礼.考工记》所记,周代工艺技术中攻木、攻金、攻皮、设色、雕刻、制陶等手段俱全,说明当时针对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后世文字刻画工艺技术更是远超周代。
欣赏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感受其艺术魅力,是我们研究汉字美学秉持的基本态度。
希望从海量资料中遴选的这些文字作品以及从中梳理总结的美学规律,对发扬汉字文化有所裨益,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选编自李学勤、李明君主编《中国汉字美学史.展示汉字之美(序与跋)》,
《人民日报》04月14日20版,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考古的新发现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为研究《中国汉字美学史》奠定了基础。
B.汉字历经漫长发展过程,具有装饰美化功能,《中国汉字美学史》就重点聚焦于这功能。
C.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淡化象形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字美化观念。
D.汉字载体各种材质的固有色泽、质地以及文字刻画工艺技术的高超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的角度,指出了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的重要性。
B.文章分析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字的形体及其美学特征。
C.第三段将各个时代的汉字形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其装饰美化功能的变化。
D.文章对汉字自身及其载体的关系、载体材质、工艺技术都有论及,体现汉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因此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就会使其研究获得成功。
B.中国现代美术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
C.周代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随着社会进步,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
D.从海量资料中遴选文字作品、总结美学规律,就是要发扬汉字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致力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这样一种天下观,内在
的逻辑不是你输我赢、强权独霸,交往原则也不是尔虞我诈、以邻为壑,而求的是合作共赢,谋的是整体利益。
在这个意义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异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次思想革命,是对带有浓重强权色彩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国际交往原则的超越,更是对旧有的丛林法则和博弈思维的抛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一个路标,为“分化的世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拥有了巨大的感召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博大精深,蕴含国家、国际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在国家层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等。
在国际层面,强调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应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克服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为人类走向未来注入新的强大能量,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
如今,这一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节选自郑小伟《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猝不及防的“突袭”方式给全世界上了一堂课,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这是一次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全球“大考”。
这一方面深刻证明了人类社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交往之便利、融合之深入、关联之紧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集中凸显了人类社会应对公共危机的脆弱性。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的开篇,就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明确指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深刻表明全球的紧密联系及脆弱性”。
全球化正在进入人的全球化阶段。
人们所熟知的资本的全球化,即资本驱动的全球化,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人的全球化是所有人的全球化,追求的是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资本的全球化是有边
界、关税等一系列概念的,是世界上部分人群所关注的;而人的全球化则更多体现为地球村的概念,是全世界所有人都需要关注的。
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关系,也不再是“你与我”的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博弈的关系,而是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只有共同战胜疫情,人类才能安全,更加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病毒无国界。
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
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
”
人的全球化进程,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话时所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
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
(节选自王义桅《全球性问题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日报,
有删改)
材料三春节前夕,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到来,裹挟着人们对17年前非典的余悸,在春运期间以武汉为中心向各地蔓延。
这场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连动着国际社会的反应,并于1月3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列席“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我们呼吁所有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全世界分享数据、序列,知识和经验。
我们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唯一途径,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人人有责、团结合作”的责任共同体。
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防“冠”,众志成城战“疫”。
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人民增强群体理性,不信谣不传谣,坚持科学防疫。
(节选自张志丹《积极构建疫情防控的命运共同体》,党建网微平台,
有删改)
4.下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弱肉强食国际交往原则,抛弃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思维,致力于合作共赢。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前者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后者强调国家主权平等。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因其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能量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中国历来的主张出发,侧重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B.材料二从全球重大突发事件角度,侧重于阐述全球化正在进入人的全球化阶段。
C.材料三结合具体的新冠疫情背景,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D.三则材料既独立又有联系,各有侧重,旨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刻不容缓。
6.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王一生因故延误了区象棋比赛的报名,等他到了,比赛已近尾声。
于是,有人提出和比赛的前三名进行一场友谊赛,后来又有好几人报名,连王一生在内,共十人。
)
①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出来一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借场子用,急忙打开门,共进去了九个人。
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
②人是越来越多,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③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
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
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
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
”我说:“不会。
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
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
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
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
”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
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④棋开始了。
上千人不再出声儿。
风吹得九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⑤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
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
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
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⑥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是个旧蓝斜纹布的小口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布的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是细密。
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
我把它攥在手里。
⑦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即爽快了。
⑧我又进去,看见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
”就捏着手出去了。
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位置一眼。
⑨王一生的姿式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
喉节许久才动一下。
我第一次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
我指指水碗,
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
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⑩我出来,天已黑了。
有山民打着松枝火把,有人用手电筒照着,黄乎乎的,一团明亮。
这时墙上只有三局在下了。
.忽然人群发一声喊。
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与冠军的那一盘。
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
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嗡嗡地响成一片。
.忽然人群乱起来,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
众人纷纷传着,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
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
.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
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命人传棋,实出无奈。
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
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
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
半晌,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
.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
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
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生看。
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大家都有些酸,扫了地下,打来水,劝了。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王一生已经睡死。
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
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被子,沉沉睡去。
(选自阿城1983年发表的小说《棋王》,有删节)
[注]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
她捡牙刷做了一副无字棋,临终前送给了王一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写友谊赛前的场面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为王一生的出场作铺垫;结尾写夜晚“我”的一些感想,虽然平淡质朴,却悄然而含蓄。
B.第⑤段描写人物心理,表现“我”在开赛时的紧张心情;第.段采用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的方法描写王一生沉浸于棋局的专注及棋赛获胜的外弱内强形象。
C.老者在棋局白热化时才出场,并由旁人交代“世家后人”身份,增添了神秘气氛;由“冠军”兼“世家后人”的老者来评棋,凸显了王一生的棋道高深。
D.“无字棋”是王一生母子间情感的载体,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但王一生答应“和棋”看到“我”攥着那个棋子时,又觉得辜负了妈妈的期望。
8.小说第⑨段画线部分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篇小说中的“棋王”体现了儒道两家的哪些思想?请结合全文,联系人生,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大宛遣骞,经康居至大月氏。
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还,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
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
骞既失侯,因言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
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
时乌孙国素服属匈奴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王不能专制。
骞不得其要领。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
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岁余,骞卒。
后岁余,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节选自《史记.张骞出使西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B.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C.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D.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
年号,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唐代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名称所取代。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大行:即大行令,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级别在博望侯之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骞有民族气节。
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时,被匈奴扣留十余岁,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没有丢失,不忘自己身份。
B.张骞牢记使命。
张骞虽被匈奴扣留十多年,但一逃出,不是直接回汉朝,而是立即奔向西域诸国,继续努力去完成使命。
C.张骞仕途坎坷。
张骞曾因熟悉匈奴地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又因李广率军被匈奴围杀、自己未及时赶到救援而失爵位。
D.张骞贡献卓越。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艰辛,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道路,让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正式建立了外交联系。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