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年教育情怀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近十年教育情怀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摘要: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考察近十年教育情怀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以中国
知网为检索源,筛选492篇文献作为研究数据,借助citespace6.1.3R对研究数
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
揭示出教育情怀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并概括出四个发展阶段:内涵生成期(2012-2016)、标准提炼期(2017-2019)、落地实践期(2020-2022)、检验评估新趋势(2022)。
关键词:教育情怀;citespace;文献计量学;科学知识图谱
一、引言
教育情怀的探索在崇尚尊师重教的我国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孔
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开办私学,开启民智,展示出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
近现
代也涌现出一批批以家国情怀、国民命运为己任而从教的优秀教育家及知名教育
工作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发生着巨大的
变化,反过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也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的轨迹。
在新社会背
景下,需要匹配的教育,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大挑战。
深厚的教育情怀对增强师范
生专业认同、影响职业选择、克服职业倦怠、促进卓越教师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暂行)》,并相继
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以
上五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均对教育情怀提出了具体要求。
次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
复合型教师”。
随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
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也明确提出对教
师教育情怀的要求。
基于此,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方式对国内近10年关于教育情怀的研
究进行研究综述,探索分析教育情怀研究的演变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通过高级检索,以“教育情怀”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首次出现相关文献的时间为2002年,但直至2011年,期间仅有22篇文章发表,且多为人物传记或影评等。
因此,本研究选取时
间范围为2012年至2022年(截至2022年12月14日),共获得1606篇文献,
剔除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获得有效中文文献495篇。
导出引文的RefWorks
格式后,经CiteSpace6.1.R3进行格式转换并去重,最终得到文献492篇,作为
本次研究的分析数据。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直译是“引文空间”,主要基于共引分析( cocitation analysis) 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 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PF-NET) 对特定领域文献
进行计算,以探究某学科知识的主要演变路径及知识拐点,对该学科后续发展做
出合理预测,并通过图谱的形式将演变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
该软件是美国德雷
克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于2004年应用Java语言研发,可以实现作者、机构、国家的合作网络分析,主题、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文献、作者、期刊的共被引分
析等功能。
本研究使用的为 CiteSpace6.1.R3版本。
(三)数据处理
将CNKI检索出的495条文献数据导出Refworks格式,经CiteSpace6.1.R3
进行格式转换及去重,剩余492条有效数据,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
在主界面中,将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调整为 2012-2022,共10年,时间切片为1
年。
来源(Term source)选为文献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
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节点类型(NodeTypes)选择为关键词(keyword),其余节点均未显示有核心节点出现。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对相似关键词进行合并,如“乡村教师”与“农村教师”合并为“乡村教师”、“乡村教育”与“农村教育”合并为“乡村教育”等,详见下表。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概况
对去重后得到的492篇文献进行年度发文数量整理发现,国内近十年来针对
教育情怀的研究呈现热度逐渐上升的整体趋势。
其中又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结合
内容分析后归纳为:内涵生成期(2012-2016年)、标准提炼期(2017-2019
年)、落地实践期(2020-2022年),第一阶段共发文79篇,占总发文量的16%,年均发文16篇;第二阶段共发文139,占总发文量的28%,年均发文46篇;第
三阶段共发文274篇,占总发文量的56%,年均发文91篇。
年度发文量自2017
年以来呈整体递增趋势,显示出研究处于上升发展期,这与2017年以来教育部
