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优先出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6-01-11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2013年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2013sk195);安徽省2013年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理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2013szxm031)。

作者简介:徐其清(1965—),男,安徽金寨人,博士,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李后梅(1975—),女,安徽天长人,博士,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吴蓁蓁:《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命教育缺失与构建》,《未来与发展》2008年第11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在生命观教育
和研究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理论困惑和现实难题亟待廓清和破解。

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延长寿命与提升生命质量、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领悟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对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对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死亡教育;关爱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6)02-0124-05
第32卷第2期Vol.32No.22016年6月
Jun.20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有所增加,生命观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视与瞩目。

然而,在生命观教育和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模糊认识和偏颇的理解。

一些专家学者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研究范式的束缚,或谈生讳死,或把生命观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死亡教育”;少数青年大学生把延长生命长度与提升生命质量割裂开来,把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混淆起来,把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对立起来。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与死亡、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延长寿命与提升生命质量、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和研究,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辩证认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谈生而不讳死
所谓生命观,是指人们对生命所持的价值观念,它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看法的历史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
识水平。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先后掀起生命观教育的热潮,积极开展生命观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我国大陆地区生命观教育和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历时较短,但近年来推进较快,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可以说,生命观教育是当下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将成为21世纪高等教
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然而,尽管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谈论和热议生命观教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也在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生命观教育,但由于受不同文化及研究范式的影响,人们对生命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仍然存在着不同认识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一些专家学者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赞同“未知生,焉知死”等思想观点,避讳死亡话题,认为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生命之
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
几个重大关系问题
徐其清,
李后梅(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淮南232001)
124··
DOI:10.16124/13-1390/c.2016.02.025
①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40-741、747、4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旅刚刚启程,死亡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尊重和关爱生命,培养和提高生存与生活能力,充分实现人生价值,而不必纠结于死亡等过于遥远而又严肃沉重的问题。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受西方文化及研究范式的影响和束缚,聚焦和关注死亡问题,认为人是一种奔向死亡的存在,死亡是人生的目的地,参悟了死亡才能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对待死亡,减少和避免各种非正常死亡,把生命观教育归结为“死亡教育”。

这两种思想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性,但都失之于片面和偏颇。

只有借助于辩证思维,才能科学地阐释和解答生与死的本性及其相互关系,切实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生命本身是生与死的矛盾统一体,生与死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又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

一方面,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状态,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和界限。

另一方面,二者各以对方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都需要从对方那里获取自身存在的规定性和意义,生命当中本来就包含和蕴藏着死亡的要素。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今天,不把死亡看做生命的本质要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从本质上说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

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

……生就
意味着死。


①因此,在开展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青年
大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谈生不必讳死,在死亡问题上闪烁其词、遮遮掩掩是毫无道理的。

同时,“不知死,焉知生”,认识和理解死亡绝非杞人忧天,但也不能把生命观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学习死亡”或“死亡教育”。

生命观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养和树立辩证生死观的过程。

二、辩证认识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的关系:恋生而不畏死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尊重和珍爱生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创造和感受生命的精彩与美好。

然而,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仍有少数青年大学生把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混淆起来,对生命的本质和特征
存在着偏颇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开展生命观教育,必须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把握生命的本质和特征,把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区别开来,热爱生命而不畏惧死亡。

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②。

在《自然辩证法》
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本质要素就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
解”
③、“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注定要灭亡”④。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重要论断以及其他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出,生命本质上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其载体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存在方式;生命运动的主要表现是新陈代谢,是蛋白质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命的终结是以新陈代谢和物质能量交换的停止为标志的,随之而来的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有机体的解体和向其它物质形式转化。

生命的本质决定了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具有基础性、珍贵性、有限性和不可逆性等重要特征。

一是基础性。

人的生命运动包含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运动等各种低级运动形式,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的基础。

没有人的生命的存在和世代延续,也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历史的发展。

二是珍贵性。

人及其生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人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要素,是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珍贵性。

三是有限性。

人的生命运动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具体的生命过程是有限的,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四是不可逆性。

人虽然能够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自然规律,但不能改变死亡的必然性,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具有不可逆转和轮回的性质。

