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晋灵公不君》-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厨师没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经过朝堂 。
分层翻译概括:
第二层:赵盾、士季将谏。
士季挺身而出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 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译: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来的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为晋灵 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去规劝晋灵公,士季(晋国大夫,姓士,名会, 字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继续进谏了。让 我先去规劝,君主不采纳,您就接着去劝谏。”
赵盾怒斥昏君; 提弥明忠心护主
“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① 厚敛雕墙
② 弹射行人 ③ 草菅人命(厨子) ④ 不肯纳谏(士季+赵盾)
奢靡、荒唐 残暴பைடு நூலகம்昏庸
⑤ 刺杀正卿(派刺客、伏甲兵)
《晋灵公不君》第4段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yì)桑。见灵辄(zhé)饿,问其病,曰: “不食(shí)三日矣。”食(sì)之,舍其半。问之,曰:“宦(huàn)三 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wèi)之。”使尽之,而为之箪 (dān)食与肉,寘诸橐(tuó)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jǐ)以御 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 而退。遂自亡也。
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正端坐着打瞌睡。③鉏麑退了出来 ,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严谨,真是百姓的主人啊。刺杀百姓的主人 ,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在不忠不信这两者之中要选一种 的话,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撞在槐树上死了。
反衬晋灵公之无道;正衬赵盾之恭敬
《晋灵公不君》第3段
第三层:士季直言进谏。
1、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译:士季拜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看见他),到了 屋檐下,之后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
2、稽(qǐ)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②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③君能有 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④又曰:‘衮职有阙(通“缺”), 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⑤君能补过,衮(gǔn)不废矣。”
晋灵公伏击赵盾
①秋九月,晋侯饮(yìn)赵盾酒,伏甲将攻之。②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③公嗾(sǒu) 夫獒(áo)焉,明 搏而杀之。④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 出。提弥明死之。
译:①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武士,准备杀掉赵盾。②赵 盾的车夫提弥明觉察到了埋伏,快步走上去,说:“臣下陪君王饮酒,喝过 三杯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扶起赵盾走下堂。③晋灵公唤出猛犬 来,提弥明徒手搏斗,打死了猛犬。④赵盾说:“弃人不用而用狗,纵然凶 猛,又有何用!”他们边打边往外跑。提弥明为保护赵盾而战死。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 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 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 纲目。
二、《晋灵公不君》逐段精读 第1段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ér) 熊蹯(fán)不熟,杀之,寘(zhì)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 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 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 知所过矣,将改之。”稽(qǐ)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quē),
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gǔn)不废矣。”
分层翻译概括:
第一层:晋灵公不君。
1、厚敛以雕墙。译:大量征收赋税来兴建宫室。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避”)丸也。
译: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
3、宰夫胹(ér)熊蹯(fán)不熟,杀之,寘(“置”)诸畚(běn),使妇 人载以过朝。
左丘明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 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司马迁 )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汉以后才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第3讲
《晋灵公不君》
(上)
学习内容:
1、了解《左传》文化常识; 2、梳理文章脉络,分析晋灵公“不君” 和赵盾“良大夫”的表现,探究孔子 “书法不隐”的观点; 3、拓展阅读《左传·宣公二年》经文部 分,了解孔子“春秋笔法”的特点。
一、左丘明与《左传》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前502年—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 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 后为鲁国太史。
《晋灵公不君》第2段
写鉏麑慷慨赴义
①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chú)麑(ní)贼之。//②晨
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③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
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 : ① 可 是 晋 灵 公 仍 然 没 有 改 正 。 赵 盾 又 多次劝 谏 , 晋 灵 公 感 到 担 忧 , 便 派 鉏 麑 去 刺杀赵 盾 。 ② 鉏 麑 黎 明 时 分 来 到 赵 盾 家 , 只 见 卧 室 门 开着, 只 见
译:士季叩头回答说:①没有谁不在开始时想着改错,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 。②如果这样(指人人都能知错就改),那么能帮别人弥补过失的人自然就少了。 ③如果这样,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④《诗》中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说明周宣王能纳谏改过。 ⑤如果国 君也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