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把握的几项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把握的几项原则
厦门第六中学林香
现代课程观认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思考;而什么样的思考,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所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就能够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使教学活动取得满意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

可以说,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仅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来,给教学双方留下适当的合作交流时间和空间,同时激发他们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全方位参与到课程的共同开发上来,从而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如果课堂提问处理不好,不仅容易浪费教学时间,还容易造成学生上课分心、思考的精神负担加重,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该如何来充分利用课堂提问技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要利用课堂提问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就必须注意把握好课堂提问的五项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即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标新立异,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个人化体验经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现代教育学者认为,“同学们是‘活动’的主人,老师的建议只是一种参考。

”②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指出,“当代教育理念的根本精神”,“就是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智能得到触动,得到激发,得到提高。

”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因此,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必须注意两方面要求:一是设问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问。

要创设环境,鼓励、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觉发问,自主探究。

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欢送学生发问或答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要引导学生不受原有思维或其他人想法的束缚,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欢送他们就尚未理解的问题进行责询、诘难,让学生在疑心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和想象,共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直至大家真正弄清问题为止。

我们认为,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时,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就会充分表达出来,他们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就能够得到张扬,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进而使自己具备发散思维的优良品质。

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问要有针对性,要能给学生留足探究的问题空间,确保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西方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

”④由于年龄、知识结构水平、理解能力等差异,中学生对语文课内的知识点理解与领悟能力与作者或教师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就必须从问题的内容、形式及其提问的对象选择上注意这一点。

从内容上看,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问题激发他们原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从而让他们自己在思考、分析后能找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营养。

问题的广度与难度也要把握好,既不能过泛、过于笼统,也不能太深奥。

过泛、过于笼统的问题往往不着边际,容易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思考;太难、太深奥则会让学生一下子被高深的难度所吓倒,以至于“反正不懂”“无心恋战”而不作思考、答复。

老教师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跳一跳,够得着”的“行话”,这确实是课堂问题设计的真谛。

它的意思是说,设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能给学生留足思维拓展、探究问题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跳”的时机,让他们在“跳一跳”的思考探究后才能“够得着”问题的答案。

从形式上看,要根据教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发散类、探究类的问题,
促进积极学生开拓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真谛。

要尽量防止以单一答案的问题去局囿、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尽可能使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多维互动的思想沟通与交流平台与空间。

从答复下列问题对象的选择上看,我们上课面对的是全班的同学,他们的理解、领悟能力、心理特征各不相同,我们课堂提问时既要注意到全班同学的整体需求,又要考虑到各个不同的学生个体实际。

因此,提问设计就要兼顾全局、点面结合,尽可能让各种程度的同学都有平等的参与合作、交流的时机,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面面俱到”。

如可以把一些容易些的问题让成绩差些的同学来解答,难点的问题,让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去分析。

并通过他们的发言,启发、引领其它同学一起思考,共同去探究理解知识的途径。

在讲授《项链》一文时,为加深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我设问:“本文的结局是喜剧性还是悲剧性的?为什么?”这一问题要答复前部分容易,但要正确地分析出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大家交流后,我选几个不同程度的同学代表发言,然后同学们再一起归纳出:“结局看起来象是喜剧性的,但实质是悲剧性的,玛蒂尔德为了一点虚荣,白白浪费十年青春,是受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迫害的牺牲品。

”这样,不同程度的同学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表达,同学们反响踊跃,虽然只是个别同学答复,但全体同学都开动脑筋进行了积极思考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性原则。

提倡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

在这里,课程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现代课程观认为,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也不再只是纯粹的听、说、读、写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变化的构建过程,而要完成这种过程并取得实效,离开师生的合作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形式,课堂提问也必须讲求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共同体”。

⑤因此,在探究问题、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活动中的“学习共同体”就必须本着平等、合作、交流、探讨的原则,共同完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究与占有。

因此,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就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课堂提问或是对学生问题的评述,都应该鼓励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平等对话、主动交流、共同探究,不管学生的思考分析、观点想法是否正确,我们都要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与自我表现的勇气,同时多鼓励、善诱导,及时引导他们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启迪他们一起去寻找、发现问题的实质。

当然,对问题的探讨、阐述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把答案嚼烂了喂给他们;即使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思路不正确,也应富有爱心地予以指正,尽量防止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对学生中不同的见解,不能以师道尊严去压制,轻易下“错误”、“不对”的结论,即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在课后另行交流,对有异议的或不能正确理解问题的学生有所交待。

也只有这样,提问才能到达合作、交流的目的,才可能取得很好的实效。

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能否理解作者“‘愚公’不愚”是学生是能否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一个问题“‘愚公’意思就是笨老头,这里的‘愚公’笨不笨呢?为什么?”给学生讨论,结果学生观点不一,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我再引导同学分析,然后一起共同得出“在文中,作者认为‘愚公不愚’”的结论;而对“愚公”的做法在现今有无实际指导意义,则是方法论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同学们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留在课
后讨论。

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也大大激发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技巧性原则。

我们认为,教师高超的提问技巧,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也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建议者”,我们更应该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来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地共同开发课程,从而有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⑥吕叔湘也认为,“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

⑦显然,如果课堂上我们提问技巧能运用得“收发自如”,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探求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因素,诱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自觉地去寻找、探究、开掘问题的真谛,从而实现既然定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因人而异有很多方法、技巧,笔者窃以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促进师生合作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有“三问”技巧必须掌握:一是要善用“曲问”。