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生命区别于一般物质形式的显著标志之所在。

因此,在开展生命观教育的过程中,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必须教育和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本质和特征。

12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②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③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1页。

要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生命的源起和演进,准确把握生命的本质及其运动、终结的表现与标志,体会生命奇迹的来之不易,破除对生命现象及其运动形式认识的神秘感,消解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感。

要引导他们全面认识人及其生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等基本观点,把握“人立而后凡事举”等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

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人的生命的极端重要性和珍贵性,深刻领会“人命关天”和“最为天下贵”,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和敬畏生命,真正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要引导他们真切体悟生命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让他们明白“凡物有生必有毁”,人都有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从而懂得呵护和珍爱生命。

要引导他们理性认识生命的不可逆转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使他们认识到与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不如勇敢地面对和正视死亡;逃避责任、贪生怕死和苟且偷生不是真正的热爱生命,也不能改变死亡的必然性。

惟其如此,才能使他们真正把珍爱生命与贪生怕死区别开来,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所畏惧。

三、辩证认识生命长短与价值大小的关系:延长生命亦提升价值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就涉及人的生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虽然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这一关系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基本正确的,但也有少数同学或者片面强调延长生命长度,忽视和贬低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或者把生命的长短与人生价值的大小等同起来,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和错讹。

因此,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价值”的内涵与本质,马克思曾从词源学的角度作过认真的分析和考证,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
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

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以及主体对这种效用和意义的正确把握。

而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具有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形式中最有价值的价值和最高级的价值。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既可以是对他人或社会具有某种需要并有
待得到满足的主体,也可以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某
种需要的客体,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品质②。

相应地,人生价值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价
值,即作为价值客体以自己的贡献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人价值,即作为价值主体而得到社会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尊重与满足。

因此,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需要满足的统一,片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生存发展和延长生命等方面需要的满足而忽视或贬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服务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由于社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等方面需求的尊重与满足必须以个人的贡献和服务为先决条件,离开了个人的劳动和创造,没有比较雄厚完备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社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必将是爱莫能助和无能为力。

因此,评价和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是个人对社会的索取和生命的长短,而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生价值的大小并不以生命的长短来计算。

不是说一个人活得越长就越有价值,而是要看他在生命历程中为社会、为人民究竟留下了些什么,是推动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进步,是顺乎民意、造福于人民还是违背人民心愿、祸国殃民,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只能
是增进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人生。


③大学时代是青年学子价值观培育和形成的关
键时期,而价值观在人们的观念体系中不是孤立
存在的,它与生命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把生命观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观与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同各种不科学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划清界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加强生命观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锻炼和改造,探寻成长成才之路。

要坚持集体主义一元化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固然强调人生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但并非不重视社会对个人生存发展和延长生命等方面需要的满足。

只不过在个人对社会的需求和贡献之间,更注重个人
12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9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7、684页。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从而希望个人在面对价值困惑时能够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

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生命的长短与人生价值大小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虽然人的寿命是由先天遗传与后天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其长短久暂与人生价值的大小多寡以及正负有无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人的生命是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的存在和主体的需要就没有价值关系的形成和价值的产生,从而真心惜爱、用心呵护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青年大学生也只有真正体悟和认同青春不是用来挥霍而是用来奋斗的,生命不是用来糟蹋而是用来创造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①
,才会更加珍爱生命,自觉
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不懈奋斗,乐于奉献,使人生更有意义、更具价值、更趋完美。

四、辩证认识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
命的关系:爱己亦爱人
近年来,随着生命观教育在各类高校不同程度的开展和推进,大学生伤害他人的恶性案件仍时有发生。

究其根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青年大学生把珍爱生命简单理解为珍爱自己的生命,将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对立起来,漠视他人生命的存在与价值,肆意摧残和践踏他人生命。

因此,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属性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的关系,敬畏生命,爱己爱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为构建平安校园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关于人的本质和属性等问题,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等都曾作过重要论述,提出过有价值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动物,费尔巴哈把理性、爱和意志力看作是人的绝对本质并力图证明人与人之间是互相需要的,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亚里士多德和费尔巴哈等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和属性问题。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