相继颁发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不无关系。
图1-教育情怀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2012-2022年)
(二)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在一段时间内数量较多且内在联系较强的学问或者专题。
在citespace分析中,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注度越高,而中心性超过0.1则被认为是关键节点。
从关键词的频次排序及中介中心性排序可以看出,“教育情怀”、“师范生”、“核心素养”、“乡村教师”、“教师”、“培养路径”、“乡村教育”、“卓越教师”、“教师教育”、“专业成长”则是频次最高的前10名关键词,在教育情怀领域研究中受关注度较高。
而大量的低频关键词反映出特教情怀研究在研究专题的深入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教育情怀”、“教师”均是关键节点,在教育情怀领域研究中重要性最高。
而大部分关键词中心度普遍较低,并未形成关键研究节点。
排序频
次
中
心性
关键
词
频
次
中
心性
关键
词
11
37
.68
教育
情怀
1
37
.68
教育
情怀
23
1
.07
师范
生
1
6
.12教师
33
.05
核心
素养
2
5
.08
乡村
教师
42
5
.08
乡村
教师
3
1
.07
师范
生
51
6
.12教师
1
2
.07
教师
教育
61
5
.04
培养
路径
3
.05
核心
素养
71
4
.02
乡村
教育
1
.05
专业
成长
81
3
.01
卓越
教师5
.05
专业
素养
91
2
.07
教师
教育
1
5
.04
培养
路径
1 01
.05
专业
成长3
.04
中学
校长
1
18
.01
新时
代3
.04
教育
家
18
0课程
2
0专业
2.01思政.04特色
1
38
.01
乡村
振兴6
.03
影响
因素
1
470
专业
认证4
.03
思政
课
1
56
.03
影响
因素2
.03课堂
1
660培养
1
4
.02
乡村
教育
1
75
.05
专业
素养3
.02创新
1
85
.01
价值
取向
1
3
.01
卓越
教师
1
95
.01
学前
教育8
.01
新时
代
2
05
.01
乡村
情怀8
.01
课程
思政
表1-关键词共现频次排序及关键词中心性排序(分别取前20名)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显示了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关键词节点标签(见图2)。
图谱由350个节点和510条连线构成,网络整体密度0.0084,整体来看,关键词交织共现的网络结构较为松散。
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中,q=0.726,s=0.972,满足q>0.3,s>0.7,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令人信服。
聚类分析共形成12个关键词聚类,显示出教育情怀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别为:“教育情怀”、“师范生”、“教师”、“专业成长”、“引领”、“中学校长”、“创新”、“教师待遇”、“影响探析”、“平民教育”、“思政课”、“幼儿教育”。
选取前6个聚类进一步进行关键词及聚类共现时序分析,图谱显示上,年轮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连线粗细代表共现次数;颜色代表时间,由紫色至黄色渐变代表时间越来越近。
可以看出,“教育情怀”作为主题词,出现时间较早,与其他聚类共现次数较多;“师范生”聚类出现时间较近,关键词频次较高,与其他聚类相比,关键词之间共现较密切。
“中学校长”聚类出现时间最早,关键词频次较低,关键词之间及与其他聚类之间共现不紧密。
可以看出,近几年针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等方向的研究受关注较高,其中以师范生相关研究为最。
图3-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4-关键词与聚类共现时序图(选取前6类)
总结以上,在最近十年的教育情怀相关研究中,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均显示出教师、师范生是核心议题,其中“教师”作为关键节点,是连接高频关键词的重要术语,对该领域研究的演进具有重要贡献。
其他高频关键词如:乡村教师、教师教育、核心素养等与主题词或关键节点内涵重叠。
而大量低频关键词及松散的聚类结构,显示出特教情怀领域研究较为广泛且深入度尚且不够。
(三)研究趋势预测
1、基于关键词突现的趋势分析
Citespace关键词突现分析,是通过探测在某一时间段内被引频次或共现频次突现度增加的节点来预测领域内的研究方向。
借助citespace6.1.3R,以r=o.5,最小持续时间为2年,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8个突现词,分别为:教育家(2013-2015)、教师教育(2017-2020)、乡村(2019-2020)、专
业认证(2020-2022)、新时代(2020-2022)、乡村情怀(2020-2022)、卓越
教师(2020-2022)、困境(2020-2022)。
显示出近几年集中突现的关键词较多,在专业认证、乡村教育及卓越教师培养上受关注度较高,且在面对新时代要求及
发展困境上也在持续探索。
图5-教育情怀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2012-2022年)
2、基于内容分析的阶段判断
结合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及针对热点关键词的文献内容分析,
将国内近十年来关于教育情怀的研究划分四个阶段,分别为内涵生成期(2012-2016)、标准提炼期(2017-2019)、落地实践期(2020-2022)、检验评估趋势(2022)。
(1)2012-2016年,内涵生成期
基于提升教师发展动力,挖掘教育家精神及精神塑造的现实需要,在此期间
出现一系列针对教育家或知名教育工作者的分析研究,开展了对教育情怀及教育
精神的内涵探索。
其中包括对钱学森、陶行知、晏阳初、吴宓、李济深、李镇西
及其他知名校长等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及探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
教育家精神及教育情怀内涵进行总结,认为教育家精神应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
热爱教育的真挚情感、开明包容的教育态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等精神特质,
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是他们的基本价值品质,他们以美好的教育理想实现为追求,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形成了教育的脊梁。