所谓“曲问”,就是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问题多拐个弯,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让学生思考时多动一下脑筋才能答复。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明明这个孩子的父亲死了。

上课时我不直问“遗男
..是什么意思?”故意曲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乍听全傻了眼,再细想,满堂哄然,恍然大悟。

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对“孀”、“遗男”等词的印象也特别的深刻。

二是要善于“逆问”。

所谓“逆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根源的兴趣,从而活跃学生思维,解决问题。

如《藤野先生》一文,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却有大半篇幅言及他事,这是此文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文“练习一”设问:“全文是以什么为中心统摄起来的?”这样学生很难理解、作答。

我把这个问题换成“回忆性文章以人物为题的,大多数是抒发对某位人物的思念之情的;本文除了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外,还言及其他哪些事?它们对表现思念之情无助,作者为什么不删去?”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交流,最后归纳:“对留学生的讥讽、对弱国民众思想的麻痹的痛恨等无不流露出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文章就是以作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以及深深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心来统摄全文的”。

这样提问,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先各持己见,经讨论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是要善于“套问”,也就是所谓的“连环问”,一问扣着一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如《拿来主义》一文,作者对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如何来认识、理解其观点也是文章的重点。

对此,我设“套问”:作者提倡应该如何来对待文体遗产?(答案:“拿来。

”)拿来之后怎么办?(答案:“或使用,或存放,或消灭”。

)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怎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答案:“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区分,不自私”。

)这样,通过大家一起层层深入分析探究,作者的思路、观点便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四、时机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俗话说,“沟通贵在及时”,同样以合作交流为形式、共同促进能力成长为教学目的的课堂提问自然也要懂得“适时趁势”,注意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火候。

这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抓住时机发问,适时点拔。

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认为,提问应“适时”,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假设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时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

⑧同样一个问题,在上课前、课间或课后提出,对能否取得实际教学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课文中必须让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就可以上课前先用板书提出来,然后在授课的过程中再逐一解答。

有些需要学生多温习、加强稳固的知识,就可以留作课后作业形式,在下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去复习。

二是提问还应“趁势”。

要善于注意抓住教学中的有利时机,在学生的愤悱之际,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适时点拔,帮
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发学生认知的突破。

如《中国石拱桥》有一理解难点:“题目是《中国石拱桥》,但文中大部分内容则是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理解了其原因是“两桥各具特征,且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是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

讲授课文时这里我趁机发问:“我国古代石拱桥有很多,作者用此二桥为例而不用其它的古代石拱桥为例,这点对我们写说明文有什么指导意义?”因为学生们理解了前面,所以大家一讨论,很快就得出了“说明文举例说明时选用的例子要有典型性、要有代表意义”的答案,这样,学生们对不仅课文的知识难点理解加深了,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是要随机应变,及时引导。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

”⑨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合作探究过程,课堂上有时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是件很平常的事情,这既是对老师教学工作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时教学过程中一个得之不易的契机。

如果我们能善于随机应变,用积极的提问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循循善诱,就可以到达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讲授《<论语>十则》一文时,适逢厦门移动公司十周年庆典,学生上课了还在谈论周杰伦等歌星,我就适时以“流行”为题设问,引导学生了解“流行歌曲只流行一阵,孔子的思想万世流芳”来解题,结果这堂课学生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个个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五、“质”与“量”原则。

就是说,课堂提问要能确保教学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要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做到提问“量”少“质”精。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就被我们所唾弃了,新课程改革鼓励在课堂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但同样不提倡“满堂问”,不能因为提问过多而挤占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开发的时间。

“量”少,就是要尽可能把不必要提问的问题省略掉,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但凡与教学要求不相关或关联不紧密的问题就不必要设问,做到有“难”才问、问则解难。

对一些课文里有答案或者学生了然于胸的、过于简单的问题就不再设问。

如某篇文章的作者、出处之类,课文提示里都有注释,再行提问就没意义了。

对一些教学常规过程中遇到程序式的内容,也要尽量防止提问。

如:“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分别说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写作特点?”等等,这些我们在每一次组织新课文教学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每每如此提问,不仅毫无新意,还容易造成思维模式僵化,进而抑制听课积极性,阻碍学习思维的拓展。

“质”精,就是问题要精练有质量,不能让过多的问题挤压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抓住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或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来发问,要以尽可能少但又能抓住教学要点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索钻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然,“少”与“精”是相对的,问题有时要精练,有时为了问题的铺垫还可能会多设几问,但无论如何,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要获取最正确教学效果。

例如散文诗《海燕》,作者颇费艺术匠心刻画了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形象,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学生理解是个难点。

在此,如果单单提问“这几种水鸟各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我把它分解成两个问题:“海燕与其它水鸟在声音、行动、情态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在文中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分别象征什么?”这样通过前一问题引导,学生再逐一比照分析讨论,海燕和其他水鸟的反差一下就突现出来,各自的象征意义也很快被同学们理解、领悟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文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技巧的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被激发的探究问题欲望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师生能否更好地在教学中合作、沟通与交流,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为此,我们认为,语文老师如果能善于把握好课堂提问的五项原则,充分展现语言修养,注重把握交流技巧,不仅可以防止“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倾向,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获取最正确的教学效果。

2006年5月
附:参考文献:
①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月,P134页
②俞发亮主编《在活动中学习写作》,语文出版社,2004年6月,P1页
③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10月,P122 页
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7月版,P377
⑤李秋菊、关文信《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
月,P1-77页
⑥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P7页
⑦吕叔湘《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3期
⑧《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P176页
⑨转引自《语文教学设计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P130页
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P2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