在《资本论》第一卷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又反复强调:“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
动物”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
动物”
④。

从马克思的这些重要论断及其他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属性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首先,人的本质属性既不是饮食男女等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或自然属性,也不能简单归结为理性、爱、意志力等单个人的抽象的心理因素或精神属性,而在于人与人之间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属性(包括精神属性)。

人的本质只能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其次,人类天生是合群的社会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都是统一的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不存在脱离群体、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或不与他人发生任何社会联系的绝对孤立的个人。

再次,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离不开劳动者之间的交往联系与交流协作。

劳动者之间的联系交往和沟通交流是人及其语言和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而相互协作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而且能够使个体摆脱自身的局限,发挥出其种属能力。

马克思把人的社会属性界定为人的本质属性,把人看作是社会联系之网上的合群的社会动物,指明了生产劳动实践中的交往联系与交流协作在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作用,这是他的伟大贡献,也是他在这个问题上超越前人和昭告后人的地方。

因此,在加强和改进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属性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廓清各种思想迷雾,正确认识和处理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的关系。

一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与领悟社会联系之网的恢宏博大和珍爱生命的丰富内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珍爱生命并非唯独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关爱他人乃至其他动植物的生命,要推己及人、推己及物。

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是要教育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人的社会性与合群性,让他们真正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与
127··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关爱他人生命不是对立的,二者不是零和博弈,不能视他人为实现自己目标的障碍,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他人不是地狱,“能群”方可“胜物”。

三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交往联系与交流协作在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群体内成员看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合作者和襄助者,树立合作共赢、同舟共济的理念,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团结合作,乐于助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的社会属性中精神属性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主导作用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把珍爱自己生命与为他人纾困解难、
救死扶伤结合起来,把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尽力
而为、量力而行统一起来,减少不必要的流血与牺牲,避免生命悲剧的反复重演。

生命之花的绽放离不开理性的呵护和爱心的滋润。

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在处理珍爱自己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关系问题上应有的认识和态度。

总之,“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①。

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只有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生命与死亡、生命的长短与价值的大小等各种重大关系问题,廓清迷雾,破除困惑,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上接第99页

Evolutionism and the Trend of Socialism in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GAOShang1,DONGSi-dai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 362021,China;2.Fundamentals Department,Quan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Quanzhou 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Intheearly1900s,spreadingofevolutionisminChinalaidahistoricalfoundationforpeopletorecognizetherelationshipbetweenhistory,realityandfuture.Accordingly,peoplebegantocriticizeboth"Zhongtixiyong"and"Xixuezhongyuan"ideas,grasptherelationshipbetweenWestern-ChinesecivilizationanddiscussthefuturedevelopmentofChinesesociety.Atthattime,thosethatadvocatedsocialchangespaidattentiontotheWesternsocialistideology,andtheninterpreteditbasedonthetraditionalideaofoverallharmony.ItnotonlyproposedagoalofsocialismforthesocialchangesinChina,butalsomadecommentsonMarx'ssocialistideology.Thespiritofopennessandculturalself-confidencewerebothembodiedinthatperiod.
Keywords:evolutionism;socialism;MarxThought;LiangQichao;earlyKuomintang;anarchism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some Great Problems in
Educating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View of Life
XUQi-qing,LIHou-m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Abstract:Tostrengthenandimprove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ontheviewoflifeisanimportantorientationinthenewera'shigh-ereducationreform.However,therearestillmanytheoreticalpuzzlesandpracticalproblemstobesolvedimmediately.EducateandguideyoungcollegestudentstoapplyMarxistworldoutlookandmethodology.Understandcorrectly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lifeanddeath,tocherishlifeorafraidtodie,extendlifeandenhancethequalityoflife,valueone'sownlifeandcareforlifeofothers,etc.Understandingdeeplythenatureandsignificanceoflifewillhave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promotegrowthandsuccessofyoungcollegestudentstorealizethevalueoflife,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carryforwardthesocialistcorevaluesandbuild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collegestudent;viewoflife;values;educationaboutdeath;care
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