在此阶段,对不同时期教育家或知名教育工作者身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情怀的
分析探讨,从不同角度充实了教育情怀的实质内涵,有助于厘清教育情怀的精神
内核及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对教师队伍职业发展及素养塑造提供了方向。
在该阶段,年发文量较少且变化平稳,尚未呈现出发展势头,缺乏针对不同
教育思想进行提炼归纳的综述类文章,教育情怀内涵的讨论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
意见。
(2)2017-2019年,标准提炼期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暂行)》,并相继
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以
上五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均对教育情怀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外,2018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相继出台,也明确提出对教师教育情怀的要求。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学者们对教育情怀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不仅体现在发
文量增加上,在研究内容上也从单纯梳理教育情怀内核转向更加细分领域延伸,
如关注师范生培育、教育情怀培养、教育情怀在各学科中的探讨、核心素养的培育、卓越教师培养、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等。
(3)2020-2022年,落地实践期
近几年,随着政策影响,教育情怀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内容整体也开始往实践探索方向转变,如:师范生职前培育路径、课程改革
实践、师范生培养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乡村定向师范生情怀培育等。
实践应用类文章的涌现,体现了政策的落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情怀因
其特有的价值观属性,具有较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且受传统文化影响,其内涵
十分丰富。
虽经历了前期的讨论,但与核心素养等国际化概念相比,其讨论仍不
够充分,检验标准依然含糊难以量化,导致在落地实践中仍面临不少困境。
此外,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双高计划政策所涉及的标准众多,在落地执行上,教育情怀相
关的实践研究与其他标准相比,在研究的实操性上并不占优势,也进一步限制了
其进一步发展。
笔者在citespace中对作者及机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仍未
出现核心作者群及核心研究机构,作者及机构间合作性不强,研究较为松散。
(4)2022年的新趋势,内涵解构及评估检验趋势
对2022年发表的104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显示,研究中开始出现教育情怀
的评估、量表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内涵结构等内容,体现出教学改革及教学实
践检验的现实需要。
但基于目前教育情怀研究现状,研究历程尚未达到成熟样态,现有研究的深度、研究信效度、学术认可度仍需要继续被检验验证。
四、总结与展望
近10年国内关于教育情怀的研究经历了5年缓慢的摸索期,并在政策推动下,研究热度逐年上升。
近些年在各学龄阶段、各分级学科引发研究关注,呈现
出该领域研究的广泛性。
其中针对教师及师范生的教育情怀研究有较高的重要性
和热度,体现出关于教师及职前教师教育情怀培育的研究将是推动该领域研究进
一步演化发展的关键。
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不够,在落地实践的应用研究中
也出现不同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情怀文化内涵的分析,并形成统一可
量化标准,从而继续推进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伦忠,卿平海.三大策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J].教育科学论
坛,2012(06):67-69.
[2]王翠,刘娣.教育家精神与教师精神长相的塑造[J].教育评
论,2016(07):11-14.
[3]CHEN C M .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4]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2016:89
[5]刘炎欣,王向东.论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和升华路径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
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
[6]靳伟,廖伟.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与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研
究,2019,31(04):53-59.DOI:10.
13445/ki.t.e.r.2019.04.009.
[7]周彬.造就“学科名师”的教育硕士培养: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05):19-26.DOI:10.13445/ki.t.e.r.2021.05.003.
[8]王萍,李雨露.教育情怀的情感之维及生成路径——基于情感现象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4):1-
6+25.DOI:10.13445/ki.t.e.r.2022.04.008.
[9]刘伟,李琼.为何从教:公费师范生与非公费师范生从教动机的多组潜类别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10):61-67.DOI:10.16298/ki.1004-3667.2022.10.09.
基金支持: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五育并举专项”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特殊教育师范生特教情怀培育研究”。